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蔡萌 王群存
萬寧
——流光溢彩一福地
文|本刊記者 蔡萌 王群存
雨霽風光,春分天氣,千花百卉爭明媚——恰此時節,記者一行來到海南東海岸、地處北緯18.8度“黃金度假帶”的萬寧探訪。
“首出庶物,萬國咸寧”,這是萬寧之名的由來。寄托著“萬方安寧”的美好祈愿,萬寧一直在海南的發展歷史上扮演著重要角色,“仙山佛國”東山嶺更被視作海南佛教發源地。今日萬寧,政通人和,物阜民康,但城市發展仍面臨經濟總量偏小、產業結構亟待優化等諸多瓶頸,迫切需要走出一條具有萬寧特色的科學發展、崛起之路。
近年來,萬寧提出了“濱海花園城市、清新度假勝地”的發展目標和以現代農業、新興工業、旅游服務業、海洋經濟產業為重點的“四輪驅動”產業發展戰略。新的時代背景和機遇下,這座古城會流溢出怎樣的光彩?將如何“東山再起”?探尋這些問題的答案,正是記者此行所為。
綠,這是萬寧留給許多游客的初印象。
萬寧的綠在生態——走入興隆熱帶植物園,猶如打開了一部熱帶亞熱帶植物的百科全書,名優稀特,令人目不暇接;沿鳳凰山徒步而上,形態各異的古木老樹遮天蔽日、盤根錯節,神秘而悠遠;登高遠眺石梅灣的萬畝青皮林,蒼翠連綿,讓人疲倦頓消。
萬寧的綠在農耕——50多萬畝的檳榔林,用大片筆挺的綠解釋了何謂“海南檳榔半萬寧”;6000多畝咖啡園郁郁蔥蔥,香飄萬里;1266平方公里的富硒土壤沐浴著北緯18度的暖陽,生機勃勃,道出“長壽”的奧秘。
長夏無冬,雨量充沛,典型的熱帶季風氣候成就了萬寧的“綠”;正是依托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和自然環境,依托綠之底色,萬寧素有我國“長壽之鄉”“咖啡之鄉”“檳榔之鄉”的美名。然而,先天優勢上的“綠”卻并非“萬能”:本土檳榔產量大卻集中在粗加工,經濟效益不高;曾經盛極一時的興隆咖啡,名氣逐漸被福山咖啡后來居上;依托綠色生態而興的旅游度假區也隨著旅游市場的競爭加劇,難以適應市場新需求……
“萬寧旅游猶如一艘巨大的航母,航行了近30年,鼎盛時期曾搭載著7個景區和近200家酒店揚名海外;但它體量大,不利于轉彎,應變性較差。”萬寧市旅游委主任陳宏躍道出了萬寧旅游業面臨的挑戰。
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其實,這也是萬寧整個產業發展和城市建設面臨的艱難挑戰。“萬寧擁有全國面積最大的低海拔熱帶雨林,達6萬多畝;有6個自然保護區,森林覆蓋率達66.8%以上。”萬寧市委書記張美文多次強調,“綠”是萬寧的寶貴資源,必須要持續綠色發展,著力建設綠色萬寧。由是,記者看到,多輪產業驅動帶動下,萬寧濃墨重彩寫就綠色文章:
——檳榔產業增產增效,諾麗果精深加工從無到有,振興興隆咖啡計劃啟動,檸檬、菠蘿等特色產業不斷發展壯大,本地常年蔬菜自給率達80%;
——萬寧檳榔城、后安特色農產品加工園區啟動建設,口味王檳榔東澳分廠等6個規模以上工業項目相繼建成投產,本土加工企業從無到有;
——打造熱帶雨林旅游新產品,興隆熱帶花園等創成國家4A級旅游景區,鄉村旅游百花園等成為旅游經濟新增長點,為萬寧全域旅游搭起支點;
——以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為引領,開展污染治理和防治,完成綠化寶島造林4253畝,城鎮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98%以上……
“牢固確立綠色崛起理念,進一步提升萬寧生態環境的鮮明優勢和響亮品牌。”“以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新興產業和新業態培育為著力點,持續壯大綜合經濟實力和區域競爭力。”去年底,張美文在中共萬寧市第十三次代表大會上的發言擲地有聲。
如果說,讓生態環境更加優美是今后5年萬寧奮斗的綠色目標,那么,“四輪驅動”的產業發展戰略則讓人們更加清晰、明確地看到了萬寧以本地資源和要素為依托,促進經濟社會實現綠色崛起的線路圖:未來5年,萬寧將繼續做精做優熱帶特色高效農業,以打造檳榔、咖啡等“王牌產業”為重點,著力培育富硒農產品品牌,打造生態循環農業示范基地,促進農業提質增效和可持續發展;全面推進全域旅游,扶持興隆熱帶花園等創建國家5A級景區,實現“旅游驛站”向“旅游目的地”的轉變;培育壯大新型工業,加快萬寧檳榔城、后安特色農產品加工園區基礎設施及配套功能建設……
