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中華民族的屬性和地位*
——兼論“中國”“中國人”“中華人民”意涵的統一性

2017-11-22 08:40:42劉永剛
廣西民族研究 2017年4期
關鍵詞:國家

劉永剛

中華民族的屬性和地位*
——兼論“中國”“中國人”“中華人民”意涵的統一性

劉永剛

中國是中華現代國家的通用稱謂,這是和中國的中華民族特征、中華民族的中國國家屬性直接聯系的。中國、中國人、中華人民的意涵均統一于國家屬性的中華民族共同體之中。國家建設時期中華民族的國家屬性與地位成為“問題”的實質,在于對國內人民關系認識上的誤區與社會利益結構的非均衡。縱向的歷史觀與橫向的世界觀是準確把握中華民族的屬性和地位的基本視角。以民主與法治建設為主軸的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是打通中國人、中華人民、中華民族大家庭成員間區隔以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制度要義與戰略基石。

中華民族;國家屬性;國家治理體系;民族理論

中華現代國家就是中華民族的主權國家,簡稱中國。雖然歷史時期也曾出現過“中國”的稱謂,但與為世人所共識的中華民族主權國家的內涵與外延相去甚遠。中華民族就是中國主權疆域范圍內所有社會成員的集群稱謂,這個稱謂與“中國人”“中華人民”的意涵是完全一致的,均體現了主權原則下中國國民的政治與文化的雙重屬性。一百年前中華民族成為“問題”,是內憂外患背景下現代國家構建時中華大地上各族人民凝聚為國家民族的問題。而百年后的今天,中華民族成為“問題”的實質,則在于如何在中華民族的國族機制下認識人民內部關系、進行族際政治整合、實現國家疆域治理的問題。在中國崛起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節點,在準確把握中華民族的屬性和地位時,更需進一步鞏固中華民族的國族屬性與國家地位。

一、中國的中華民族特征與中華民族的中國國家屬性

(一)“中國”的現代國家意涵

論及中國,慣常的上下五千年中華文明史的歷史主義敘述方式,是以現代屬性的中華現代國家為認識論基礎的。這種回溯式的疆域與疆域治理的認識論及敘事話語,容易滋生民粹主義或歷史虛無主義。從歷史史實來看,“中國”在王朝國家時代從未成為中華大地上國家的統一稱謂,即便在明清以后“中國”作為國家的稱謂的使用頻率有所提高,但那是與西方民族國家比照的結果,其蘊含的是現代的主權原則取向。王朝國家時代的“天下觀”與“大一統”,對應的是“由內而外”、疆界波動的“天下”與“王朝”。偶爾使用的“中國”,要么取狹義指“帝王之都”,要么采廣義指中原王朝的疆域范圍。①前者如《史記》中的“帝王所都為中,故曰‘中國’”;后者如《漢書·陸賈傳》曰:“皇帝起豐沛,為天下興利除害,繼五帝三王之業,統天下,理中國。中國之人以億計,地方千里,居天下膏腴,人眾車輿,萬般殷富,政由一家。”但一個不爭的事實是,王朝國家時代“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天下”與“王朝”才是國家正式通用稱謂。

“中國”成為中華大地地理疆域與政治共同體的通用稱謂,是因世界民族國家時代的到來。“中國”概念與價值的興起與再發現,是傳統王朝與西方民族國家接觸、碰撞、參照而逐漸完成的。“從明朝后期開始,來中國的西方人一般都用中國或中華、中華帝國、中央帝國來稱中國,而不是用明朝、清朝或大明、大清。鴉片戰爭以后,在國際交往中中國開始被作為國家或清朝的代名詞。”[1]自晚清起,“中國”“華裔”“大清國”“華人”“華民”等詞匯在各類文獻中出現的頻率逐漸增多。這些史實生動地體現了民族國家時代的主權國家觀替代王朝國家時代天下國家觀的漸進歷程。然而,在具體使用“中國”一詞時,矛盾與混亂比比皆是。即便是魏源筆下的“中國”,時而指整個清朝,時而僅指“傳統的‘中國’范圍,即內地十八省,而不包括蒙古、西藏、青海、新疆、東北和臺灣地區”[2]26。這種認識上的矛盾與混亂,至民國時期被帝國主義者所利用。針對日本帝國主義為肢解中國制造滿洲國而提出的所謂“中國本部”等概念,顧頡剛在那篇著名的《中華民族是一個》的文章中,指出“‘中國本部’這個名詞是敵人用來分化我們的”[3]。

此外,“中國”成為中華大地現代國家的正式稱謂,也有其強大的歷史文化基因。由各族體融合而成的“漢”族成為中華大地上各族凝聚的核心,是因為在漢族與非漢族間不斷反復沖突——融合的從“自在”到“自覺”的進程中,經濟、制度、文化、情感的融合成為主流。同時,自秦以后以行政區劃為基本特征的國家疆域治理方式,也極大強化了各族各群的政治地理聯系。這為之后中華民族從概念提出到成為全新國家構建主體的國家民族(State Nations),奠定了強固社會心理基礎與政治制度基石。當然,在這里我們不能夸大“中華民族”對于中國古史的意義,或甚至認為中華民族是古代中國“隱而未彰”的“國族”。這是因為古代中國的政治根基是“天下觀”下的“大一統”政治思維與“華夷觀”下的“夷夏大防”疆域設治。

簡言之,中華大地上的現代國家形態就是中華民族的主權國家,簡稱中國。被世人所共識的中國,彰顯的是完整的現代國家意涵。古代中國規范的表述與稱謂是“天下”和“王朝”。與之相應,“中國人”或“中華人民”概念的使用也是與中華現代主權國家直接相關,即便該類詞匯也會用于指稱或描述中華大地上的古代先人,但也是以中華現代國家為基準回溯式的敘事話語而非傳統社會的通用稱謂。

