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鞏聰聰/通訊員 王利峰 孟凡平
山信軟件:敢于跟高手下棋
□ 本刊記者 鞏聰聰/通訊員 王利峰 孟凡平
2017年9月為山鋼集團“反腐倡廉教育月”。他們要在全集團內組織一次大規模的主題教育活動知識問答在線測試,這可愁壞了考試組織人員。山鋼集團的諸多子單位分散在各地,如果進行紙質考試,不僅需要投入大量的監考人員,閱卷更是一項大工程……好辦,有山信軟件啊!在山信軟件技術人員的幫助下,這些問題被新開發的專用上機考試軟件輕松搞定。
“這只是我們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山信軟件黨委書記、董事長郭維河說,“雖然我們是市場化運作的公司,但為集團提供穩定可靠的自動化信息化技術支撐依然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職責。”
據他介紹,幾年前山鋼集團就開始考慮成立一個專業的信息化公司,“山鋼集團內部有很好的信息化資源基礎,除了山鋼集團信息化中心,集團的濟鋼和萊鋼也都有專業的信息化公司,經過多年的歷練,已經在市場上打出了一片空間;同時,信息化人才也相對豐富。不過,因為一直是單打獨斗,始終沒能形成大氣候。”
2016年7月6日,在整合山鋼集團信息化中心,以及濟鋼、萊鋼自動化信息化等相關資源下,山信軟件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山信軟件”)作為山鋼集團管理的股份制法人公司注冊成立,注冊資本13976.67萬元。股東單位共5家,分別是山東鋼鐵集團有限公司、山東鋼鐵股份有限公司、濟鋼集團有限公司、山東鋼鐵集團日照有限公司、山鋼金融控股(深圳)有限公司。
“圍繞改建國有資本投資公司,山鋼集團確立了‘1+N’的發展戰略,其中信息產業便是‘N’個重點發展業務板塊之一。”郭維河說。
跟不少處于改革探索期的國企新生板塊一樣,山信軟件肩負著“雙重使命”:對內為集團及各子單位提供信息技術支撐;對外進行市場化經營。
山信軟件成立之初,山鋼集團內部曾產生過這樣的疑問:和鋼鐵主業“分了灶”的山信軟件,會不會一門心思到外面“打天下”,導致內部服務質量有所降低?
很快,山信軟件就用實際行動給出了答案——2016年11月,山鋼集團萊蕪片區和濟南片區的兩個生產單位“不約而同”地向山信軟件的兩個片區運維隊伍發出了感謝信。山信軟件用“超值化服務”打消了生產廠家的疑慮。
“‘扎根山鋼、跳出山鋼、分灶不分家’是我們堅持的內部服務理念,依托于鋼鐵,把產品‘孵化器’放大,以更加優質的服務,為山鋼集團改革發展提供有力的自動化信息化保障,這是我們的承諾、擔當與責任。”郭維河說。
做好內部技術保障工作的同時,山信軟件也沒有放松外部市場的開拓。據了解,該公司生產的智能流量儀、盤箱柜等硬件產品,在與國內某知名軟件公司的直接較量中,絲毫不落下風。在硬件產品的帶動下,山信軟件的軟件服務輸出業務也逐步叩開市場之門,不斷延伸產業鏈條,加強技術服務輸出,不但承接了一些來自內外部鋼鐵市場的產銷一體化管理平臺、內部市場化精細管理信息系統、接單決策支持系統等專業訂單,還成功實施了“厚道魯商”品牌三級聯創信息系統、省管企業智慧黨建平臺等綜合信息服務工程,公司品牌效應不斷放大。

山信軟件在濟南會展中心參展第九屆中國(濟南)國際信息博覽會(攝影 孫亞寧)
“依托鋼鐵,跳出鋼鐵。我們在做強做大‘工業軟件’、服務山鋼集團轉型升級的基礎上,借助‘山鋼’的招牌和口碑,研制適銷對路的軟硬件產品,走出去拓市場、創效益。”郭維河說。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肩負著內部保障的特殊使命,山信軟件從未享受過集團特殊照顧,而是跟其他的外部同行一起參加市場化競標,靠實力贏取市場份額。
據統計,如果將山信軟件通過市場化競爭獲得的山鋼集團業務量計算在內,目前山信軟件的外部業務占比已經超過六成之多。
“不必過分拘泥于內部外部,效益的體現形式是多樣的,山鋼集團的整體提升本身就是一種很大的效益。”郭維河大氣地說。
2017年7月6日是山信軟件成立一周年的日子,一年來,共實現營業收入17900萬元,利潤675萬元,超額完成既定目標。
“新動能為我們打開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山信軟件總經理張元福介紹說,“去年底,我們將研究確立的19項‘新動能培育’課題發布,并在內部招賢納士,簽訂課題承包合同,以此打造新興產業增長極。這19項課題面向大數據、云平臺、智能制造等信息技術領域的前沿領域,代表了山信軟件未來發展的方向。”
“作為專注于工業軟件的信息技術公司,我們有山鋼集團多年來積累的數據優勢。”郭維河認為,“這些都是寶貴財富。但現在這些財富還在‘沉睡’中。我們的任務就是喚醒它們,讓它們為企業服務、為我們賺錢。”