萬寧是一片有著紅色記憶的革命熱土。
被譽為“萬州八景”之一的六連嶺是瓊崖早期革命根據地之一,是瓊崖革命二十三年紅旗不倒的一個縮影。1957年,朱德元帥為六連嶺革命根據地題詩:“六連嶺上現彩云,豎起紅旗革命軍。二十余年游擊戰,海南人民樹功勛。”憶往昔,看今朝。而今,紅色在萬寧不僅僅是一種革命記憶,更是熱情、活力、拼搏精神的象征,活躍而生動地集中體現在萬寧文體事業和相關產業的發展上。
沿和港大道長驅直入,穿過和樂鎮的標志性新牌樓,一片平靜開闊的港灣隨即映入眼簾,這里是萬寧的港北小海,每年有兩場聲勢浩大的龍舟賽在此進行。“早來一個月,這里就人山人海,非常熱鬧了!”一位符姓漁民不無遺憾地對記者說。今年農歷二月二,國內級別最高、競技水平最高的中華龍舟大賽在此鳴槍開賽,吸引上萬人前來觀賽、游玩。
百舸爭流風潮涌,千帆相競逐浪高。“活力”——這是萬寧在全省率先推出的一塊招牌,中華龍舟大賽、國際沖浪賽、環島自行車賽、海帆賽、海釣賽……依托每年舉辦的各類品牌體育賽事,萬寧有效地推動了休閑體育、文化、旅游等產業融合發展。在第八屆中國體育營銷論壇年會上,萬寧借全方位開展的體育賽事對提高城市形象的顯著作用,獲得2012年度十大體育營銷城市稱號。
“萬寧的體育產業能夠做起來,主要得益于良好的生態資源和人文環境,推動起來相對容易。”萬寧市副市長王如龍對記者說。他所說的生態資源,是指萬寧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海洋條件為發展各類海上運動提供了絕佳的“場地”,而人文環境則與萬寧人熱情、爽朗、勇往直前的天性密切相關。
競技的熱浪紅火了萬寧,不斷彰顯出萬寧作為“體育之城”的魅力,將其獨特的地理位置、濃郁的區域文化、特有旅游資源向世人展示:
連續多年舉辦中華龍舟大賽首站賽事的和樂鎮迎來了新機遇,激發了新活力,2015年被授予“中國龍舟小鎮”稱號,成為海南文化體育領域的一道亮麗風景線;舉辦過多項世界級沖浪賽事的日月灣不久前再獲青睞——中國極限運動協會國家沖浪培訓基地落戶于此,在不斷培育本土沖浪賽手的同時,“世界沖浪勝地”品牌效應日漸顯著;環島自行車賽客觀上推動了萬寧的公路建設,興隆國家綠道被譽為中國“環境最好、景色最美、風情最特”的一條綠道,健康綠色騎行在當地已漸成風尚;連續幾年的海釣比賽直接促使萬寧海釣產業初步形成,目前萬城烏場港、和樂港北港、后安、東澳等地已經組建了十多家海釣俱樂部,有望成為國家級海釣基地;借皮劃艇馬拉松賽、海帆賽等賽事東風,石梅灣的美名享譽島內外,未來,這里將被打造成萬寧旅游新名片……
“品牌賽事的舉辦,一是提高了地方知名度,二是促進了基礎設施建設、改善,三是提升本土運動員的競技水平,四是帶動了當地的消費。”王如龍如是總結。他表示,萬寧將緊盯國際化戰略,結合本地實際將“體育”做好做深。“一方面繼續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旅游體驗;一方面積極培育市場主體,如俱樂部、本土運動員等,讓更多人參與進來,讓體育產業在萬寧落地生根。最終目的是要通過對資源的合理性開發,讓百姓獲益。”據悉,今年和樂鎮有望發展一系列龍舟主題設施,拉長龍舟文化產業鏈,同時引進旅行社等市場經營主體進入,讓當地群眾增收;日月灣將建成以沖浪為主題的風情小鎮,配套沖浪展覽館、餐廳、沖浪主題酒店等基礎設施,滿足培訓、會議、新聞媒體發布、飲食和住宿等多方面需求。
文體賽事規模、檔次和影響力的不斷提升,讓人在領略萬寧生態宜居、綠色崛起之外,更看到其火紅、熱情、開放的另一面城市形象。“今后還要依托各種賽事推動萬寧各項工作的開展,緊緊圍繞‘建設濱海花園城市、打造清新度假勝地’的目標,為人民群眾建設幸福美好的家園,成為中外游客的度假天堂。”張美文表示。
萬寧的海純凈、深邃、廣袤。
2770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積,109公里長的外海海岸線,75.9公里長的內海海岸線,10多個優質海灣、兩個神奇的內海、7個風光旖旎的島嶼和半島,幾十個星羅棋布的礁石島……如此豐富的海洋資源即便在沿海城市中也是難能可貴。南起石梅灣北至大花角的旅游公路,串連起萬寧的“一線兩海五島十海灣”,帶動日月灣、石梅灣、南燕灣、神州半島、保定灣、山根灣、山欽灣等大型旅游度假區的開發建設。
