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如月 任奕銘 王勇星
(東北林業大學土木工程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40)
哈爾濱博物館歷史街區街道尺度調研及改進建議
王如月 任奕銘 王勇星
(東北林業大學土木工程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40)
以哈爾濱博物館歷史街區為例,從街道層面出發對空間尺度進行調研分析,并借助尺度聯系其歷史和文脈,使博物館歷史街道在未來發展中能夠延續其歷史記憶,并為城市歷史街區街道未來的發展模式提供一定的參考。
歷史街區,街道尺度,記憶延續
1.1調研的社會背景
現代城市元素不斷擴張破壞了歷史街區的街道尺度,人們享受現代城市的文明,同時開始反思現代城市的問題,懷念以往傳統街道尺度的空間體驗。哈爾濱是一座具有歷史文化積淀的城市,共有23個歷史街區。博物館歷史文化街區曾經作為城市的文化中心,繁華一時。如今,卻由于街道尺度的不斷改變,歷史文化氣息的逐漸消亡,歷史街道的空間感受早已無從追憶,這張城市名片不復存在。
1.2調研的目的及意義
記錄博物館歷史街區6條街道尺度的現狀,分析其影響街道尺度的內在原因,豐富街道的歷史景觀;通過調研分析,針對其街道尺度上存在的問題提出改進建議,為今后哈爾濱市歷史街區的街道空間發展提供參考。
2.1街道分類調研及典型街道的選取
博物館歷史街區有6條主要街道,這些街道主要承擔著三種功能:交通性功能;步行活動為主要功能;步行活動與交通性混合功能。通過對這6條街不同時段車流量與人流量的調研(見表1),我們將其分為三種類型:交通性街道:紅軍街、大直街;生活性街道:建設街、郵政街;混合性街道:花園街、海關街。

表1 人車流量表
我們選取每一類中包含較多尺度因子,有較大調研價值的、群眾呼聲較高的,希望被改進優化的街道作為典型街道進行深入剖析。他們分別是:紅軍街、建設街和海關街。
2.2對三條典型街道的深入剖析
2.2.1紅軍街
首先,在紅軍街上,我們選取省博物館、北方世貿中心、原英國總領事館3個街道節點,分別測量并計算出各個節點的DH比,詢問200人,結果:在紅軍街上原英國領事館的DH比是人們較為喜愛的,北方世貿中心是人們最不喜歡的DH比。其次,紅軍街平均樹間距為5 m,行道樹的冠幅及形態決定了遮陰面積的大小,紅軍街行道樹冠幅在4 m左右,降低人們對高大建筑尺度的關注度,減小街道的尺度感。如圖1所示,在紅軍街上我們還對三組地下入口進行了人流量分析,發現其中兩組人流量不大,利用率低,而且占地面積較大影響了街道尺度。
2.2.2建設街
我們選取了建設街上兩處建筑立面形式截然不同的節點,通過詢問行人的感受,發現78%的人認為松雷商廈處給人感覺更加開闊,而奮斗商城處的街道顯得擁擠。松雷商廈建筑立面形式統一,簡潔大氣,節奏感強(如圖2,圖3所示),在行人的心理上增大了空間的尺度感;而奮斗商城處的建筑立面在行人視域范圍內沒有統一的形式,細節繁雜,無形中吸引著行人的注意力,增添了心理上的層次感。

2.2.3海關街
海關街很明顯的分為三段,其DH比、通透度各不相同。三段相比,A,B段街道通透度總體給人的感覺不如C段良好。C段DH比也很合理,給人的感覺良好,且有宜人的視角。A,B段則給人感覺較差,且人視角大于45°,較差。我們還對A,B,C三段植被的分布和綠視率進行分析,A段行道樹間沒有固定的距離,加之沿街建筑立面繁雜,綠化不完善,綠視率較低不能遮擋建筑立面,違建構筑物較多,讓人覺得人行道擁擠,而車行道又太寬。B段車行道較窄,樹木枝葉茂盛,在街道上空樹冠相交,遮擋了人的視線,如同一個狹長的隧道,給人壓抑之感。C段視線時而深遠,時而被遮擋,形成了尺度適宜的步行空間。