(二)主權原則下中國的中華民族特征

關于“民族”研究,存在著“現代主義”“永存主義”“原生主義”“族群-象征主義”四種范式。[4]48-65其差別在于對“民族”是自然文化過程或政治人為建構屬性的不同描述。當然,不論怎樣去追述民族的歷史與文化,讓“民族”發揚光大并成為現代世界的政治主導,則是現代意義上“民族”(nation)的發明與創造。對于民族的認識與理解,一定不能脫離其產生的社會背景與時代環境。同時,我們在采取“現代主義”的分析范式對中華民族國家民族(state nations)屬性和地位進行探討時,也需結合“歷史族群-象征主義”②族群-象征主義,因其研究的歷史學視角,也被稱為“歷史族群象征主義”。這種研究范式因特別強調民族形成、民族主義的特征和影響、以及族群持續存在等現象的“主觀因素”作用,而有別于其他研究范式。的范式對之進行必要的修正。這是因為中國歷史上傳統疆域內各族類群體交流、交往、交融的“多元一體格局”,是現代意義上中華民族發明與創造的根源性素材。

有大量學者用考據的方法論證“中國”“民族”概念的原生性與本土化,但毋庸諱言,今天漢語詞匯“中國”“民族”所具有的政治和文化意涵絕非源自王朝國家。即便是清王朝統治時獲得的“空間上開拓疆域、統一天下的正統性”[5]236-240,使得“疆域統治的主權性突出”[6],但這些絕非主權原則運用的結果。在中國國家疆域形成與確立中,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中俄尼布楚條約》與《中俄布連斯奇條約》,是清王朝模仿、參照現代國家的主權原則以談判形式確立邊界的成功案例。主權原則下“對外的獨立”的工具價值彰顯的是對內部利益的確認與實現,“人民主權”原則指導下國家疆域內的主權運用,是以地緣為紐帶的人民關系對王朝國家親緣臣民體系的徹底反動。中華大地上的這個反動過程,就是中華民族主義主導的民族解放運動。在這個過程中,“中國”一詞由之前偶現、狹義上的地域性稱謂逐漸演變為中華民族主權國家的政治稱謂。

中華民族究竟是怎樣的“民族”?國內學界有“自覺的民族實體”[7]“民族復合體”[8]“想象性的‘民族虛體’”[6]等不同認識;國外則以詹姆斯·雷博德的“政治共同體”“民族復合體”“命運共同體”“有機統一體”四屬性說[9]較有代表性。各方焦點在于對“中華民族”內部結構的識認上,“多元一體格局”[7]“多元一統”[10]“一族多群”[11]等的不同回答,根源于不同的研究視角與方法論取向。中國從王朝國家向民族國家的轉型歷程,是以源自西歐的“民族”(nation)概念及其民族主義(nationalism)重新組織與動員社會的過程,最大特點是模仿性與建構性。當然,民族的“想象的共同體”解釋理路,并非對“民族”的“自在性”與“原生性”的否定,而在于凸顯民族、民族屬性與民族主義的特殊的、文化的、人造物屬性。尋求通過調適和整合,將多元的族類群體變為統一民族的基本邏輯就是取材歷史,用于當下。中華民族從概念的提出、凝練到為國人所共識,是“內憂外患”的時代背景下國人共同建構的政治結晶,這個結晶的最終成果則以中華民族的主權國家形式予以呈現。中華民族與現代中國的辯證統一關系在于其的政治屬性。

現代中國國家轉型中的模仿性特征,并非是“西方中心主義”范式下強硬的“沖擊-反應”過程,其“既是中國的又是西方的”[12]44。中華民族能夠并且事實上成為凝聚各族人民載體的根源,在于中華民族對中華大地上各族各群歷史與文化的包容、凝練與承載。中華民族概念及其意涵的提出與凝練,除卻中華大地內部各族各群歷史的共享性、文化的互通性體現的中華民族強大的歷史文化基因外,也在于有別于中華大地傳統族際關系模式下“他者”的出現。國人面對列強,在政教文明上產生的失敗感、割地賠款的屈辱感、“保國保種”的使命感,使得以中華民族為主體展開的國家建設運動,充斥著對西方的學習與抗拒、對傳統的承繼與切割的矛盾和困惑。但對“大一統”思想的承繼與再創造而興起的中華民族主義,體現出鮮明的“愛國主義”意涵。以“愛國主義”為主導的中華民族建國運動,造就了現代中國的中華民族特征。

(三)中華民族的中國國家屬性

有學者依據安德森的“想象共同體”的理論,并基于中華民族的現代建構認識論,進而否認中華民族的“民族”(nation)屬性。在這里,我們無意再現蔚為壯觀的中華民族源流與自覺一體進程的研究圖景。我們重點強調的是,無論歷史文化屬性的族類群體(文化民族)概念,還是政治法律屬性的國家民族(政治民族)概念,無一不是“想象”“建構”的結果。而關于“民族”的“原生論”“建構論”,抑或“工具論”的類型學分類也具有極大的相對性。民族主義理論傳入后,作為國族的中華民族與地方族類群體“民族化”的雙重進路,所使用的方式均是歷史族群-象征主義下的現代取向。關于這一點周平教授已有論述[13],此處不贅述。關于“民族”的想象與建構并非問題的關鍵,核心在于想象、構建的目標、方向與路徑。從現代國家理論與中華現代國家的實際出發,這個想象、構建的目標當是作為國族的中華民族,方向則是凝聚中華大地上的各族人民形成統一、強大的國家民族(state nations)以建立中華民族的主權國家,而基本的路徑則是國家認同政治下的族際政治整合。在中國獲得現代意涵的同時,中華民族也體現出強烈的建構特征。政治干預(以政黨力量為主體)與文化創新(以歷史敘事為主要形式),成為中華民族主義興起的主要推力。

中華現代國家建構初期,梁啟超就意識到“世界中最富于自治力的民族,未有盎格魯撒遜人若者也”[14]54。“盎格魯撒遜民族”被梁啟超所看重,在于民族主義運用下其對于英國國家統一與國力強大的意義。然而,近代以來西方列強相繼侵華的窘境,以及歐美國家所主導認識論上的西方中心主義范式,“速養成我所固有之民族主義以抵制之”[15]22,成了梁啟超提出并完善“中華民族”的認識論基礎。這個民族主義就是“合國內本部屬部之諸族以對于國外之諸族”[16]75-76的大民族主義。無獨有偶,基于“蓋今日世界之問題,非只國家之問題,乃民族之問題”的認識,李大釗大力鼓吹再造“新中華民族主義”[17]493。李大釗所講的“新”,既有發明“中華民族”之義,更有以“新中華民族”創造“新國家”之謀。梁、李的“民族主義立國”與“民族建國主義”理路,在中華現代國家構建歷程中具有廣泛的代表性。

