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敦民
近年來,中草藥安全問題不斷、事故迭出,有人激憤地說,中醫早晚毀在中藥手里!據媒體報道,香港衛生署曾發現“云南白藥膠囊”、“云南白藥散劑”、“云南白藥膏”、“云南白藥氣霧劑”和“云南白藥酊”等5款中成藥中含有未標示的烏頭類生物鹼。草烏別名“斷腸草”,屬于有毒藥物。香港衛生署責令收回上述產品。隨后,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稱,對云南白藥測試后未發現嚴重的不良反應報告,但要求企業及時修改說明書,增加藥品安全風險提示等內容。此外,藥物劑量超標等問題也時而發生。知情者表示,廠家也不愿意多投放藥量,增加成本;可現在的中草藥多是種植的,與野生的相比,質量下降,為了保證藥效,有時候只好多投放一些藥物。據說,有的中醫給患者下藥的時候,也往往加大劑量。
中草藥可以稱作我們的國粹,以中草藥配制的方劑亦堪稱國寶。那么,目前中草藥的質量狀況究竟如何?藥材品質真的下降了嗎?作為國人又應該怎樣應對這些問題呢?筆者就此采訪了哈爾濱世一堂中醫館院長、執業藥師劉朝宏教授。
劉朝宏院長畢業于黑龍江中醫藥大學,目前是執業藥師、主任藥師。據劉朝宏院長介紹,我國是一個藥材資源豐富的國家。中草藥材總數超過1.2萬種,被采用的中草藥有5000多種,進入商品流通領域的有1100多種。
△中草藥市場問題不少
據了解,除了有些大的醫藥公司有自己的藥材種植基地,按照國家“GAP”標準生產以外(“GAP”是良好農業規范的簡稱,是1997年歐洲零售商農產品工作組提出來的),散在種植的中草藥占絕大多數,這部分散在種植的中草藥的質量有的時候難以控制。
中草藥市場放開以后,散戶種植藥材被視為“農副產品”,藥物種植導向主要靠價格調節,哪個品種價格上漲種哪個,什么方法長得快就用什么方法。為了盡早上市,藥農普遍使用農藥殺蟲、化肥催長。草藥長得似乎快了,但質量下降了,桔梗自然生長兩三年才能達標,現在人工種植一年就采了。內行人都知道有句諺語:“三月茵陳四月蒿,五月砍來當柴燒。”藥王孫思邈早在1000多年前就告誡,不按時節采摘的中藥材,有名無實,與朽木無異。有人發現,提前采收的天麻里面盡是癟的。杜仲等皮類藥材,過去選擇的標準是皮必須有0.3厘米厚,樹齡一般10~15年,折斷后杜仲絲拉都拉不動,那才有效。現在不管年限,也不管加工、研炒了,當年種的都拿來用,都是薄皮和枝皮的,也根本沒有絲,療效相差極大。黃芩五寸長才能用,現在才長到一寸長就被挖出來了。甘草、大黃三年以上的才能達標,可農民一旦遇到價好的年份,就會提前采收。

還有一個是以假充真問題。據介紹,由于古人對植物形態的描述相對比較簡單,使后人難以準確確定當時所指的植物品種,造成辨認模糊不清。于今市場需求量增加,于是有人將具有相同特征的植物都拿來當作古人所說的藥材用,造成混亂。比如,金銀花的藥用部分原本只是其未開的花蕾,但在加工過程中,為增加重量還加入了蜂蜜。近年來,一些藥材如番紅花、紅花、天麻、人參、麥冬、鹿茸、麝香等都出現過假冒現象。
還有一個應該留意的問題是加工不規范,導致藥效損失,產生劣品藥材。比如黃芩對于炮制的溫度和時間都有著很高的要求,它的有效藥用成分會隨著時間的增加而增加,但會隨著溫度的增加而遞減。很多藥材加工者常常有意無意地忽略這一點。中藥的加工炮制長期以來也缺少精確的規范,《中藥炮制規范》中并沒有對炮制品含量的測定項目做出規定。炮制操作的隨意性,極有可能導致有效成分的流失。很多人都聽說過何首烏能治少白頭,但為此鬧肚子的也比比皆是。原來生首烏中含有一種蒽醌衍生物,能滑腸致瀉。必須經過炮制,讓蒽醌衍生物水解成無瀉下作用,降低毒性,才可以正常行使烏須黑發的功效。
有的藥材確實存在著農藥、化肥殘留超標、以次充好等諸多問題。不過,國家正在實施越來越嚴格的質量管理,農藥殘留等問題正在逐步減少。從總體上看,市場上的中藥材質量大多數還是好的、比較好的;中草藥市場存在一定問題也是正常的。由于對中草藥的需求量越來越大,野生的中草藥滿足不了需求,人工種植的、栽培的補充了這部分空缺。野生的藥材和栽培的藥材存在著環境差異、時間差異。比如,野生的人參一般都生長在深山老林環境幽秘之處,可能生長了10多年、甚至更長時間;人工種植的人參一般都栽培在山坡上或田地里,雖然環境也不錯,但比不了深山老林,3~5年即可收獲。時間上存在著差異,藥效也必然存在著差異。
△中成藥的品質大都信得過
中成藥療效確切,使用方便,副作用少,產生藥源性疾病的可能較少,被諸多患者所樂于接受。我國2010年就重新制定了《中國藥典》,收載了一大批中藥制劑品種。國家衛生主管部門還出臺了《中成藥成方制劑》等規范,各省市還制定了一些地方標準。到正規藥店購買正規廠家生產的中成藥,尤其是一些著名企業按照國家GMP標準生產的中成藥,應該說質量是有保證的,患者盡可放心使用。
當然,有的大品牌由于藥材地道、質量可靠,價格也明顯高于一般廠家。比如,同仁堂的中草藥銷售價格就明顯高于一般廠家;銷售量也明顯多于一般廠家。
不過,中成藥產業也存在缺乏有效的質量控制問題。《中國藥典》雖然收載了一大批中藥制劑,但規定了含量測定項目的品種不足13%,鑒別項也僅能對部分有效成分進行定性。個別不太規范的生產企業便覺得有機可乘,他們不是通過正當途徑去降低生產成本,而是采取偷工減料,降低產品質量來達到盈利的目的。據媒體曝光,廣州某中藥飲片公司出品的“五加皮”是一種偽品。五加皮主要產在山西,具有驅除風濕等藥效。但是,很多時候都是用香加皮替代它。兩者在治療方面療效差別不大,都有治療風濕性關節炎的作用,所以有人就將香加皮當五加皮使用。但是香加皮不僅沒有五加皮的滋補和延年益壽的作用,還因含強心甙,有可能對心臟功能造成損害。但這樣的害群之馬畢竟是極少數,一旦曝光,往往就失去了生存的意義,很多便關門大吉了。
國家衛生主管部門也加大了對藥品的監督管理,特別是對中草藥、中成藥的管理,假冒偽劣藥品不斷被曝光踢出市場。在這個意義上來說,一般中成藥的質量還是信得過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