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量器具演變
《史記·大戴禮記》記載,黃帝時期創立了度、量、衡、里(畝)、數五個量??傊?,遠古時代,度量衡的功能集中于對生產過程和方法的一種經驗型的認定,是當時人們為了適應自然和不斷調整生產活動的現實需要而零散進行的,屬度量衡發展的自發階段和萌
各諸侯國都把頒布度量衡制作為經國方略,并形成了一定的管理制度。當時出現了人工制作的計量標準器,比較有名的有商鞅升和齊子禾釜,一些諸候國還規定仲春、仲秋之日。
秦始皇統一全國后,統一了度量衡,監制大量度量衡標準器發至全國各地,目前在國內搜集到的秦權、秦量就有六、七十件,分別為陶、鐵、銅質。經實測,秦權、秦量單位量值都比較統一,絕大部分誤差未超過《效律》所允許的范圍。
王莽篡奪劉氏的天下,立號為新,王莽國師劉歆設計制造新莽銅嘉量,新嘉量以栗氏量為模式。劉歆設計的新莽銅嘉量反映了當時的科學技術水平。新莽時還設計制造了銅卡尺,用來測量圓球體的直徑,同時對測量容器的深度、端面也提供了簡便、準確的測量工具。
東漢的“光和大司農”銅斛,作圓桶形,高24.4厘米,口徑34.5厘米,腹左右有對稱短柄。實測容積為19600毫升,折算1升合196毫升。
南北朝時期,權衡在使用過程中不斷地改進和完善,逐漸演變成了提桿秤,使古老的“衡”發生了重要的蛻變,與衡相比提桿秤使計量變得更加方便和準確。
唐朝出現了方形嘉量,方形嘉量克服了圓形嘉量無法避免的系統誤差。另一方面方形嘉量的幾何尺寸易于掌握,對地方官府依圖進行仿制及進行普及,確保量值傳遞的質量是很有益處的。
景德年間,掌管內藏庫的官員劉承珪,創制了兩種小型精密的戥秤作為國家衡重的標準器:一種以兩、錢、分、厘十進位制,最大稱量為一錢半,分度值為一厘;一種以兩、銖、累、黍非十進位制,最大稱量為一兩,分度值為一累。兩者互相參校,可以得到兩、錢、分。
《元世》中記載利用“方正案”(郭守敬創制)等測量儀器,對全國的地理進行了精確的“測影定向”,包括地勢(地平線角度)海拔等。對于“方正案”等測量儀器的使用,訂立了詳細的要求,凡使用“皆以此為準”。
明朝除了官府依律對度量衡進行???,民間老百姓為了保護自身利益,多用寶鈔作為對比物。明《律呂精義》載:“鈔尺(即裁衣尺),與當鈔紙外邊齊。曲尺(即營造尺、公尺),與寶鈔墨邊外齊;寶源局銅尺(即量地尺), 比寶鈔墨邊長,比寶鈔紙邊短,當衣尺之九寸六分?!闭f明明寶鈔的尺寸是比較穩定的,能夠博得大家的信任。
康熙帝親自累黍定尺,以一百粒縱向排列的黍子所得之長定為營造尺度,又以一定的尺寸確立量器的容積,用鐵鑄成漕斛,用一立方寸金屬的重量作為質量的標準,由此再定出各種量值砝碼的尺寸,作為稱量國庫收支的標準器,因此稱庫平。由營造尺、漕斛和庫平組成的度量衡制簡稱為營造庫平制,從而建立起度量衡三者互相校定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