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生態戰略行動助綠色紅利共享
—— 四論學習貫徹貴州省第十二次黨代會精神
本刊評論員
生態文明建設,關系人民福祉,關乎人類可持續發展。在貴州省第十二次黨代會上,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陳敏爾提出“牢牢守住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全力實施大扶貧、大數據、大生態三大戰略行動”,發出了“決勝脫貧攻堅、同步全面小康、開創多彩貴州新未來”的動員令和沖鋒號。貴州“十三五”時期繼突出抓好大扶貧、大數據兩大戰略行動后,明確將大生態列為第三大戰略行動。
開創多彩貴州新未來,最根本的目標是實現習近平總書記對貴州提出的“百姓富、生態美有機統一”。深入推進大生態戰略行動,正是貴州守住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的堅定選擇。
“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觀大勢,生態環境保護成為全球共識,作為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省份,貴州近年來在生態建設上先行先試,繪就出色的綠色答卷:作為首批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之一,將“大生態”作為三塊長板之一著力做強;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連續幾年向世界傳遞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責任與擔當。未來,貴州大生態戰略行動將進一步把“綠色+”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方面,發展綠色經濟、打造綠色家園、構建綠色制度、筑牢綠色屏障、培育綠色文化,讓綠色紅利惠及廣大人民群眾。
深入推進大生態戰略行動,需要加快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堅持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念好“山字經”,種好“搖錢樹”,做好“水文章”,推動生態要素向生產要素、生態財富向物質財富轉變;實施綠色經濟倍增計劃,加快發展大幅提高經濟綠色化程度。今年6月中旬將啟動的“貴州生態日”系列活動將進一步倡導綠色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推動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共享自然成為全社會的行動自覺。
深入推進大生態戰略行動,需要健全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態是貴州最突出、最響亮的品牌,我們要倍加珍惜、悉心呵護,尤其是通過制度建設,探索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重大制度成果,打造生態環境保護的制度“堅盾”和綠色發展的制度“利器”:完善多元化投入保障和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健全綠色發展市場規則和管控機制;加強綠色績效考核評價,健全黨政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和責任追究制度;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司法機構全覆蓋,健全環境保護督察制度等讓貴州生態建設走前列探新路,不斷織牢生態文明制度體系。
深入推進大生態戰略行動,需要加強生態建設環境治理。近年來,貴州發出“多彩貴州拒絕污染”的時代強音,以大數據技術為支撐構建生態監管體系,以零容忍態度嚴厲打擊生態環境違法行為。通過環保基礎設施攻堅行動、重點流域及重點行業治理,全面推行河長制等舉措,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為生態“留白”、給自然“種綠”,切實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筑牢“兩江”上游重要生態安全屏障、深入實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讓貴州山青、天藍、水清、地潔……
隨著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成為多彩貴州的主旋律,自然美、人文美將讓貴州山水“顏值”更高,讓貴州大地“氣質”更佳,自然與人文美美與共,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共享綠色紅利。
(執筆:袁 燕 責任編輯/奚曉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