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茜 熊英偉 何云曉
綿陽師范學院
青林口古村落民居建筑風貌特色研究
程 茜 熊英偉 何云曉
綿陽師范學院
古鎮位于四川省江油市東北五十六公里處,地處江油、劍閣、梓潼三縣交界,距離西北部二郎廟鎮行政駐地3公里。青林口傳統村落是我國較有代表性的有著較高保護價值的傳統村落,村落的保存相對完整、具有較多真實的歷史遺存,同時附帶了大量的歷史文化信息,見證了明清時期該地區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色,有較高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青林口傳統村落現存的建筑遺產非常豐富,共有明、清、民國時期的各類建筑24178平方米,總占地面積為14.57公頃。其中火神廟(文昌宮)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紅軍橋、閩粵會館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符家大院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本文主要從明朝、清朝、民國三個歷史時期來分析青林口民居建筑的風貌特色。
傳統村落;青林口;建筑風貌
根據《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規劃編制要求》將青林口傳統村落內大致可分為明朝建筑、清朝建筑、民國建筑、現代建筑。青林口古鎮有兩條街,老街建筑主要以明代建筑為主,而新街建筑則以清代建筑為主。明代建筑較清代時期低矮,街道更為狹窄。街坊民居有的采用古式檐式木結構修建,也有四合院、三進臺式建筑,還有別具一格的亭臺樓閣。這些建筑都以雕梁畫棟、古典門窗、青石柱礅做裝飾,是典型的古香古色的明清建筑。
經過現場調研分析與總結得出以下結果:翻修最多的是1986-1996年,占總體的38%;接著是1990-2006年,占總體的28%;其次是1986年之前翻修的建筑,占總體的20%;最少的是2006年至今,雖然經歷了2008年汶川大地震,至今有8年的歷史,但是近十年內返修的建筑并不多,只占到總體的14%,說明像青林口這種木構架結構的房屋建筑足夠抵擋八級地震,屬于我國很有實用價值的建筑。

圖1 青林口民居建筑風貌分布
古鎮被譽為“川西北第一古鎮”,建于元代,鼎盛于明清,處于川陜交通必經之地,過往商業貿易發達,是融合閩粵、江西、湖廣、陜西、四川六省文化為一體的商貿交通型古鎮。在明清時期,青林口已是著名的旱碼頭和商品集散地,流傳有“買不盡的青林口”之說,場鎮商店、客棧、手工作坊林立,市場繁榮。古鎮建筑多采用木結構,具有典型的川北集鎮風格。明朝建筑主要分布在老街。
明朝建筑的空間特色主要是依山順水,因地制宜。老街南靠大山,北臨溪水,單排單進的建筑格局,使這條街成為一條順沿溪水的單面街。這里每一戶人家都依山傍水,實為“藏風聚水”、環境優美之宜居。
老街沿王爺山邊小河南側而建,東高西洼,中段起伏。內部空間較狹窄街道寬度只有3m,屬于適宜人類居住的空間寬度,方便居民們日常公共活動、交流、溝通但不能滿足日常的采光需求。

圖2 明朝建筑依山“一”字而建
老街沿山邊一側而建,一般為兩層,磚木結構。民居多為后高前低,房屋進深較短。呈一字型的古街道,狹長而又充滿古樸韻味。老街內多為“長伸手”形式的傳統風貌建筑,緊密相依、錯落有致。
在青云溪靠近紅軍橋附近建筑為山區吊腳樓。吊腳樓房屋四分之三在地基上,四分之一懸空于小河之上,以石柱支撐懸空臺梁,石柱以河邊堡坎為基墩,有的支撐臺梁,有的斜撐臺梁。房屋穿木結構,青瓦蓋頂,遠看搖搖欲墜,其實堅如磐石。
(1)古式檐式木結構:以木材為主要建筑材料、以榫卯為木構件的主要結合方法、以模數制為尺度設計和加工生產手段的建筑營造技術體系。即木質構件間的連接不需要其他材料制成的輔助連接構件,主要是依靠兩個木質構件之間的插接。這種構件間的連接方式使木結構具有柔性的結構特征,抗震性強,并具有可以預制加工、現場裝配、營造周期短的明顯優勢。
(2)穿斗式木結構:用穿枋把柱子縱向串聯起來,形成一榀榀的屋架,檁條直接插接在柱頭上;沿檁條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聯起來,由此形成一個整體框架。這種形式的木結構建筑的特點是室內分割空間受到限制,但用料較小。