濱海旅游如火如荼,而更令人心馳神往的是那片“藍海”本身所蘊含的巨大能量。“萬寧的海洋面積比陸地面積還要多,但2/3的海岸線尚未開發,未來有很大的發展前景和發展空間。”張美文曾多次闡釋打造“藍色萬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烏場、港北、東澳、坡頭……談起萬寧的海,萬寧市海洋與漁業局局長林凡如數家珍。他向記者介紹,目前萬寧海洋經濟產業規模還很小,產業發展以傳統的漁業、捕撈業等為主,產業結構單一,經濟效益較低,技術相對落后。
以遠洋捕撈為例,港北、東澳、北坡、山根等地歷來為產魚區,但長期以來,萬寧缺乏大噸位的漁船,制約了遠洋捕魚。為改變萬寧無大船現狀,促進漁業增效、漁民增收,萬寧市海洋與漁業局爭取國家和市財政扶持資金1050萬元,用于扶持萬寧潤發水產捕撈專業合作社等5家合作社建造大船,闖深海,逐步淘汰老、舊、差的小型漁船以及木質漁船,建造大型鋼質漁船,到南沙、西沙海域進行捕撈生產。2016年,瓊萬漁00198、瓊萬漁00166兩艘萬寧籍605噸鋼質漁船正式航行作業,打破了萬寧無605噸銅質漁船的歷史記錄,為引導萬寧傳統近海向現代遠海捕撈作業轉變打下堅實基礎。
再如水產養殖業,萬寧海域有十幾條淡水河注入,沙灘平緩,藻類多,養分足,非常適合水產養殖。“但養殖業每年創造出來的產值卻與資源大不相符,尤其深海養殖是塊短板。”林凡表示,近年來,萬寧著力做大產業規模,合理利用海洋資源。為了做大和樂蟹產業,2016 年12月,萬寧在小海養殖區啟動和樂蟹生態產業園一期示范區項目,以和樂蟹育苗選種、生態養殖為核心,采用共生式、產業化、精細化的養殖方式,聯動小海地區的生態保育,并通過當地自營、利益共享的方式改善當地民生,綜合打造和樂蟹品牌和生態產業園的名片效應。受20世紀80年代以來大規模水產養殖的持續沖擊,老爺海潟湖水體已經達到富營養化狀態,為了最大限度保護并整合、利用老爺海和神州半島優厚的旅游資源和海洋生物資源,萬寧將在此建設國家級海洋公園,發展海洋生態觀光旅游、海上休閑娛樂,國家海洋局已對該項目規劃正式做出批復。
“2017年,我們將繼續抓好老爺海國家級海洋公園、新潭灣休閑漁港、和樂蟹產業園、大洲島綜合整治等項目建設和管理,發展壯大海洋經濟,做大做強萬寧品牌漁業,加大漁業資源恢復和保護力度,發展遠海捕撈和休閑漁業,促進漁民轉型轉產轉業。此外,萬寧還將依托海洋資源,建設深層小分子海水淡化項目。”林凡向記者透露。據悉,距萬寧80多海里處有深度3000米的海溝,在海平面負600米到3000米之間的海水處于小分子結構狀態,可用于制藥、釀酒、飲用、化妝用水等多方面。
海洋經濟是一片名副其實的“藍海”,其發展離不開本地資源和要素,離不開科技引領和創業創新,更離不開多方協同合作。林凡坦言,目前,發展海洋經濟面臨基礎設施落后,管理執法難度大、力量薄弱等諸多難題,他呼吁更多人關注、關心海洋產業發展,共同托起這片“深藍”。
記者手記:
多彩多情,萬福萬寧。綠、紅、藍三色并不足以呈現萬寧這座古城的如詩美卷,但透過三原色的疊加可略覽萬寧之“多彩”。通過做優做精第一產業、做成做新第二產業、做大做強第三產業,萬寧著力提升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提高農民和城市居民收入;通過農業、新型工業、旅游服務業、海洋經濟產業的“四輪驅動”,城市特色更加凸顯。萬寧“十三五”規劃提出圍繞“六個萬寧”加快發展,即綠色萬寧、藍色萬寧、紅色萬寧、開放萬寧、文化萬寧和幸福萬寧。而透過綠、藍、紅的三色,我們已然看到了一個更加開放、文明、幸福的萬寧。相信,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持續推進,“濱海花園城市、清新度假勝地”的發展目標即將成為現實,萬寧這顆“海上明珠”將更加流光溢彩!
本文責編/蔡萌 郵箱/39466644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