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量典故
這是我國最早的計量形式之一。在文字誕生之前的原始社會,人們為了記住當時的狩獵數量和生產狀況,常用繩子在上面打一個結,每發生一件值得記錄的事,便在一根繩子上打一個結,或是結上另一段不一樣的繩子,這種記錄方式被稱為“結繩記事”。“結繩記事”被原始先民廣泛使用,很多的結繩便相當于原始人的狩獵賬本。古書《易九家言》有載“古者無文字,其有約誓之事,事大,大結其繩;事小,小結其繩,結之多少,隨物眾寡,各執以相考,亦足以相治也”。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結繩記事”逐漸不能滿足人們的需要,而被圖畫、文字取代。
“一手為溢,一手為掬”。周代以前容量單位也是用人的身體計量,以一手所能盛的叫做“溢”,兩手合盛的叫做“掬”。這種原始的計量方法,使生活中的商品互換、交易更為有據可依。但“手捧成升”的衡量標準,并不精準,隨個人的差異,主觀的判斷而異。
在我國古代的計量單位中質量單位很特別,是十六進制,即16兩為1斤,因此產生了半斤八兩這樣的成語。半斤、八兩輕重相等,比喻彼此不相上下,實力相當。古代定秤,以天上的星星為準,北斗七星,南斗六星,福祿壽三星,總共十六星。所以中國人拿秤稱東西的時候,有天地良心在里面,短斤缺兩,損自己的福祿壽。所以,古代度量衡器包含著豐富的誠信文化。十六兩制在我國長達2000多年的封建社會一直沿用,直到新中國成立后,才改為1斤等于10兩,如今已采用法定計量單位千克。
這是我國最早土地面積的計量形式之一。如何測量田地對于古代農業生活來說至關重要,于是古人發明了以步為依據的測量方法。先秦時商鞅規定“舉足為跬(kuǐ),倍跬為步”,即單腳邁出一次為“跬”,雙腳相繼邁出為“步”。跬是早期社會中,土地面積測量的最小單位。《說文解字段注》引《谷梁傳》曰:“古者,三百步為里”、“二百四十步為畝”。秦代曾規定“六尺為步”,相當于現在的1.4米。
《大戴禮記·主言》中記載,“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尋,十尋而索;百步而堵,三百步而里,千步而井”。布手知尺說的是,中等身材的人,大拇指和食指伸開后的指尖距離,相當于1尺,折合現代的長度約16厘米。將人體的某一部分或某種動作為命名依據,作為計量基準的階段,被稱作計量歷史發展的“經典階段”。
《三國志》載:曹沖“生五六歲,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時孫權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訪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沖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稱物以載之,則校可知矣。’太祖大悅,即施行焉。”曹沖的意思是,把大象趕到一只大船上,在船上刻下吃水線的位置,把大象趕上岸后,再把稱出重量的物體往船上裝載,直到船下沉到船載大象時的吃水位置為止,船上物體的重量就等于大象的重量。曹沖稱象的方法是符合科學道理的,以現在的衡量理論分析,可以發現這種巧妙的稱象方法正是現代計量學中的“替代衡量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