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湘津 夏元春
摘 要:文章構建了基于Stackelberg的制造企業與供應商之間的二級供應鏈模型,分析在VMI環境下制造商與供應鏈之間的收益共享因子。以實例企業XX公司的調研數據進行模擬,研究結果表明當收益份額所處的區間R∈0,0.75時,制造企業與供應商之間處于最優的共享狀態,能夠有彈性的實現收益共享。
關鍵詞:分散式供應鏈;VMI;Stackelberg模型
中圖分類號:F273.7 文獻標識碼:A
Abstract: This paper constructed a two-echelon supply chain model between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and suppliers based on Stackelberg, and analyzed the revenue sharing factors between manufacturers and supply chains under the VMI environment. Simulated the survey data of XX company, and the result was when the revenue share R ranged between 0 to 0.75, the manufacturers and suppliers was in the optimal shared state and could be flexible to complete the revenue sharing.
Key words: distributed supply chain; VMI; Stackelberg model
0 引 言
VMI環境下的供應鏈上利益雙方存在博弈,制造企業庫存成本的降低以供應商庫存成本增加為代價。國內學術界和業界對VMI的研究多集中在零售企業與供應商間,制造企業與供應商間的收益分配研究薄弱。本文以實例企業XX公司研究供應商與XX公司的利潤函數,判斷制造企業與供應商利益共享取值范圍。
1 理論綜述
申成霖、卿志瓊、張新鑫[1]研究了市場因素和營銷渠道競爭因素對分散式供應鏈的決策效率及承諾交貨期的影響。羅定提、鐘德強、劉莉[2] 針對由一個供應商和兩個零售商組成的分散式供應鏈。鐘雪靈[3]認為集中式供應鏈中由核心企業或第三方企業利用供應鏈的全部信息做單一決策使供應鏈整體利益最大化;分散式供應鏈中各成員企業有較強的獨立性,各自以自身利潤最大化為目標進行決策。
供應商管理庫存(VMI),是企業與供應商在一個共同的協議下以雙方獲得最低成本為目的使存貨管理得到持續改進的合作性策略。李靜芳[4]認為減少存貨提高存貨周轉率、相互信任的伙伴關系、信息技術基礎和供應商擁有存貨的所有權是實施VMI的關鍵點。黃培清[5]針對供應鏈庫存中可能存在的問題提出改善措施。馬士華[6]提出通過工作流管理制定戰略性的庫存控制能實現宏觀庫存管理。Fry[7]用s,S補貨策略制定VMI合約,便VMI整體績效優于傳統庫存管理決策。彭祿斌、趙林度提出了供應鏈網狀結構模型的多級庫存控制問題。York Y. Woo[8]研究了一個供應商跟多個零售商組成的模型。Plambeck & Zenios[9]認為用戶的缺貨會影響到供應商的生產決策。翟志剛[10]針對VMI作業流程做了研究,制定出補貨策略。
2 VMI環境下分散式供應鏈中Stackelberg模型假設條件
本文以風險中性的一個制造企業和風險中性的供應商組成的二級供應鏈來計算收益共享因子。在分散式供應鏈VMI中收益分享契約中供應商擁有庫存管理權,制造企業作為領頭企業率先決定收益分享系數φ,通過對φ的分析來確定合適的比值范圍,使雙方均達到期望的利益最大化。VMI供應鏈系統模型將采用分散式供應鏈精簡模型下的條件假設和參數方程,相關參數如下:
3 實例研究——以XX公司為例
3.1 XX公司現狀
XX公司創辦于2003年,是一家主生產無極燈、LED光源系列、路面燈系列等的高科技節能環保企業,在深圳研發,江蘇省生產銷售,占地16萬平方米,建筑面積為8萬平方米,現有員工2 000多人,是國內最大的節能燈管生產基地。
XX公司VMI的兩種補貨模式:(1)供應商直供模式。由供應商提供倉庫,自身管理,收到客戶訂單直接從倉庫配送給客戶。(2)第三方物流公司維護補貨模式。XX公司不直接與供應商交易,將訂單需求、庫存信息交由第三方負責。
3.2 實例分析
XX公司在分散式供應鏈下,M=80,γ=4,p=50,c=15, r=3,θ的取值分別為0.1,0.3,0.5,0.7。針對每一個θ,都將β取值0.1到0.8,計算出收益分享因子φ的取值,用X表示XX公司與供應商之間的期望收益之差,用K來表示XX公司的期望收益占總收益的比值,結果如表1所示。
假定φ=0.5,來判斷C+R對收益分享的結果的影響,將C取值為5,15以及45,其他參數不變,得出結果如表2。
如表1、表2所示,無論取何值,XX公司與供應商之間的期望收益之差都大于0,收益分享因子φ隨著β的增加而增加,XX公司的期望收益占總收益的比值隨著庫存彈性系數θ的增加而減少。可見在XX公司以及供應商之間引入收益分享因子,雖XX公司獲得較多收益,但供應商所得到的收益跟XX公司相比差距不大。通過收益共享契約,得出φ的取值范圍,使雙方收益均達到期望值。當取P=60,C=15,最優庫存量Q=213.9,總的期望利潤為∏=8 618.64。
4 總結與展望
本文分析和構建了基于Stackelberg模型的制造企業與供應商之間的二級供應鏈模型,通過對實例研究得出以下結論:在收益份額所處的區間R∈0,0.75時,制造企業與供應商之間處于最優的共享狀態。本文的研究緊局限于制造企業二級供應鏈的研究,對于動態供應鏈、三級供應鏈中的收益共享問題將做進一步研究。 (下轉第153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