明朝建筑的細部裝飾比較簡單,在青林口多用的是一碼三箭式的窗欞。它屬于直欞窗的一種,為明清宮殿的次要房屋(如庫、廚)常用,所用欞條為方形斷面,同時在縱列的直欞的上、下部位各置3根橫條,故稱“一碼三箭”。花圖案是由三根橫欞條組成一組,共三組分別與直欞條的上中下三處相交,而組成一幅有的幾何圖案,該欞花的直欞條、橫欞條均細而長,似長箭一樣,又因其圖案的形象似箭插在箭囊之上,故稱一碼三箭。

圖3 一碼三箭示意
清代的建筑主要沿新街而建,沿人字山潼江東側而建,新街大多數民居分布在街道兩邊呈“一”字形排列,有機地附著于自然環境形態之中。青云溪上一座帶樓亭的風雨廊橋別名“紅軍橋”(又名“合誼橋”)將老街與新街連接起來,最終形成“丁”字型的空間格局。
新街沿人字山邊潼江東岸而建,呈北南走向。內部空間較老街開闊一點,街道寬度達到3.75m,在村落入口處街道寬度達到6m,是村落中最寬的街道。不僅有適宜人類生活的居住空間也包含了供當地發展的商業空間。造成這種現象最主要的原因是隨著經濟的發展,到了清代,途經此處的商人加多,為了滿足更大的人流量,新建建筑之間的距離略大于明代;隨著現代旅游業的不斷興盛、交通的不斷發展、交通工具的改變,為了滿足居民日常生活的不同需求,村落入口部分修建為6m寬的街道;這種寬度構成了村落新的建筑空間,使之更方便了居民們日常公共活動、交流和溝通;但由于清朝建筑都為東西朝向,不能滿足日常的采光需求,所以清朝建筑一般在修建時都為四合院且有天井,用這種獨特的建筑方式來滿足人們日常所需。
清朝民居建筑一般為三進或四進結構,二層居多。臨街為商鋪,內有天井,結合天井布置樓梯;再往里為臥室廚房等,前后由一通道相連,二樓為通道相連的臥室。屋頂為雙破式,上覆小青瓦。
(1)三重四合院
新街多以四合院梯形結構,依地勢而建,例如“符家大院”依地形建成三重四合院:三重四合院以條石、石板、石墩做基、按梯形緊密結構而建,前院臨街、中院高于前院,面積并大于前院,中間建花園,曬臺;后院雖高于中院但后退而建,在街面并看不見后院,只能看見前院和中院,由于地形高低不同,院與院之間以石階連接,石階兩側建高低錯落的廂房。前院臨街面設三門,中為大門,高九尺,雙肩寬五尺八寸。左右小門為日常進出之用,中間大門接待貴賓方才使用。
清朝民居建筑與明朝建筑一樣,從地域上隸屬于我國西南地區檐式木構架建筑體系,承重結構主要采用穿斗式結構。
青林口傳統村落民居的裝飾題材總體上以花草植物、吉祥動物、符號文字等作為主要表現對象,以人物故事為輔。由于受到材料特征、施工工藝以及地域文化的影響,不同建筑裝飾手法所表現的主題也不盡相同。
此外,青林口傳統村落建筑的整體色彩十分注重與自然的貼合,呈現出古樸、典雅的空間氛圍,建筑裝飾的出現客觀上為建筑外觀形態增加了新的細部層次,為建筑賦予了新的文化內涵和精神品格。居住者為了表達美好愿望而在建筑上附加設置的匾額、對聯等裝飾品,都是通過形象化的圖案傳遞對于生活的精神訴求。
民國初年,仍是物資交易集散地。跨過潼江,面對新街修建了一組以皇家大院為中心的的民國建筑群。體量雖然不大,數量也不多,但卻是現在青林口很有特色的建筑之一,極具民國特色,打破傳統國內規整性建筑形式,出現曲線式建筑。無論是在建筑工藝還是美感效果上都給人以眼前一亮的效果,它將國內傳統的四合院結構與國外新穎的曲式建筑形態結合在一起。
相對比明清兩朝時期的古民居建筑群,它的最大特點就是在建筑前有自己一片獨立的空曠場地,為當地居民提供一個集散場地,供村民們集合、舉辦一些大型的公共活動所用。由于民國建筑占據一塊獨立場地,所以建筑的朝向、采光很容易滿足,無論是用作居住還是會以或者商業都是一個很好的選擇,是本村建筑群的特色建筑,也是區別于青林口周圍其他古村落建筑群的鮮明式建筑。
(1)四合院
四合院四周是房屋,中間有天井,規模大小不等,以中軸線為中心,講究對稱布局,顯得嚴謹而優雅。在中軸線上建門廳、橋廳、和堂屋,左右延伸布置臥室、書房、廚房、雜屋等,形成左中右三組橫列的院落族群。在平面布局上來講,長幼尊卑、主仆有別,大院內采用天井、敞口廳堂及走廊將宅院的空間連成一片但又互不干擾。堂屋是宅院的中心,又兼作客廳、待客、議事、起居休閑等屋,屋頂均為兩面坡式上覆小青瓦。
(2)嶺南建筑風格
嶺南建筑講究中西融合、古為今用。其建筑特色表現為平面靈活、形式多樣、尊重民俗、講求實效、順應自然、與園林綠化有機的結合等。“嶺南派”建筑風格的特色:自由、自然和符合人們活動規律的平面安業排;明筑、開朗和形式多樣的立面和體形;與園林綠化和城市或地域環境的有機結合。