究竟是“民族”(nation) 創造了現代國家(state),還是國家(state) 創造了民族(nation)?西方民族主義大師如安德森、霍布斯鮑姆、蓋爾納一再指出民族主義及其運動對于民族國家的根源性意義。雖然,梁啟超在引入民族(nation)及民族主義(nationalism)時未能有效區分政治性的民族(nation)與文化性的民族(族類群體),但他主張的“謀聯合國內多數之民族而陶鑄之,始成以新民族”[16]73的“大民族主義”,“以對于國外之諸族”的主張的實質,就是以中華民族為國族的中華現代國家建構路徑。正如美國學者墨菲提出并被眾多學者所認為的,“帝國主義(特別是以通商口岸形式出現的帝國主義),是激勵中國民族主義蓬勃發展的主要因素。”[12]149而杜贊奇試圖“批判作為歷史主體的民族”的努力與“至今還沒有什么能完全替代民族在歷史中的中心地位”間的矛盾,[18]4恰好體現了民族主義在成為國家重構力量時民族的建構性與建構素材的歷史文化特征。中華民族從概念提出、族體意識建構、族體凝聚的演進、壯大到最終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最高政治形式,確立了其國家民族的地位。以中華民族為主體,以中華民族主義為武器,通過內爭外戰的方式在中華大地上建立的中華主權國家,就是中華現代國家。

總之,中華民族是現代社會的產物,雖然在歷史進程與沉淀過程中中華民族表現為“自在的民族實體”[7]特征,但現代國家政治屬性才是其本質屬性。中國是中華現代國家的通用稱謂,這是和中國的中華民族特征、中華民族的中國國家屬性直接聯系的。中華民族成為中華大地各族人民國家認同的載體,除卻其歷史文化屬性外,更在于其在形成社會公共文化、國家疆域空間與政治制度機制上體現的國家政治屬性。中華民族在民族國家建構與建設時期的政治整合功能,是其他任何形式的人類組織所不能也無法承載的。中華民族的中國國家屬性體現在中華大地各族人民的政治、文化、利益、命運共同體的完整歷史進程之中。

二、中華民族的國族屬性與地位何以成為“問題”

在中國社會轉型期,經由日本引進“民族”(nation)概念時,忽略了“日本人在‘單一民族國家’的背景上解釋nation文化屬性的行為”[19],造成對政治屬性的“國家民族”(state nations)與文化屬性族類群體(ethnic group)認識上的混亂。這種混亂的直接后果是中國國家轉型時“國民民族主義”與“族群民族主義”的雙重建構。這種雙重“民族”的建構過程,成為中華現代國家建設與疆域治理中理論及其實踐困境的源頭,并因之在政治過程中體現為具體的制度環境。當然,社會結構與利益格局是問題分析的客觀基礎。

(一)“族際主義”取向下的制度體系① 關于我國民族政策的“族際主義”價值取向,參見周平:《民族政策的價值取向及我國民族政策價值取向的調整》,《學術探索》,2002年第6期;《政治學視野下中國民族和民族問題》,《思想戰線》,2009年第6期;《中國的邊疆治理:族際主義還是區域主義》,《思想戰線》,2008年第3期。此處取“新制度主義”學派的“制度”概念,是指“對行為起構造作用的正式組織、非正式規則及與之相關的程序”。“制度體系”意在梳理“中華民族”理論及其具體的國家制度創設、演變時,我們既要著眼于以憲法和法律為主體的正式制度,也要重視非正式制度(如社會心理、文化習俗、思維習慣、行為規范)對于政治過程的重要作用。參見何俊志等編譯:《新制度主義政治學譯文精選》,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42-143頁。

在民族國家體系下存在的“權力政治”與“權利政治”,在以國家為單位實現疆域內“人民”的利益、彰顯其排他屬性的同時,“民族自決理論”也為多民族國家內族類群體的“民族化”提供了理論武器。在現代中國國家轉型之際,“民族主義傳入中國后作為國族的‘中華民族’與地方性族類群體‘民族化’同時展開”[20]。但因內憂外患的時代社會背景,促使“中華民族是一個”②顧頡剛的《中華民族是一個》 (《益世報·邊疆周刊》,1939年第9期)的政論文章發表后,得到了國民政府的支持。同時,“中華民族是一個”認識論也體現在南京國民政府的國家治理方略上,如在1943年蔣介石發表的《中國之命運》,未賦予國內各族類群體“民族”的稱謂與權利,而使用“宗族”稱之。的觀念成為國家主流的民族觀,并直接促成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在現代國家建構初期“內爭外戰”的國家際遇,因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而徹底改觀。反之,如何認識并合理解決國內社會問題成為國家建設的首選項。中華現代國家建國實踐中的蘇聯范式,以及革命建國的路徑依賴,成為確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內人民關系的認識論基礎與行動邏輯。

在這樣的背景下,對于傳統與國民政府的國家疆域治理成果與經驗的揚棄,創立新型的社會主義國家治理模式,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體現國家政治合法性的最直觀體現。因歷史時期(王朝國家時代與國民政府時期)中央政府采取了傷害各族類群體的事例比比皆是,基于馬列主義民族理論,中華人民共和國以國家政治的方式通過“民族識別”賦予了各族類群體“民族”的稱謂、享有“民族”的權利。其客觀事實是:一方面,在以“民族平等”為制度主義導向贏得了政治統治的“正義性”與“合法性”;另一方面,近代以來國家轉型核心成果的中華民族,無論在國家政治話語與理論建構,還是制度設計與政策實施過程,以及政治文化與日常規范中,都被極大弱化了。現實的結果是,曾經為各族人民自覺凝聚的“中華民族是一個”的國族觀念被極大的削弱,并進一步升級了關于中華民族是怎樣“民族”的爭論。①對于中華民族是實體民族還是復合民族的討論,20世紀80年代費孝通先生提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觀點后,與“中華民族”提出初期的討論、“中華民族是一個”的討論相并列稱為關于中華民族的三次大爭論,并延續至今。參與此論題討論的學者基本形成兩大陣營,在部分研究中出現“取消”或“建議保留”中華民族之類的說法。(可參見郝時遠:《關于中華民族建構問題的幾點思考》,《中國民族報》,2012年4月20日;周平:《中華民族的性質與特點》,《學術界》,2015年第4期)。

