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生樹(本刊記者)
西北政法大學助困育人,阻斷貧困代際傳遞
◎文/梁生樹(本刊記者)
5月9日,西北政法大學召開扶貧攻堅結對幫扶工作動員部署會,校黨委書記宋覺強調,要切實提高做好結對幫扶脫貧攻堅工作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按照省委“十條鐵規”要求,把各項工作落細落實。
西北政法大學在校的1.4萬多名本專科學生中,貧困生約占三分之一。“4000多名貧困學生的背后,是4000多個在貧困線上‘往返’的困難家庭,在這些家庭的日常支出中,供養子女讀書的費用占了很大的部分。培養出一名優秀大學生,是這些貧困家庭徹底擺脫貧困的最有效途徑。”宋覺說。
為了讓貧困學生在校期間不為衣食之憂而分心,其家庭不為供養大學生而無法脫貧甚至返貧,西北政法大學建立了適合本校實際,集國家、學校、社會三方力量,“獎、貸、助、補、減、免、緩、勤”以及“綠色通道”九大功能為一體的貧困學生資助與培育政策體系。
僅2016年,西北政法大學資助本專科貧困生達15188人次、資助金1700多萬元。
在資助貧困學生過程中,西北政法大學不是簡單的給錢給物,一給了之,而是做好資助、立德與育人“多門功課”。
民商法學院2015屆優秀畢業生王伶坤,奶奶和母親疾病纏身,他和弟弟同時上學,家庭十分貧困。大學四年里,他的綜合學習成績班級第一,學校連續三年給予他國家勵志獎學金;在加入學校法律服務中心成為義務法律援助員后,他接待了300多名來訪當事人,無償代寫法律文書百余份。
“在人生最為困難時期能得到國家和社會的關心與資助,對貧困學生來說是銘記一生的大事,而這個過程更是青年學生親身感知社會公平、公正的第一課。”西北政法大學校長賈宇告訴記者,學校為此從制度上做了精心設計,示范學生扣好人生“德”的第一粒扣子。
為把每一分資助金花在最急需學生身上,西北政法大學對申請困難補助學生的各種信息綜合研判,按學生家庭經濟困難程度分為建檔立卡貧困家庭、特級困難和一般困難學生等檔次,分別給予不同數量的資助。
西北政法大學黨委副書記趙健說,對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的精準資助中,學校在人員認定上堅持寧寬勿窄的原則,在經費的發放上堅持“上限”原則,并實行先獎補后核實,確保貧困生安心上學。2016年,學校對713名建檔立卡家庭學生一次性投入資助經費188萬元。
來自商南縣的2015級學生黃凡是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在學校的資助下,他完成學業的同時積極參加勤工助學社團,并兼職多個崗位。
采訪中黃凡告訴記者,這兩年父母在家養植香菇,年收入近萬元,家里經濟狀況有所改善,目前正在重新核定,一旦家庭退出貧困戶,他將主動放棄學校每年發放的6000元貧困補助金。
黃凡說,6000元對他來說,依然是個天文數字,但這筆錢已經幫自己度過了最困難的時期,于心于德都不能再“依戀”著它。
“資助是幫助困難學生度過眼前難關的授魚行動,更重要的是授之以漁,不能用資助金養著一批心懷等靠要思想的學生。”西北政法大學學工部副部長李建梅說。
西北政法大學將貧困學生的受助與其參加社會公益活動、學習成績、依法誠信等多種表現全面掛鉤,激發受助學生樹立“受助思源,感恩知報”的理念。
在“志愿服務活動實施方案”中明確,擬受獎或受助學生每學年參加校內外志愿服務活動累計不少于20小時,參加社會公益活動不少于2次。
正在備考北大新聞學院研究生的王三敏,大二期間利用暑期到周至縣集賢鎮永新希望小學參加義務支教活動。她說,社會實踐讓她明白一個重要的道理,擁抱生活、學會付出才能得到尊重。
中省新一輪脫貧攻堅“戰役”打響后,西北政法大學在“助困育人”的同時,還結對幫扶渭南市臨渭區三張鎮鐵王村29戶貧困群眾,2016年底已有14戶摘掉窮帽,余下的15戶今年底有望全部脫貧,校內校外幫扶取得階段性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