3.1對三條典型街道的改進建議
3.1.1紅軍街
可以通過種植高度20 m左右、冠幅大小6 m~8 m的行道樹對行人的視線進行限定,對世貿中心產生遮擋,將行人注意力集中在樹節以下部分,從而塑造良好的空間尺度。黑龍江省博物館綠化現狀非但沒有營造空間,反而使博物館前更加擁擠。因此,可以將高大的行道樹換成低矮成簇的中喬木,減小綠化體量,進而突顯建筑歷史底蘊,由于建筑與道路間有較長的距離,采用灌木球+中喬木綠化層次,打造一個簡潔、大氣、疏朗的空間環境。少年宮等歷史建筑時隱時現,豐富的植被也烘托了老街的歷史氛圍。
3.1.2建設街
對沿街元素進行整理與歸納,去繁留簡,找出建筑隱藏的韻律與節奏,并加以強化。規則的立面形式會增大行人的心理空間的尺度感。奮斗商城處的建筑立面色彩雜亂,缺少整體和諧感,使人眼花繚亂。提取建筑主色調,減少廣告色的色彩純度,形成統一的建筑立面,使擁擠的街道尺度感得到改善。可以打造一條“生活慢性街”,商鋪臨街開放,街旁放置喝咖啡用的遮陽傘和圓桌、噴泉,將落地的拱形門變為搭接在建筑之間的拱形門,限定空間高度的同時,節約占地空間。
3.1.3海關街
改善街道通透度,采用中國傳統園林規劃手法,配合行道樹的間斷栽植,營造新的虛實界面,從而拓寬街道尺度的心理感受。建議配合綠植、構筑物等對高大建筑進行遮擋,削弱高大建筑對街道尺度的負面心理感受。注意及時修剪樹木,注意街道兩側樹冠不要搭接,使行人可以看到天空,增加視線開闊程度,降低狹長街道的壓迫感。同時使汽車尾氣從街道中及時排放出去。從構筑物入手、構筑物間隔排布,來限定街道邊界,通過合理密度的分配,附以植物前低后高層次的配合,營造良好的街道尺度。
3.2對歷史街區街道尺度未來發展的總結及展望
交通性街道空間尺度的塑造要注意街道元素的動態走勢,如建筑天際線和行道樹林緣線。生活性街道空間尺度的塑造應以行人的視角為主,空間尺度首要考慮人的感受,注意街道元素靜態細節的刻畫,如沿街建筑立面風格色彩等。對于混合型街道,要調整DH比不合理的街道尺度,可以通過綠化的栽植,各種構筑物的營造等方法來轉移人們的注意力,從而削弱高大建筑對街道尺度的影響。
歷史老街承載著一個城市的歷史與文化,給居民帶來歸屬感與認同感,是一種特定的空間形式。在未來老街的建設中,應該注意歷史文化的保護與傳承,用適宜尺度來營造歷史氛圍,彰顯城市文化。在今后的歷史街區改造與維護工作中,建筑物的蛻變與更新應更注重歷史記憶的留存以及歷史與現代的相互結合。城市街道尺度的把握,很大程度上在于注重綠化景觀的連續性,消除行人枯燥感,從而以人視角出發,影響人對街道尺度的感知。在把握街道尺度的同時,突顯街道景觀及其生態效應。在未來建設中,該歷史街區構筑物應結合人體工程學、歷史文化等方面來提升其實用且人性化、特色又整體化的形象,適當豐富類型、調整數量、改造形態來助于營造適宜的街道尺度。
[1] 胡思斯.青島歷史街區街道空間解析[D].青島:青島理工大學,2014.
[2] 李 琳.歷史街區場所感的復興[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9.
[3] 阿 唐.老街漫步[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11.
[4] 蘆原義信.街道的美學[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6.
Harbinmuseumhistoryblockstreetscaleinvestigationandimprovementsuggestions
WangRuyueRenYimingWangYongxing
(CollegeofCivilEngineering,NortheastUniversityofForestry,Harbin150040,China)
In this paper, research in Harbin museum historical block, for example, starting from the street level research analysis was carried out on the space scale, and contact with the scale of its history and context, the museum of history streets can continue its historical memory in the future, and for the urban street historical block development mode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the future.
history blocks, street scale, memory continuation
1009-6825(2017)30-0034-02
2017-08-13
王如月(1995- ),女,在讀本科生; 任奕銘(1996- ),男,在讀本科生; 王勇星(1995- ),男,在讀本科生
TU984.191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