歷經近代百年洗禮凝聚而成的政治、文化、命運共同體的中華民族,在國家建設中逐漸失去了對于國家族際關系的規制作用已成客觀事實。與之相應,因中華民族的虛擬化、國家制度的少數民族實體化,在具體的社會利益分割與實現方式上,少數民族無論從概念到政治存在及政策對象,都具備了有別于“漢族”居民的特殊性。尤其是在世界“民族主義浪潮”席卷之下,“民族無小事”成為國家上下面對少數民族居民、少數民族事務及所謂“民族問題”的基本態度與行動邏輯。當然,這種基于對少數民族文化、習俗、權益的包容、關照本無不妥,但族際主義取向下的制度主義框架在中華民族內部豎起了一道漢族居民與少數民族居民間的藩籬,這道藩籬之墻不僅鮮活地體現在國家制度、政策層面上,也深深地埋藏在社會大眾的文化與心理上。

最后,中華現代國家的多民族國家屬性——多樣性與差異性既是國家治理的前提,也是國家制度的邏輯起點。國家制度體系在試圖實現“認同政治”時,所采取的以族際主義為取向的“差異政治”是實現國家治理的現實選擇。這也表明民族國家建構時期中華民族建設的緊迫性,已讓位于國家建設中少數民族事務的急迫性與社會事務治理的復雜性。以族際主義為特征的民族理論與政策實踐在推動民族地區社會經濟較快發展的同時,也因各族類群體的“制度化”使以“合”為基本特征與價值取向的中華民族建設進程大為遲滯。由中華民族凝聚的國族認同與國家認同,日益成為當下國家建設中亟待解決的核心問題。目前在“認同政治”的研究中,將“處于非主體地位的民族群體或族裔群體”[21]作為研究對象,并將“民族成員”的“民族認同僭越其文化認同領域,進入政治領域”[22]作為研究問題,以及“民族問題的核心是國家認同問題”[23]等的認識,既呈現的是世界民族國家建設的共性問題,但也從另一個視角凸顯了中華民族的“國族機制”在認同政治中的根源性意義。

(二)制度主義背景下“民族”的認識論誤區

制度既是社會環境的產物,也同樣生產、創造著社會環境。在民族國家的制度設計上,“社會和國家的分離是首要的,相當于國家民族與文化民族的區分。”[24]32這種區分在確定國家和政府權力范圍的同時,也將國家和公民緊密相聯。所以,現代民族國家將普遍的公民權與特殊的族屬身份相分離,是實現國家治理的基本方略。正是因為對于國家成員不加區分的賦予平等的公民權與國民身份,以平等的公民權與國民身份為基礎是培育出超越區域性族屬認同的國家認同的根本途徑。將此話題回歸到中華民族的主權國家視野之下,是否賦予每一個族類群體以政治性的“民族”稱謂與權利,取決于多重社會因素與制度環境。而通過國家制度與公共產品供給,以保障所有國民平等的公民權則是實現疆域治理的不二法門。以公民權為紐帶所建立的國家政治認同的實質,在于社會組織形式上的政治地域特征而不再是“前現代”的親族血緣特征。

在國家政治頂層設計中以憲法為中心的憲政體系,是生產創造社會環境的基本制度形式。在中華現代國家制憲史上,雖均以中華民族及中華民族主權國家為法理依據與制度目標,但對中華民族的國族屬性與地位未能明確表述。與之相應,在國家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上,中華民族理論與少數民族理論建設的非同步性,使得在關于“民族”的認識以及行動上,存在著明顯的認識論誤區,即在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各領域形成的以“少數民族”為“民族”的社會共識。“通常對民族工作的理解,是指以少數民族、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為主要工作對象的事務,相應的民族政策也主要體現了‘少數民族政策’的指向,從而產生了‘少數民族事業’的國家規劃。”[25]這種國家政治領域與社會領域內的“民族”認識論誤區,直接體現并左右著關于民族問題的確認、解決與行動邏輯。

再看學界關于“民族問題”的定義,基本呈現兩種取向,即民族問題是指“民族間的矛盾和關系問題”與“不僅是民族之間的關系和矛盾問題,也包括民族自身的問題”。①參見阿拉坦:《論民族問題的含義》,《民族研究》,1986年第3期;彭英明:《再論民族問題的含義》,《民族研究》,1993年第1期;吳仕民:《民族問題概論》,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24頁;金炳鎬:《民族理論通論(修訂版)》,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292頁。然而,理論認識的復雜性與漸進性,在具體的社會事務治理與社會生活中引起的“人們在社會實際工作當中把原本不屬于民族問題的事情當作民族問題來對待的思想觀念和處事方式”上的“泛化民族問題”,[26]成為國家治理中不正常的社會存在。同時,這種“泛化民族問題”的另一結果,就是本不存在問題的中華民族屬性和地位、性質和特征等,已成為現實政策行動與社會認識的重要問題。這直接表現為中華民族與各少數民族間關系的認識與爭論上。關于中華民族是怎樣“民族”的討論,以及妄議中華民族保留與否等現象就是直接表征。而且,“民族問題”的理論研究與現實問題間存在較大差距,在具體問題的認識與行動上深受“民族問題僅僅指的是國內少數民族問題”[27]這類觀念的影響。這些均凸顯出在國家建設中,中華民族理論的薄弱與國家民族理論中中華民族理論核心要素的缺失。

(三)中華民族成為“問題”的社會根源是利益格局的非均衡

西方社會學中“族群分層”(ethnic stratification)理論認為“幾乎在所有的多族群社會,都出現了對各個族群的等級安排”,“一個族群分層體系就是各個族群的次序等級體系,各等級是由被認為享有共同的文化和身體特征的人們組成,并且與支配群體以及其他從屬群體互相影響”。[28]36在中華現代國家建構與建設過程中,因地域、資源、社會、文化等諸多原因,中國社會的非均衡發展是基本特征。同時,以中東部為重心率先推動的國家現代化建設,一方面國家綜合實力獲得極大提升,另一方面日益擴大了財富分配不均與貧富差距。這種中東部與西部地區非均衡的發展的另一個面向則是,主體居于西部的各少數民族居民與主體居于中東部的漢族居民間的非均衡發展,類似狀況也體現在民族地區漢族居民與少數民族居民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諸領域。

