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珍
沙棘果是一種小漿果植物,又名醋柳果、酸刺果,這種果子呈圓球狀,直徑僅4~6毫米。雖然形狀微小,營養價值卻極高,其維生素C的含量為獼猴桃的2~3倍。不僅如此,沙棘果還因富含微量元素和氨基酸,被加工成了果汁、果酒、果醬等食品類型,深受大眾歡迎。
沙棘果除日常鮮食外,也被制成口服劑,納入了航天食品之列。早在1981年,前蘇聯宇航員費拉基米爾·柯伐來諾克和皮克托爾·卡茨諾哈在飛船軌道上發回消息:服用沙棘果制劑后,宇航員們適應失重狀態的能力得到了大大增強。于是,俄羅斯等國就開始把沙棘果制作的食品、飲料作為特需營養品,廣泛地供給飛行員。
不僅如此,沙棘果還能夠緩解高原地區的人們因缺氧引起的不適。六十多年前,中國人民解放軍從川西進軍西藏,隨著海拔不斷升高,氧氣漸漸稀薄,引起了大軍嚴重的高山反應,危急之際,藏族向導采來一些名叫“達日布”的果實讓戰士們服用,幾天后,戰士們的病情就得到了緩解,這種神奇的野生果實便是沙棘果。
其實在海外,沙棘果也早有盛名。古希臘時期,城邦之間戰爭不斷,據說,斯巴達人在一次戰爭勝利后,不愿親眼看見軍隊中受了重傷的戰馬死去,又不忍心殺死馬匹,便將它們放回一片樹林,任其自生自滅。過了一段時間,人們驚訝地發現,那批原本瀕臨死亡的戰馬竟然長得膘肥體壯、毛色鮮亮,渾身仿佛散發著光芒!斯巴達人深感疑惑,仔細觀察后,發現了他們放養戰馬的那片林子中有一大片沙棘,馬兒們正是以沙棘葉和沙棘果為食,才讓傷口愈合。從此,聰明的古希臘人知曉了沙棘果的營養和藥用價值,并賦予其一個浪漫的拉丁文名“Hippohgae rhamnoides L”,意為“使馬閃閃發光的樹”。

作為一種在地球上已生存超過兩億年的物種,沙棘適應環境的能力令人稱嘆:其根莖因具有耐干旱、耐鹽堿、耐貧瘠的特性,作為我國根治荒漠的優良植物品種,在“三北”防護林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此外,它還是唯一能在“地球癌癥”——砒砂巖地區生長的植物。
除了極具生態價值,沙棘果還被人們用來治療疾病。我國是世界上對沙棘果的藥用記載最早的國家。早在公元8世紀,藏醫經典著作《四部醫典》就大量記載了沙棘果的處方、劑型和適用性,在西藏醫藥中,喇嘛也常稱沙棘果為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除此之外,唐代的《月王藥珍》和清代的《晶珠本草》等古典醫書,對其也均有闡述。直至近代,地處偏遠地區的藏族、蒙古族同胞還有直接食用沙棘果來治療疾病的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