(1)五檁穿斗式架構
側屋建筑主要由五條檁和柱支撐起來。傳力原理與堂屋都是一樣的。在黃家大院建筑群中,堂屋層級最高,所以架構也是最復雜的,側屋等級偏低,比堂屋空間小了很多,故五條檁和柱子支撐起其架構。
(2)九檁穿斗式架構
堂屋建筑主要由九條檁和柱支撐起來。穿斗式架構不使用木梁,直接用木柱承檁,檁上架椽。構建穿斗式架構時,先確定屋頂所需檁數。然后,沿房屋進深方向依檁數立一排柱,每柱上架一檁,檁上布椽,屋面重量直接由檁傳至柱,再傳至地表支撐面。為保證多根立柱整體的穩定性,還使用了穿枋和斗枋這兩種構件。每排柱子靠穿透柱身的穿枋橫向貫穿起來,形成一榀形構架。同時,每兩榀構架之間以斗枋連接,形成一個穩定的空間構架。

圖4 側屋建筑架構
民國時期建筑的細部裝飾大概有以下幾種:
(1)雕刻壁畫黃家大院中門窗的雕刻藝術有部分明朝的痕跡、大多為清朝的表現手法。明朝雕刻較為簡單,到了清朝雕刻工藝和表現內容逐漸豐富起來,也變得更為復雜多樣:門窗的雕刻內容多為簡單的“步步錦”式樣紋;額枋間也會有花瓶式雕刻來豐富堂屋的建筑裝飾。壁畫表現主題多為花草植物或具有吉祥寓意的仙人故事,意境高遠,文化氣息濃郁,相對雕刻而言,壁畫有著施工難度較小,速度快的優勢,因此壁畫的規模往往較雕刻更大。
(2)對聯匾額
除上述雕刻與壁畫裝飾之外,人們還經常通過張貼對聯、福字、設置匾額等方式來對于建筑物進行裝飾,進一步增強建筑外觀的裝飾效果和文化內涵。這些以文字作為裝飾題材的方式具有典型的中國傳統文化特征,充分體現了漢字文化蘊含的獨特魅力。于入口空間張貼對聯、福字等裝飾物,詞句間往往蘊含期盼吉祥如意、家庭和諧的含義,達到藝術性地表達使用者心理訴求的目的,體現了中國文化含蓄、謙和的傳統。
經過對江油市青林口古傳統村落明朝、清朝、民國三個歷史時期的分析可以看出此村落的民居建筑獨具特色:依附于當地自然資源又能夠融于自然,有很濃厚的文化底蘊、淳樸的民風民俗,是川西北地區不可替代的傳統村落之一。同時,也發現青林口民居建筑存在一些顯著的問題,需要我們在保存其原有歷史風貌的基礎上,用科學的方法對其進行改進。民居是不可再生的寶貴資源,應該得到珍惜和科學的保護。祝愿青林口古傳統民居能夠融古貫今,使之在中國的古民居建筑中熠熠生輝!
[1]劉祥.川西北嘉絨藏族傳統民居建筑形態及其生態性能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5.
[2]李權威,曹威,張振華,萬營娜,楊芳絨.對河南地區古村落保護途徑的思考[J].四川建筑科學研究,2014(6):192-196.
[3]滕睿,曲哲,張永群.川南地區穿斗式木構架民居的動力特性[J].世界地震工程,2014(3):229-234.
[4]張大玉.北京古村落空間解析及應用研究[D].天津大學,2014.
[5]陳暉.“買不盡的青林口”[J].四川黨的建設(農村版),2014(4):52-54.
[6]席麗莎.基于人類聚居學理論的京西傳統村落研究[D].天津大學,2014.
[7]牛增奇,李長奇.歷史文化村鎮保護與更新策略探析[J].山西建筑,2012(3):25-26.
[8]閔書,楊春燕.依山順水因地制宜——川西北傳統場鎮青林口規劃特色分析[J].華中建筑,2005(S1):83-84.
[9]閔書,楊春燕.古鎮青林口規劃及建筑特色分析[J].四川建筑,2003(S1):14-15.
[10]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規劃編制要求[S].住房城鄉建設部,2013-11-16.
[11]《江油市二郎廟鎮青林口傳統村落保護發展規劃》.四川眾合規劃設計有限公司,2015.
程茜(1993.10-),女,漢族,河南新鄉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城鄉規劃與傳統村落保護研究。
熊英偉(1982.09-)漢族,四川廣元人,碩士研究生,工程師,研究方向:傳統村落保護與規劃。
何云曉(1968-),漢族,男,四川德陽人,教授,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環境規劃設計與環境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