事實上,山信軟件自主研發的工業軟件“自動化智能遠程運維平臺”已經融合了大數據技術。該平臺將原來必須在生產現場干的工作,搬到了辦公室甚至家里,并通過大數據的支撐,定期給設備自動體檢,將事故消滅于萌芽之中。今年年初,該平臺入選了山東省首批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項目。目前項目已通過技術輸出,應用于河北某鋼鐵廠,僅這一筆合同就為山信軟件創效500多萬元。
郭維河非常看好大數據和工業軟件的發展前景:“將來我們的技術人員攜帶一個U盤進行軟件銷售就能賣出幾十萬元、上百萬元。根據集團公司的三年發展戰略,我們調整確定了未來重點發展的三大業務板塊:中高端軟件開發、信息技術服務和智能裝備制造。大數據屬于信息技術服務板塊。”
在張元福的描述中,“云服務”隱現著共享經濟的智慧:“‘云服務’就是為用戶提供龐大優質的信息化資源,就像使用自來水,沒必要自己建水廠一樣,我們就是‘建水廠’的人。未來,我們將構建‘互聯網+’平臺經濟,通過云服務改變傳統商業模式,既可以在山鋼集團內部打造混合云,由各單位自建自管向購買服務模式轉變,又可以對外提供相應的服務。同時,深化大數據創新應用,通過大數據的另辟蹊徑,尋找新的控制模型,這就是新一代信息技術給制造業帶來的深刻變革。”
“一般性的設備不會掙大錢,掙大錢的都是裝上‘大腦’的。”張元福簡單一句話就點出了智能裝備制造的內核,“我們正打算在濟南設立智能裝備制造基地,在智能流量儀等現有產品的實踐基礎上,將更多的硬件設備打造成‘+’上‘大腦’的高附加值產品,讓更多的‘山信智能制造’揚名海內外。”
據悉,針對智能裝備制造,目前山信軟件已經成立了兩支實踐小分隊——一支正在萊蕪自動化分公司鉆研各種技術;另一支則在福建承包了一個機器人生產線的安裝調試項目。
“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萊蕪團隊負責探索各種標準,福建團隊現場體驗智能制造的過程。” 郭維河說。
他認為,從山鋼集團鋼鐵主業的新舊動能轉換來說,山信軟件扮演的主要是技術支撐的角色;從山信軟件自身來說,則面臨著新舊動能轉換的巨大壓力與大好機遇,“信息技術變化太快,跟隨永遠做不了產業,必須做領跑者!”
“好鋼要用在刀刃上,我們要把大量的人員推到研發、運維、市場的一線,推進產業發展換擋加速。”郭維河介紹,職工總數近一千人的山信軟件,只配備了33名管理人員。
走向市場找“飯”吃,遇到的首先是思想的“桎梏”。張元福坦言:“國企是一個相對封閉的系統。長期處于國企的溫水中,職工就像‘溫水中的青蛙’,內部市場溫和,而外部市場太殘酷,誰也不愿嘗試外部市場的驚險一躍。”

山信軟件銀軋系統運維辦公室員工正在討論業務問題(攝影 孫亞寧)
“想做大做強就必須走向外部市場,實現自我蛻變式的改革;依靠內部市場‘吃上飯’,開拓外部市場‘吃好飯’……”為激發職工創業熱情,山信軟件在發出一系列“思想動員令”的同時,還大膽地在績效考核上動了“真刀真槍”:職工收入采取基本薪酬與獎勵薪酬相結合的方式,而且獎勵薪酬占比遠大于固定薪酬。
“固定薪酬相當于基本工資,這個同崗位都是一樣的;獎勵薪酬則根據職工的貢獻大小浮動很大。”郭維河說,在山信軟件最新的績效考核中,同崗位職工的收入驟然拉大,高的能達到小兩萬元,低的只有幾千元,“集團在這方面對我們的支持力度也很大,內部分配上對我們進行充分放權。”
“沒有人憤憤不平找領導理論,收入多少憑貢獻已成為共識。”山信軟件黨委副書記董保樹說。
與此同時,山信軟件保護股東利益,實行“保護墻”制度,完不成業績指標,“自裁”工資填補股東收益;建立市場化機制,推行契約化管理,每個部門、每個人都是創效的主體,哪個部門績效不達標先撤換部門領導再撤并部門。
“信息產業是技術人員密集型行業,雖然目前我們的人才隊伍基本能夠滿足需求,但明顯感到后勁不足。”郭維河分析,“要想實現可持續發展,除了繼續加大績效考核的力度,還得儲備人才。”
除了常規招聘,目前山信軟件還在探索一些更加靈活的人才引進機制。比如,他們計劃推行體制內與體制外并行的用人模式。
“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人才不但要引進來,還要留得住,更要用得好。”郭維河說,“目標和薪酬如何確立?文化怎么融合?需要考慮的問題很多。”
盡管尚有待解難題,一年多的市場化運作經歷已深刻改變著山信軟件的思維方式,這其中就包括對合作的認識。
“這是一個合作的時代。”張元福說,“我們通過日照精品基地項目已經與浦項ICT、德勤、寶信等公司開展過深入合作,借助合作在技術上也實現了一個新舊動能的轉換,促進我們自身能力的提升。”
“與高手下棋,才能提高棋藝,登上更高的平臺,這個平臺就是市場的制高點。”郭維河深有體會地說。
□ 責任編輯 姜海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