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智+陳業玲
(青島農業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山東青島 266109) 摘要: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下,農業經濟的重心是不斷地調整產業結構,當前我國農業經濟運行中結構性問題較為突出,農產品物流成本居高不下,供需失衡,要解決這一突出問題有必要從農產品物流體系優化的角度進行研究。本試驗結合我國農產品物流的實際,從農產品物流體系的構建出發,通過構建全要素生產率函數來研究農產品物流體系效率機理,分析了農產品物流體系優化的影響因素,從生產主體、流通主體、消費主體和宏觀政策4個維度對農產品物流體系進行優化,以期為我國農業供給側改革提供新思路。
關鍵詞:供給側改革;農業經濟;農產品物流體系;產業結構;供需失衡;全要素生產函數;機理;優化模式
中圖分類號:F713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2-1302(2017)19-0011-03
收稿日期:2017-01-16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編號:71272161);山東省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編號:J16YE08);青島農業大學高層次人才科研基金(編號:6631115710);青島農業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金(編號:6611115726、6611115763、6611115727);山東省社科聯人文社會科學課題資助(編號:17-ND-GL-10)。
作者簡介:王宏智(1978—),男,河北承德人,博士,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農產品物流體系。E-mail:410751138@qq.com。
通信作者:陳業玲,講師,研究方向農產品物流研究。E-mail:chenyl18@126.com。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5年11月召開的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上首次提出“供給側改革”,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從提高供給質量出發,不斷解放生產力,提升競爭力,重在“三去一降一補”[1]。2015年12月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指出,要著力加強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農業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2]。2016年12月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繼續提出,要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供給結構[3]。農產品物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重要的一環,相比國外發達國家,我國農產品物流供給側受體制、政策、技術、管理、人才觀念等因素制約而起步較晚,但社會化水平不高,區域物流組織分散,物流設施的布局和建設距現代物流發展需求有一定的差距,物流成本居高不下,農副產品的庫存同樣居高不下,物流企業總體競爭力不強,農產品物流的供給結構、供給質量、供給效率都存在許多問題。高效的農產品物流體系是高效農業供給的重要保證,在農產品從“田間地頭”到“消費餐桌”的流通過程中,農產品物流體系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對農產品物流體系供給側結構優化是當前亟需解決的問題。
1 農產品物流體系
農產品物流體系主要是指與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農產品(蔬菜、糧食、水產品等)從供應地向接受地的實體流動過程中集成的一個系統,涉及農產品生產、流通、消費等環節,將運輸、儲存、裝卸、搬運、包裝、流通加工、配送、信息處理等物流基本功能實現有機結合形成的一個整體,以提高農產品流通效率和增加農產品附加值為目的復雜系統(圖1)。
農產品物流體系組成要素分為生產主體要素、消費主體要素、流通主體要素。其中,生產主體要素包括農產品的種植者、生產者和加工者。由于我國地緣廣袤,而物流基礎設施相對發達國家稍顯落后,所以生產主體較為分散,生產作業效率較低。消費主體要素包括廣大消費群體、超市。位于物流體系的末端。流通主體要素包括流通模式、與流通相關的農產品物流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分銷代理商等。由于部分農產品具有保鮮要求,因此流通渠道的效率將直接影響農產品的新鮮度。物流功能要素包括與農產品流通相關的倉儲、運輸、搬運、流通加工、包裝、配送和信息處理功能。
2 農產品物流體系效率機理
農產品物流體系效率反映的是農產品物流系統活動的投入和產出之比。農產品物流體系活動的投入主要涵蓋圖1中生產主體和流通主體里面的七大功能要素,此外還包括農產品物流基礎設施、技術設備、固定資產投資和人員投入等。農產品物流體系的產出一般通過一段時間內的農產品貨運周轉量來體現。構建反映農產品物流體系效率的全要素生產率函數:
TFP=F(β1,β2,β3,…,βn)。(1)
式中:βn為影響農產品物流體系效率的因素。根據柯布-道格拉斯(CD)生產函數的一般形式,農產品系統物流效率生產函數(1)可變為:
TFP=βα11,βα22,βα33,…,βαnn。(2)