從嚴重制約我國社會發展的貧困問題來看,在“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名單”中的592個貧困縣中,西部省區共有375個,占全國63.3%。其中,民族8省區貧困縣232個,占全國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總數的39.18%。另在592個國家貧困縣中,處于邊疆省區的有251個;其中191個處于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范圍內。[29]2013年全國人均GDP為41804.71元,9個邊疆省區的人均GDP為39956.15元,邊疆省區總體發展水平與最發達地區之間的發展差距為2.5倍。②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2014年》 (中國統計出版社,2014年)第24頁、第46頁數據,經計算后得出。近年來暴恐事件較為集中的南疆地區人均GDP僅為平均水平的31%,低收入貧困人口占全疆低收入貧困人口的84%以上。[30]與民族地區(尤其是邊疆民族地區)普遍的物質貧困相聯系,少數民族參與機會、政治權利等也呈現貧困狀況。可以說,因社會發展體現出的區域性不平衡,一方面體現了少數民族地區發展的整體緩慢,另一方面則是少數民族社會的整體滯后。國家地區間的非均衡發展直接表現為族際間發展的非均衡現象,已成為當下中國社會結構的突出特征。這種“族群分層”與“社會結構”高度重合、社會垂直分化與水平分化中的族際關系格局,是中華民族成為“問題”的社會經濟根源。

在這樣的背景下,中華民族的虛化與族際關系的“政治化”[31]35-61,成為當下中國國內人民關系的基本特征。同時,以少數民族為“民族”的制度主義體系,使得利益協調與整合機制的民族國家因缺少了中華民族對于各地各族人民利益的規范與維護,其功能的發揮受到了極大的制約。以“少數民族”為“民族”的制度藩籬,一方面體現在國家主體成員的漢族與各少數民族之間,使得在確認、解決“民族問題”時大多將漢族與各少數民族的關系作為所謂“問題”的起點與終點;另一方面,因在國家制度層面缺少了中華民族對于各族類群體利益的規約與維護,各族類群體競爭的客觀后果是中華民族凝聚力進一步削弱。在國家頂層設計中確立的“要反對大民族主義,主要是大漢族主義,也要反對地方民族主義”①參見《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2004年3月14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修正)之“序言”。的憲法原則,因缺少了中華民族的規范與統一,在國家疆域治理實踐中(尤其是邊疆治理),則容易犯大漢族主義的錯誤或陷入族群民族主義的漩渦。

(四) 差異政治下“民族”的工具理性

在以制度為政治輸出的背景下,“偏好(利益)在各種政治人中的分布,資源(權力)的配置,以及博弈規則(憲政)所強加的約束”[32]162,成為社會人行為的基本邏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與建設過程中,體現著差異政治的國家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一方面是國家進行族際政治整合的基本依據與指導原則;另一方面也是社會人競爭社會資源的基本規則。作為具有理性的社會人,社會生活中的“趨利避害”是基本行動邏輯。從國內社會成員間關系來看,作為國家民族政策核心內容的“民族優惠”,體現了一定的差異公民權。這種國內族際間差異公民權導致大量的“‘漢族’改入‘少數民族’之列”的現象十分普遍。大量更改族屬身份的事實表明,現代中國“劃分ethnic群體與ethnic群體的ethnic界線是可變的、具有彈性的東西”[33]20-21。經國家政治權力確認的“少數民族”及其身份已具備鮮明的工具理性特征。

其次,族際主義取向下的民族理論研究中,存在的“理論脫離現實”以及“理論權威和領導權威合二為一”的現狀,使得“民族的分類和差別在民族領域存在廣泛的爭名奪利”[34]。各少數民族精英推動的族類群體的“民族化”與“情緒化地捍衛‘民族利益’”的現象,[31]35-61應是在族際關系協調與整合中,中華民族理論與“國族機制”缺失的直接后果。在民族國家體系下,不同族屬的人民間關系,應以合作為主,并輔以良性競爭。但是,“族際主義”取向下的差異政治、中華民族理論的缺失、市場原則向社會各領域的高度滲透,在某種程度上成為族際間競爭加劇的環境誘因。同時,通過整合政治推動中華民族建設時,也面臨著巨大的制度惰性。

三、中華民族與“中華人民”“中國人”意涵的統一性

近年來,在中華民族的國家屬性與地位成為“問題”的背景下,中華民族的概念、族體、結構上的認識分歧,造成一定程度上國家認同目標的模糊化現象。基于此,有學者提出構建“中華人民共同體”的主張、用“中國人”代替“中華民族”的結論。[35]在這里有必要就涉及現代中國國民的各類稱謂的內涵與外延予以辨析,從國家頂層制度設計的角度厘清中華民族對于全體中國人(也即56個民族的所有成員)的價值、意義,以期在中華民族主權國家范疇內講好中國故事,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性進程。

(一)“中華人民”“中國人”都是中華民族主權國家的國民稱謂

首先,目前與“中華現代國家”相關的正式稱謂,有“中華人民共和國”(英文為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標準縮寫“PRC”;“中國”(英文為CHINA)、標準英文縮寫為“CHN”。前者體現了中華現代國家的共和國性質,而后者是中華民族主權國家在國際上的統一國家代碼。在以憲法為軸心的國家制度頂層設計與政治過程中,作為利益協調與整合機制的中華民族主權國家,是“全國各族人民共同締造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中國人民掌握了國家的權力,成為國家的主人”。①參見《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1982年12月4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2004年3月14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修正)之“序言”。所以,作為現代權力結構與治理體系的民族國家,首要實現的是以疆域為基準,對國民普遍利益的確認與保障。而現代中國國家疆域的確立與疆域治理的前提,是中華大地上各族民眾以中華民族認同為基礎的主權國家的建立。

