高思齊
山西大學附屬中學校
簡析西葡當代地域性建筑的特征與啟示
高思齊
山西大學附屬中學校
在現代主義建筑風格風靡全球的時刻,西班牙、葡萄牙兩個地中海國家的建筑風格,卻將現代風格與其地域性色彩相結合,成為當代建筑界一大亮點。本文結合案例分析與實地考察報告,分析歸納了西葡建筑在材料結構、建筑與環境、建筑與人文三方面特點,并針對這三方面內容為國內地域性建筑的發展尋求啟發并提出建議。
建筑地域性;傳統材料;環境;人文關懷
西班牙和葡萄牙當代建筑發展十分繁榮。其中一部分極富有地域性特征的現當代建筑成為濃墨重彩的一筆。這些建筑在材料的表達和結構的設計上,不是一成不變的死板,也不拘束于固定的套路。同時建筑師對這些建筑的塑造都不是個體化的,而是致力于建筑與周圍環境的呼應與融合。而究其本源,西葡地域性建筑也處處體現了設計者對于人文關懷的思考。
西班牙葡萄牙地處南歐伊比利亞半島。其獨特的地理位置與氣候特點,在建筑上孕育了大量獨有的材料與結構形式。在現代主義思潮風靡全球的今天,南歐建筑師們并沒有放棄對民族建筑手法的追尋,而是將其融于新時代的建筑手法中,并且因地制宜。
在西班牙坎加斯小城里,有一個特別的碼頭。這條碼頭上所有地面都是由海中的貝殼、砂石等富含碳酸鈣的材料構成。我們甚至還可以清晰地看到地面中貝殼沙石的色澤、形態、紋理。自然資源的充分利用、合理的就地取材,使其材料更廉價,節省了運輸傳統鋼筋混凝土的人力物力。同時在西班牙維戈老城區中,許多這樣的建筑成為一種特色:舊建筑的一部分被拆除了,建筑師在拆除部分后裸露出的內墻外層上涂抹了一種橙黃色的涂料。(圖1)這種涂料很早便出現在了地中海附近國家的歷史里,是一種民族特色性傳統涂料,用于墻體的保溫、防潮。這樣的表現方式,不但發揮了傳統材料的功能性作用,還又挖掘出其新的美觀價值,使殘缺的建筑在形體上提高了完整度,又表達出一種質樸的民族風情。
對地域性材料與結構的把握上,不得不提的是西班牙建筑師安東尼奧·高迪。作為加泰羅亞地區代表性建筑師之一,高迪將巴塞羅那地域性建筑色彩發揮到淋漓盡致。巴塞羅那式色彩充滿了張力與對比感,而高迪的名作奎爾公園、巴塞羅那之家等名作,采用了大量彩色碎瓷片拼接,結構豐富飽滿而又不無章法節奏,繽紛宏大而又處處充滿巴塞羅那地域性的民風——歡快而純真。同時,豐富的地域性特色,既表達了當地的社會性,也兼顧了高迪反對復古、折衷主義,追求新藝術形式和新施工方法的理念。
伊比利亞半島這片土地上孕育出來的兩個富有特色的文明,使得建筑師在來到這里展開設計時,往往不只是致力于對單體建筑的獨特細致刻畫,而且還常常采用一些使建筑與周圍環境相結合的手法,盡力使每個建筑在其特定的位置上找到歸屬感與平衡。
位于西班牙馬德里的索菲亞王后藝術博物館,由法國建筑大師讓·努維爾主持擴建其主樓的附加建筑。該博物館位于馬德里老城區中,周圍的建筑大多是磚石建筑,設計者卻在新建項目中使用了大量玻璃與金屬的前衛材料。但令人驚嘆的是,建筑落成后在街區里并沒有想象中的突兀感。原來,改擴建建筑入口處有一塊光滑的鏡面巨型金屬介紹牌,介紹牌上清晰的倒映著對面的古建筑,使嶄新的鋼鐵現代建筑可以和城區的老建筑相融合,產生“我中有你”的視覺效果。該建筑中庭的頂部采光井四周也采用了鏡面金屬材料,達到異曲同工的金屬鏡面反射效果,使周圍的城區都清晰的展現在倒影里,虛實結合。(圖2)
維戈大學位于維戈與圣地亞哥邊界一帶。學校規模很大,每個建筑的風格、材料都大不相同。但是,置身于學校之中時,我們會發現學校建筑秩序緊湊,整體感同樣很強烈。其奧秘之處在于建筑與建筑之間、建筑與自然景觀之間緊密的呼應與聯系。設計者在學校擴建時用一條漫長的空中走廊將許多新、舊樓連接起來。橋身使用了裸露鋼筋混凝土結構,在起到承接、過渡作用的同時,也傳遞給人一種學校的威懾感與力量感。(圖3)不僅如此,由于校園建在山地,為了融于學校周圍山林的大環境中,校園中各建筑周圍還設有大量的植被,使那些蜿蜒盤旋在學校之中的混凝土走廊如同植被下的巖石一般。
西葡建筑之所以備受贊譽,一個重要因素就是設計者進行設計時,將他們對于人們心理需求的感知,以及對于人文性的思考充分體現在了建筑中。
國家社會住房壓力與日俱增,西班牙政府在馬德里建造了許多實用而不失美觀的政府保障性住房。在馬德里南部卡拉萬切爾區就有不少這樣類型的民用建筑。“我們希望戶主選擇房子時,就像選擇汽車一樣,在兼顧內部實用價值時,可以任意挑一款自己喜歡的外殼顏色”。在一幢以金屬、混凝土為材料的五層中庭式公寓前,它的設計師如是說。該建筑結構別有用心:它打破了以往框架式結構,由一個個獨立的巨型彩色金屬“箱”整齊地堆砌而成。(圖4)每一個金屬箱外墻被涂上了獨立的一種色彩,內部為封閉的一戶,功能齊備,低收入者在選擇時可以感受到設計者充分的尊重;同時,每戶之間留有開放的空間作為公共社交區域,內部廣闊的中庭滿足了通風、采光及花園審美需求。
位于西班牙巴塞羅那的圣卡特琳娜市場,曾經一度是貧民區喧鬧、紛雜的地攤營。經過改造后,該市場面貌煥然一新,成為整條街區的點睛之筆。該市場為封閉式構造,由波浪狀鮮艷的彩色屋頂和其內部空間構成。當我們漫步于市場中便可感受到,硬化、砌磚后的地面干凈整潔,貨架有序排列,分布在人行通道兩側。取代了死板的平面天花板,波浪狀的拼接型屋頂綿延于上空。整個空間寬闊而明亮,空氣清新。這樣的市場面貌,使我們購物的心情也大大愉悅起來。其實,這樣的體驗得益于設計者的匠心獨運。波浪形屋頂底端設置有采光、通風口,四周外墻都設有較大的門窗,使整個市場光線充足,空氣流通良好。而該屋頂的處理方式更是別具一格——設計者放棄了傳統的涂料,而是將無數正六邊形馬賽克式的小色塊無縫隙拼接而成,馬賽克式的處理各色蔬菜水果的圖案,充滿強烈的巴塞羅那地域性氣息。圣卡特琳娜市場的改造設計,充分體現出設計者對于低收入者的尊重與關懷,是葡萄牙人文性建筑中成功的一例。

