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紹剛 王星
女博士當糕點師,學法律的開瑜伽館,鋼琴王子去創(chuàng)業(yè)年輕人 想闖就闖又何妨
■呂紹剛 王星
高高的廚師帽、白色的圍裙,在西點工坊里,一位美女糕點師正小心翼翼地把奶油擠成朵朵小花,再點綴上兩顆草莓,一個美味的蛋糕就完成了。
她不是米其林五星大廚,而是國內一所重點名校的生化女博士。
上學時,人們對蔡曉青的期待,是成為一名科研人員。“但那種環(huán)境我不喜歡。我覺得做蛋糕才能找到真實的自我。”不顧家人的反對,她毅然選擇了這條“冒險的路”。
如今,蔡曉青的工作就是研發(fā)新式的糕點,并教授課程。“把愛好作為職業(yè),心情愉快。現在父母也不再反對了,同學們都很羨慕我。”蔡曉青說。
是按部就班、沿著專業(yè)一路向前,還是選擇一份讓自己開心的職業(yè)?如今的年輕人,在面臨就業(yè)時有了更多元的思考與選擇。
不久前,一則清華本科、北大碩士畢業(yè)生做游戲女主播的新聞引起公眾熱議。不少網友對此紛紛吐槽,質疑其“不務正業(yè)”“浪費資源”“白瞎一個清華北大名額”。
學非所用,在當下的年輕人中并不罕見。
“我是在第二份工作中,才慢慢找到了自己的職業(yè)方向。”27歲的陳超是江蘇人,從2013年在上海做海外營銷,到2015年南下深圳嘗試做媒介公關,再到第三份工作的高級市場經理,他的每一次擇業(yè),都和所學的機械設計制造及自動化專業(yè)毫無關系。
“年輕人就應該在實踐中慢慢尋找自己的職業(yè)和人生方向。”在陳超眼里,“學非所用”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讀大學選專業(yè),我基本是聽從家人的安排。找工作應該才是年輕人第一次的自主選擇吧。”盡管是工科出身,但陳超知道,自己更適合從事市場營銷工作。他對自己未來的規(guī)劃,是成為一名合格的首席營銷官。
“其實,就業(yè)要滿足社會的需要。”廣東深圳職業(yè)訓練學院教授、高級職業(yè)指導師呂革新表示,“學什么做什么”和“一個飯碗守一輩子”的思維方式,在市場經濟大潮中早已落伍。“人們能擁有充分的自主擇業(yè)權,恰好證明了我國市場經濟的成熟。”
相比陳超,1991年出生的劉宗建,在職業(yè)上所做的選擇,可能更讓人驚訝。
他曾是深圳小有名氣的“鋼琴王子”——5歲學琴,在國內外藝術大賽中多次獲獎。2007年,年僅16歲的劉宗建被美國知名藝術學院錄取。但2015年,他在眾人的驚嘆中,成立星普利(深圳)食品有限公司,開始創(chuàng)業(yè)。
深圳大學法學院的小李,和不少同學一樣,畢業(yè)后也曾去律所上過班。一板一眼的工作、有限的收入回報,讓他堅持了不到一年,就放棄了。
“我想做一些有挑戰(zhàn)性的事,鍛煉自己。”抱著這個想法,小李利用身邊的資源和朋友開了一家裝飾設計公司。在陌生的行業(yè),他只得從頭學起。桌面堆滿改了又改的設計圖、密密麻麻的數據表,灰頭土臉、熬夜加班都成了家常便飯。
有了自己的“事業(yè)”,他也比同齡人更積極主動,更愛“折騰”。今年,小李的第二個創(chuàng)業(yè)項目——瑜伽館也要開業(yè)了。
北京智邦明睿人力資源顧問有限公司的分析師表示,當前絕大部分剛步入社會的年輕人,沒有原生家庭的經濟壓力,對買房買車也沒有“必須”的執(zhí)念。對于那些意味著“可能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機會,年輕就業(yè)者會積極爭取和嘗試,秉著“年輕就該闖一把”的信念,覺得試錯也是青春。
以深圳大學為例,近年來,該校本科畢業(yè)生自主創(chuàng)業(yè)比例連年攀升:2013屆自主創(chuàng)業(yè)人數為21人、占0.34%,2014屆68人、占1.16%,2015屆71人、占1.24%。
智邦明睿的獵頭團隊注意到,該團隊聯系的3522位候選人,在被問及對新工作的關注要素時,有3498名候選人提到了“扁平化管理”。“這說明企業(yè)文化和工作氛圍,更受求職者的關注。”該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
劉宗建認為,現在的求職者對公司的工作氣氛及文化較為敏感。他們對舊式官僚主義管理較為抗拒,不想把時間浪費在門面功夫上而無所作為。
“新的就業(yè)觀,會倒逼企業(yè)對員工管理進行升級換代。”呂革新說,過去員工在辭職時,還會考慮獎金、分紅、違約等情況。但現在的年輕人“裸辭”正越來越常見。
“工作沒有最好的,只有最合適的,應該鼓勵和包容年輕人的自主選擇。”南方科技大學就業(yè)指導中心負責人彭中華說,無論是跨專業(yè)、跨行業(yè)就業(yè),還是自主創(chuàng)業(yè),年輕人在就業(yè)上的多元化選擇,必將是未來一個大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