其次,與個體相關的稱謂有“中國人”“中華人民”“華人”等。在中華現代國家的制度建設中,國籍制度是基本制度之一。在中華現代國家構建歷程中,袁世凱政府的《中華民國國籍法》(1912年)和民國政府《中華民國國籍法》 (1929年),沿用《大清國籍條例》 (1909年)中的血統主義原則,賦予海內外所有華人以中國國籍。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國籍制度上廢棄了血統主義原則,采用出生地主義原則。現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法》明確規定了我國的“單一國籍”制度,“不承認中國公民具有雙重國籍”,并用7個條文對之進行了明確界定。如上文所述,主權原則下中國的中華民族屬性以及中華民族的國家屬性與地位,決定了“中國人”稱謂成立的基本前提是中華民族主權國家。所以,“中國人”準確的應指擁有中國國籍的人,而不包括放棄或未獲得中國國籍的人。②現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法》明確規定了中國的單一國籍制,在以血統主義為主、出生地主義為輔的國籍原則下,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社會成員就是“中國人”,就是“中華民族”的成員。而“華人”的稱謂內涵較多,既是擁有中國國籍的“中國人”,也指居于中國疆域之外的“中國裔”或“華裔”。“中國人”的政治法律身份與文化心理屬性體現的是中華民族的政治屬性與文化屬性,而“中國裔”“華裔”僅呈現了該群體的文化屬性而非政治屬性。“中華人民”由政治、文化屬性的“中華”與政治屬性的“人民”組合而成,當是中華民族建構主權國家國民的集群稱謂,其內涵和外延與“中國人”具有一致的統一性。③關于“中華民族”的屬性,我們只需明了其作為政治、文化屬性的國家民族的稱謂,就能輕松與其構成部分的文化屬性的“56個民族”的稱謂與意涵做出有效區分,自然不會出現“用‘中華民族’涵蓋公民共同體涵義存在太多的困難”的現象。參見都永浩:《華夏—漢族、中華民族與中華人民》,《黑龍江民族叢刊》,2010年第1期。

所以,就中華民族主權國家的意涵而言,“PRC”與“CHN”、“中國人”與“中華人民”,雖處于國家與個體兩個不同層面,但其所蘊含的政治、文化、利益等價值具有高度的統一性,也即民族國家對外排斥的外延合法屬性的體現。這種意涵的統一性是經由中華民族凝聚,通過中華民族主權國家實現的。這個實現的過程,對內是無差別地賦予每一個成員平等的“公民身份”及其權利義務,對外以中華民族組織國民形式參與國際事務與國家間競爭。正是因為中華民族主權國家屬性,決定了中華大地上各族人民在民族國家體系下利益的一致性。同時,因現代中國國家轉型的異常艱難,這種“一致性”與“統一性”,決定了中華民族的命運共同體屬性。雖然在中華民族內部結構上存在著一定的認識分歧,但中華民族主權國家屬性,決定了各族類群體間的利益是在中華民族的國族框架下予以確認并實現的。各族人民的利益在中華民族的國族機制下本質上是一致的、統一的、可調和的,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族際關系是中國人民關系的本質特征。

(二)中華民族復興的根基在于打通“中華人民”“中國人”“各族人民”的制度區隔

以中華民族的主權國家呈現的現代中國,是對傳統王朝國家形態的徹底否定。縱向的歷史觀與橫向的世界觀是準確把握中華民族國族屬性和地位的基本視角。前者指的是現代民族國家世界體系的背景,后者指國家民族的國家競爭軟權力意義。

1.民族國家時代的中國世界觀

首先,民族國家是有別于傳統王朝國家的全新政治形式。其最大的特征在于民族(nation)與國家(state)的結合,其內核在于每一個社會個體經由民族實現的國家政治認同。這個以政治屬性為首要特征的“民族”的建構,對外取民族主義(nationalism),對內取民主主義(democracy)。公民國家與民族國家是現代國家的內外屬性。整合國內民眾構建出一個與國家相結合的國家民族(即“國族”),在宣告以血緣聯系為特征的家族血親對人類社會組織失敗的同時,反顯出以地緣聯系為特征的國家民族(state nation)的成功。“國族建構”或“國家建構”(nation building)的世界性進程,是理解、確認中華民族屬性與地位的基礎。

其次,“世界之中國”是理清中華民族屬性與地位的認識論基礎。梁啟超在描述中國歷史進程時所歸納的“中國之中國”“亞洲之中國”與“世界之中國”三階段,[15]12形象地呈現了中華大地自王朝國家走向民族國家的歷程。中國概念廣泛使用,在于中國的世界民族國家體系的成員意義。民族國家有別于傳統王朝國家的基本特征,在于國家權力結構與治理方式上對于社會人價值與意義的確認體系與保障途徑。以民主政治和憲政制度為國家統治合法性基礎的現代民族國家,體現了其以國家疆域治理為核心的公民國家屬性。在理解中國及其意義時,回溯式的取材歷史、用于當下的敘事話語,在于歷史文化路徑的國家建設。同時,在使用“中國”及其組件(如“民族”等)回溯式重構歷史時,也需準確區分話語體系的時代特征,否則容易陷入民粹主義或歷史虛無主義的泥潭。

最后,中華民族主權國家屬性決定了政治理性與國家制度的世界性特征。我們在描述傳統中國的國家形態時,“王朝國家”“帝制國家”還是“封建帝國”都是以現代民族國家為參照的。基于民意頒布憲法并依據憲法進行國家制度創設與國家治理,是現代民族國家有別于傳統王朝國家的根本所在。中國現代國家轉型開啟至今所頒布的憲法及法律文本中,雖然在具體內容表述與立法依據上有所差別,但除清政府頒布的《欽定憲法大綱》外,其余文本均以“中國”為國名、以傳統的中華大地為國家疆域范圍、以中華民族為凝聚中心的“中國人民”的地位及權利為軸心內容。當然,中華民族的屬性與地位未能在現行憲法明確定位的現象,在學界引起了“中華民族”的概念及其理論“要不要”及“如何”進入憲法的討論。①關于“中華民族”的入憲問題的研究僅有個別學者。如李占榮曾先后撰文《論“中華民族”入憲》 (《社會科學戰線》,2008年第10期)、《憲法的民族觀——兼論“中華民族”入憲》 (《浙江大學學報》,2009年第3期)明確主張為維護國家主權和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保障國內各民族共同發展與繁榮,“中華民族”入憲勢在必行。常安在《“中華民族”入憲有利于維護祖國統一》 (《中國民族報》,2009年11月20日)認為“中華民族認同僅僅隱含于憲法文本是不夠的,還應該得到更為明確的彰顯”。從世界民族國家通例而言,以憲法的形式確認國家民族的屬性與地位是基本通行做法。從中國當前國家治理中日益凸顯的“民族問題”與中華民族復興的時代要求出發,以憲法形式確認中華民族的屬性和地位,是中華民族建設的制度性保障,也是打通“中華人民”“中國人”“各族人民”區隔的根本法依據。

