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路新宇
按摩、摸墻,肩周炎可自調
文/路新宇
肩周炎全稱是肩關節周圍炎,以肩關節疼痛和活動不便為主要癥狀,是肩關節周圍肌肉、肌腱、滑囊和關節囊等軟組織的慢性無菌性炎癥。因患病以后肩關節不能運動,仿佛被凍結或凝固,故又稱“凍結肩”“肩凝癥”。肩周炎是一種讓人十分痛苦的疾病,發病年齡多在40歲以上,女性發病率略高于男性,左側肩周發病多于右側,亦可兩側肩周先后發病。隨著病程延長,疼痛范圍擴大,會牽涉到上臂中段,同時伴肩關節活動受限,如欲增大活動范圍,則會發生劇烈刺痛,嚴重時患肢活動受限,不能梳頭、洗臉和扣腰帶。
①點揉患處小腸經的肩貞穴(臂內收,肩貞穴在腋后紋頭上1寸處)處結節。
②在天宗穴(天宗穴位于肩胛部,當岡下窩中央凹陷處,與第4胸椎相平。簡單取穴方法為:左手搭上右肩,左手掌貼在右肩膀二分之一處,中指指尖位置即是穴)拔罐15分鐘,拔兩天停一天,待黑紫顏色消失時可停止。
③用力點按對側“陰陵泉下1寸”(陰陵泉穴位于脛骨內側髁下方凹陷處)。
④點揉患側極泉穴(極泉穴位于腋窩正中,腋動脈搏動處)。
中醫稱肩周炎為“漏肩風”。手太陽小腸經繞行肩胛部,小腸經堵塞,氣血運行不暢是發生此病的重要原因。因此,肩周炎病人患側小腸經的肩貞穴處常有結節,用拇指點揉時刺痛難當,說明此處氣血瘀滯,這個點要忍痛揉開。
小腸經氣血凝滯的主要誘因是寒凝,在天宗穴拔罐,如果顏色紫黑,說明寒氣較重,可以通過拔罐排小腸經的寒,以活血祛瘀,促進局部氣血的運行。
“陰陵泉下1寸”是一個奇妙的穴位,這個位置在“董氏奇穴針灸”中稱為“天皇穴”。肩關節活動受限的患者,可以請人以拇指用力點住對側天皇穴,患者同時忍痛活動患肢,逐漸加大幅度,待指下疼痛減輕后,肩部的活動能力會明顯加強。如果“陰陵泉下1寸”處痛感不明顯,要向下依次探查,有人在地機穴上0.5寸的位置會發現最痛點,這是“董氏奇穴針灸”的“天皇副穴”,操作方法同上。
對于肩周炎的治療,還可以配合彈撥手少陰心經的極泉穴,如有痛感,要用點時間按揉、彈撥開,其作用也是促進肩部的氣血運行。
防治肩周炎重在平時養護,摸墻訓練是個不錯的方法。身體站直,用手摸面前的墻,由低到高,用食指和中指交替慢慢向上摸,摸到自己能夠耐受的高度,做一個記號,下一次爭取摸得更高。注意摸墻時身體保持正直,不要側彎。每天訓練2~3次,每次15~20分鐘,越摸越高。
小鏈接
中老年人如何防治肩周炎
堅持運動鍛煉 中老年人一般缺乏運動,上肢與肩部周圍組織的血液循環較差,肩關節的關節囊、肌腱容易變性、鈣化,發生炎癥。平時多運動,并結合自己的生活習慣,做一些如屈肘甩手、體后拉手、展臂站立、頭枕雙手、旋肩等簡單鍛煉,不僅可以預防肩周炎,還能較好地緩解肩周炎的初期癥狀。
注意防寒保暖 受涼常是肩周炎的誘發因素,重視防寒保暖,不使肩部受涼尤其重要。一旦著涼要及時治療,千萬不可以拖延不治,否則會加重病情。
糾正不良姿勢 對于經常伏案、雙肩常處于外展工作狀態的人,應注意調整姿勢,避免長期的不良姿勢造成慢性勞損和積累性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