圖1 維戈老城區涂料

圖2 索菲亞王后藝術博物館平臺

圖3 維戈大學空中連橋

圖4 彩色金屬箱公寓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我國經濟過快發展,建筑設計盲目追求高數量、低成本,放棄了對建筑及其環境、人文的關懷,甚至漠視了傳統地域性文明與民族特色,使中國當代建筑的設計理念畸形發展,出現毫無特色或者缺乏自我身份認同的建筑。然而,中國民族的地域性文明上下五千年來綿延不斷,一脈相傳,其豐富的歷史與人文積淀,使得中國建筑在地域性建筑這條路上有很大的發展潛力,因而可以從已經成熟發達的西葡地域性建筑中獲得啟示。
建筑師對自己的文化充滿認同與自信,首先便應表現在建筑選材與結構設計上。在實際設計與建造中,建筑師應該努力發掘傳統與在地的建筑材料與形式,例如:夯土、竹、木等地域性強烈的材料,在輕易使用混凝土這種缺乏身份認同的材料前加以謹慎的思考。
建筑往往并不是獨立存在的個體,它需要與周圍環境進行溝通交流。建筑師在策劃與設計一個新建筑時,也應該將新舊建成環境納入考慮范圍。同時,我們應該尊重并順應自然,呼應當地文脈。中國傳統建筑中,窯洞、吊腳樓、蘇州園林等建筑原型都是建筑與環境融合呼應的絕佳典范,需從中汲取精華。
建筑設計中,最重要的不是盲目追求經濟效益的最大和新奇的表達,而是對人與人性的尊重。這種尊重包括對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的尊重、對人的記憶的尊重、對人的使用與心理感受的尊重。真正關乎人的建筑,不僅僅應該是理性化的,更應該是感性化的、人性化的、人文化的。
西葡建筑風格的地域性詮釋,是對如今全球風格建筑日趨統一化的反抗,是對枯燥而重復的流水線式建筑生產模式的質疑。通過西葡當代建筑進行分析與總結,可以使中國現今的建筑發展尋找啟示:建筑材料與形式的選擇、建筑與周圍環境的關系、建筑對使用者的關懷等諸多方面的考慮將成為我國建筑設計的榜樣,使未來的建筑道路更加完善、清晰。
[1]李曉綱.當代西班牙建筑中的地域性特征與創作手法[J].山西建筑,2015(22):19~20.
[2]孫琪琦,李皓敏,蔣德平.中國當代地域主義建筑的物質因素表達[J].江蘇建筑,2010(5):15~19.
[3]李曉綱.當代西班牙建筑地域性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9.
[4]王穎,盧永毅.對“批判的地域主義”的批判性閱讀[J].建筑師,2007(5):12~17.
[5]秦紅嶺.全球化語境下建筑地域性特征的再解讀[J].華中建筑,2007(1):2~3+12.
[6]文強.南歐現代建筑的地域性探討[D].東南大學,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