2.競爭軟權力的中華民族國家觀

首先,中華現代國家興起的政治過程,其基本特點是探尋適合中華民族主權國家疆域治理的權力結構與治理模式。就競爭軟權力的中華民族而言,作為政治、文化、利益與命運共同體的中華民族能否復興,核心取決于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因文化、心理建設的長期性、隱性特征以及制度對社會環境的創造作用,以國家治理為手段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的核心,在于打破橫亙于中華現代國家人民間的制度藩籬。中華民族的復興之路,就是民主與法治的建設之路。以社會主義國民文化為核心塑造統一、平等的公民身份與維護的公民權益,當是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的基本途徑。以中華民族凝聚力為核心的國家軟權力,是中華現代國家進行國家競爭的根源性力量。

其次,中華現代國家建設的政治根基是中華民族,中華民族建設本就是中華現代國家建設的中心議題。在以國內族際關系與族際整合為政策目標的國家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需增加中華民族理論,并由中華民族的國族理論指導國家民族政策的擬定與執行。在國內族際關系的制度環境創設上,要把“中華民族和各民族的關系,是一個大家庭和家庭成員的關系,各民族的關系,是一個大家庭里不同成員的關系”[36]的指導思想融入國家治理戰略與疆域治理的實踐之中。同時,在以中華民族的“國族機制”確認、規范、保障各族人民利益時,需合理處理“一體”與“多元”的關系,其核心是中華民族的國族機制對于政治法律途徑的公民價值與歷史文化途徑的族群價值的規范與制約。

最后,中華民族建設的關鍵是各族人民的交往交流交融,核心是打破各族交融的制度障礙。關于中華民族的形成與體系上,“多元一體格局”恰當地展現了中華大地上各族人民交流交往交融,構筑了中華民族的強大文化基因。“交往”“交流”體現的是工具理性,“交融”則體現了價值理性。在中央于2010年提出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2014年新疆工作會上提出并經同年“第四次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予以強調的“民族互嵌”,成為新時期中華民族建設以及在中華民族框架下實施“認同政治”、進行族際整合的指導性的綱領。在新時期的國家疆域治理中,制度選擇上需本著民族“交融”價值取向,實現國家制度與區域政策上對于各族人民的接納、吸收、包容和認同;而實現“交融”的必須途徑就是各族人民的“互嵌”,以實現各族人民各地區統一的制度供給。著力打破民族結構與其他社會結構重合的現狀,以中華民族國族機制實現社會財富與利益在全體國民中均衡、公平的分配。

四、結 語

中華民族成為“問題”的本質在于中華現代國家國族建設的不足,其實質并非中華民族是怎樣的“民族”,以及“要不要”的問題,而是應如何更好地建設、如何鞏固中華民族國族機制在國家政治共同體中政治基石的問題。通過中華民族的持續建設,以實現對中華大地上各族人民政治、利益、文化的包容與整合,是中華民族建設工程的中心思想。而打破國家政治體中的中華民族、中華人民、各族人民、中國人的制度區隔,確立國民個體平等的主體性地位,則是中華民族建設的基礎性目標。總之,在世界民族國家體系下認識中國的中華民族主權國家特征,在國家競爭的時代背景下確認中華民族的國家軟權力意涵,是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制度要義與戰略基石。

[1]葛劍雄,曹樹基.移民與中華民族的形成[J].歷史教學問題,2000(3).

[2]葛劍雄.統一與分裂:中國歷史的啟示[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

[3]顧頡剛.中華民族是一個[J].益世報·邊疆周刊,1939(9).

[4][英]安東尼·史密斯.民族主義:理論、意識形態、歷史[M].葉江,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5]楊念群.何處是“江南”?清朝正統觀的確立和士林精神世界的變異[M].北京:三聯書店,2010.

[6]許紀霖.作為國族的中華民族何時形成[J].文史哲,2013(3).

[7]費孝通.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9(4).

[8]金炳鎬,裴圣愚,肖銳.中華民族:“民族復合體”還是“民族實體”?[J].黑龍江民族叢刊,2012(1).

[9]Leibold,James.Reconfiguring Chinese Nationalism:How the Qing Frontier and its Indigenes Became Chinese[M].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2007.

[10]王文光.“大一統”中國發展史與中國邊疆民族發展的“多元一統”[J].中國邊疆史地,2015(4).

[11]周平.中華民族的性質與特點[J].學術界,2015(4).

[12]柯文.在中國發現歷史——中國中心觀在美國的興起[M].北京:中華書局,2002.

[13]周平.中華民族的性質和特點[J].學術界,2015(4);再論中華民族建設[J].思想戰線,2016(1).

[14]梁啟超.論自治[G]//飲冰室合集:專集之四.北京:中華書局,1989.

[15]梁啟超.國家思想變遷異同論[G]//飲冰室合集:文集之六.北京:中華書局,1989.

[16]梁啟超.政治學大家伯倫知理之學說[G]//飲冰室合集:文集之十三.北京:中華書局,1989.

[17]李大釗.新中華民族主義[G]//李大釗全集:第2集.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

[18][美]杜贊奇.從民族國家拯救歷史:民族主義話語與中國現代史研究[M].王憲明,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19]王珂.“民族”:一個來自日本的誤會[J].二十一世紀(香港),2003(6月號).

[20]劉永剛.國族、國族建設與中華現代國家[J].新疆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6).

[21]周平.多民族國家的國家認同問題分析[J].政治學研究,2013(1).

[22]周光輝,劉向東.全球化時代發展中國家的國家認同危機及治理[J].中國社會科學,2013(9).

[23]沈桂萍.民族問題的核心是國家認同問題[J].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0(2).

[24][美]菲利克斯·格羅斯.公民與國家[M].王建娥,魏強,譯.北京:新華出版社,2003.

[25]郝時遠.國家治理體系建設與民族工作[N].中國民族報,2013-11-22.

[26]姜勇,李樂.泛化民族問題與民族問題的定義[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4).

[27]楊堃.關于民族和民族問題的幾點意見[J].民族研究,1986(4).

[28][美]馬丁·N·麥格.族群社會學:美國及全球視角下的種族和族群關系[M].祖力亞提·司馬義,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7.

[29]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名單[EB/OL].(2012-03-19)[2017-4-21].http://www.cpad. gov.cn/art/2012/3/19/art_343_42.html.

[30]李曉霞.新疆民族關系走向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北方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1).

[31]馬戎.新世紀中國民族關系的發展戰略[G]//馬戎.中國民族關系現狀與前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

[32][美]詹姆斯·G·馬奇,約翰·P·奧爾森.重新發現制度:政治的組織基礎[M].張偉,譯.北京:三聯書店,2011.

[33][日]松本真澄.中國民族政策之研究——以清末至1945年的“民族論”為中心[M].魯忠慧,譯.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34]吳楚克.民族理論研究中的“蘇聯模式”問題[J].思想戰線,2014(3).

[35]都永浩.華夏—漢族、中華民族與中華人民[J].黑龍江民族叢刊,2010(1).

[36]中央民族工作會議暨國務院第六次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在京舉行[N].光明日報,2014-09-30.

ATTRIBUTES AND STATUS OF THE CHINESE NATION:ALSO ON THE UNITY OF CONNOTATIONS OF“CHINA”,“THE CHINESE PEOPLE”AND“THE PEOPLE OF THE CHINESE NATION”

Liu Yonggang

“China” is a common name for modern Chinese nation,which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Chinese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 and national attributes of the Chinese nation as a country.The connotations of“China”,“the Chinese people” and“the people of the Chinese nation” are unified in the community of the Chinese nation as a country.In the period of nation building,the national attributes and status of the Chinese nation have been the essence of the“problem”,the reason for which lies in misunderstanding of the domestic relationship among the people as well as the imbalance in the social interest structure.The vertical historical view and horizontal world view are two basic perspectives of accurately grasping the attributes and status of the Chinese nation.The national governance system emphasizing the construction of democracy and legal system and the modernized governance capacity are the systematic essence and strategic cornerstone of breaking through the barriers between the Chinese people,the people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the members in the big family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realizing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Chinese nation;national attribute;national governance system;national theory

D633【文獻識別碼】A

1004-454X(2017)04-0013-011

〔責任編輯:黃仲盈〕

【作 者】劉永剛,云南師范大學歷史與行政學院副教授,云南大學政治學博士后流動站研究人員。昆明,650500

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第57批面上資助項目“邊疆治理中的國家認同機制研究”(2015M570799)。

猜你喜歡
國家
國家公祭日
環球時報(2022-12-14)2022-12-14 16:46:27
“求一可愛國家而愛之”
國家
學生天地(2020年22期)2020-06-09 03:07:52
《12·13 國家公祭日》
正是吃魚好時節!國家呼吁多吃魚,這五種魚你一定都吃過,但你知道好處都有什么嗎?
當代水產(2019年4期)2019-05-16 03:04:56
能過兩次新年的國家
把國家“租”出去
華人時刊(2017年23期)2017-04-18 11:56:38
看中了他吃國家糧
奧運會起源于哪個國家?
國家為什么會失敗
上海國資(2015年8期)2015-12-23 01:47:33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中文字幕23页在线| 国产又粗又爽视频| 国产在线拍偷自揄观看视频网站| 欧美精品啪啪| 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视频| 亚洲另类色| 免费99精品国产自在现线| 三上悠亚一区二区| 欧美精品啪啪| 精品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女| 国产99视频精品免费视频7| 91欧美在线| 午夜激情婷婷| 久久综合色视频| 国产一级无码不卡视频| 亚洲日韩国产精品综合在线观看| 国产三级毛片| 亚洲成人免费看| 一本大道无码高清| 欧美午夜小视频| 无码日韩精品91超碰| 欧美a在线| 成人欧美日韩| 国产一区免费在线观看| 热re99久久精品国99热| 人人91人人澡人人妻人人爽| 91最新精品视频发布页| 色欲综合久久中文字幕网| 国产成人一区免费观看| 久久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aV东京热| 国产电话自拍伊人| 一区二区无码在线视频| 欧美笫一页| 宅男噜噜噜66国产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秋霞影院| 无码人妻免费| 真人免费一级毛片一区二区| 亚洲国产欧美目韩成人综合| 国语少妇高潮| 制服丝袜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67194亚洲无码| 毛片a级毛片免费观看免下载| 日本欧美一二三区色视频| 亚洲欧美另类中文字幕| 久久精品免费看一| 亚洲Va中文字幕久久一区| yjizz国产在线视频网|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在线| 天天色综合4| 久久综合色视频| 丁香五月激情图片| 精品国产香蕉在线播出| 亚洲综合经典在线一区二区| 在线中文字幕日韩| 欧美国产在线看| 青青草原偷拍视频| 人与鲁专区| 午夜不卡视频| 中文字幕自拍偷拍| 国产亚洲精品在天天在线麻豆| 久久性妇女精品免费| 久久久久久午夜精品| 国产福利小视频在线播放观看| 免费在线色| 国产无遮挡猛进猛出免费软件| 91精品国产自产91精品资源| 乱码国产乱码精品精在线播放| 精品国产免费观看| 国产女人在线视频| 亚洲最猛黑人xxxx黑人猛交| 熟女成人国产精品视频| 久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丝袜国产一区| 呦女精品网站| 久久综合色天堂av| 欧美乱妇高清无乱码免费| 久久精品亚洲专区| 中文字幕免费在线视频| 乱人伦99久久| 精品国产自在现线看久久| 日本一区高清|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爽电影蜜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