對式(2)兩邊取對數進行求導,得:
lnTFP′=α1(lnβ1)′+α2(lnβ2)′+α3(lnβ3)′+…+αn(lnβn)′。(3)
從式(3)可知,農產品物流體系效率是各影響因素的加權平均和,即各影響因素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共同作用導致農產品物流體系效率的改進或衰退。因此,農產品物流體系的效率會受到生產主體和流通主體等因素變化率的影響,除此之外還會受到消費主體和宏觀經濟的影響(圖2)。
優化農產品物流體系的主要任務就是提高農產品的物流效率,優化農產品物流體系中各個主體和節點,運用科學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實現傳統農產品物流向現代農產品物流的轉變。
3 農產品物流體系供給側的優化
3.1 農產品物流體系生產主體的優化
3.1.1 農村合作社為核心的農產品物流模式 農村合作社在農民和市場、消費者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提高了流通主體農戶面對市場的組織化程度,促進農產品的銷售和價值,降低農產品的流通成本,具體模式如圖3所示。
由于農產品流通的供給者是眾多小規模的農戶,在與其他主體談判的過程之中處于弱勢,很難獲得平等的合作機會,通過此種模式農村合作社增強了農民在產品市場和要素市場中討價還價的能力,提高了其在交易對手面前的談判地位和競爭力。這種模式還能推動分散化的農戶集中交易,從而獲得規模效益,通過合作社的利益共享分配機制,使分散的流通主體農戶成為交易的最終受益者。農村合作社組織還可以降低農戶的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以及農產品物流的技術裝備水平,促進農產品價值的實現,提升農產品在供給側流通初始階段的附加值,實現農產品保值增值。endprint
3.1.2 農產品加工企業為核心的“產-物”一體化物流運作模式 許多農產品進入流通市場之前要經過不同程度的加工,因此農產品加工企業成為農產品物流中重要的一環。農產品物流與加工生產一體化管理的運作模式如圖4所示。加工企業除了承擔原材料、半成品、成品等物流管理工作,還承擔原材料的采購加工和加工后產品在銷售過程中發生的銷售物流活動。
此種模式的主導者是農產品加工企業,其作為農產品供應鏈上的一環連接了農產品的生產者與組織者。在這種模式中,許多加工企業距離農產品的產地比較近,主要加工的是地方特色農產品,農產品加工企業對農產品生產者提供幾乎所有的服務,很多加工型企業構建了物流平臺、信息平臺和銷售平臺,使得生產者到消費者之間的交易環節有所減少,時空距離明顯縮短,成本大大降低。
3.1.3 農產品第三方物流運作模式 農產品第三方物流運作模式是由農產品生產者和加工者以外的第三方負責完成農產品運輸、倉儲、配送、流通加工等一系列物流活動的運作過程[4],在這種模式中,農產品第三方物流企業連接著農戶、農產品加工企業、各級批發商和零售商(圖5)。
此種模式中,第三方物流企業能幫助農產品供應商獲取利潤、服務、信息化等方面的優勢,利用第三方物流進行農產品配送可以極大地減輕農產品生產者的負擔,使他們能夠更好地把精力集中在自己的核心業務上。第三方物流企業擁有專門的物流管理人才、先進的設施設備,具有高度系統化、信息化的管理體系,能夠對農產品物流資源進行有效整合并加以充分利用,縮短產品流通時間,降低物流成本,減少不必要的農產品損失。
由于農產品本身的屬性,在流通過程中往往需要專門的低溫冷藏集裝箱,倉庫建設要注重通風、保鮮,物流中心的建設須要具備專業化、自動化、信息化的功能,這些設施須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在自營物流模式下,由于自身物流規模有限,無論是農戶還是加工企業或者銷售商不可能對物流設施投入過多的資金,但第三方物流企業以物流為主營業務,完善物流設施,提高自動化水平,通過計算機網絡系統縮短農產品流通時間,大幅提高物流效率。
農產品第三方物流模式中,第三方物流企業信息優勢比較明顯,可以利用這些市場信息將供應商與銷售商相互連接起來,促成交易,達到供需平衡。同時,將農產品的物流與商流分開,越過一些不必要的中間環節,將產品從農戶或加工企業直接運送至零售商甚至消費者手中,大大縮短物流時間。
3.2 農產品物流體系流通主體優化
農產品物流體系中的流通主體包括農產品的運輸、包裝、裝卸、配送等功能要素。農產品自身的特性決定了它在基礎設施、倉儲條件、運輸工具、技術手段等方面具有特殊性和獨立性。在農產品儲運過程中,為使農產品的價值和使用價值得到保障,須采用低溫防潮、烘干、防蟲害等一系列技術措施,這并非交通部門和其他部門能做到的,它要求有配套的硬件設施,包括專門的倉庫、專用碼頭、專供渠道。而且農產品物流中的發貨、收貨以及中轉環節都須要進行嚴格的質量控制,以確保農產品質量達到規定的要求。另外,農產品流通加工技術和物流各環節的信息處理技術也是制約農產品物流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對于農產品物流體系流通主體要有針對性地進行優化,不同的物流功能優化的重點也不同(表1)。 表1 農產品流通主體功能優化
流通主體功能模塊流通主體優化運輸確定合理的農產品流通方向,選擇合適的運輸方式和運輸工具,提高運輸的專業化水平,注意農產品運輸全過程的溫度控制,建立農產品運輸綠色通道等儲存有效地分區分類儲存,采用先進的質量管理技術和儲存技術進行管理等 包裝農產品包裝材料、包裝方法、包裝設計等綠色化 搬運搬運堅持省時、省力、節約成本的原則,防止無效裝卸,充分利用機械化搬運工具,不斷增加農產品的物流活性等 流通加工農產品流通加工和配送、搭配、合理運輸等相結合 配送農產品配送作業流程規劃、路線設計以及配送中心規劃與選址 信息管理信息先進技術的應用,構建農產品物流信息管理系統等。
3.3 農產品物流體系消費主體的優化
位于農產品物流體系末端的消費主體對整個物流體系的高效運轉起至關重要的作用,借助電子商務構建多元化的產銷模式激發消費主體的消費行為,具體如圖6所示。
具體包括以下4種消費主體行為模式:(1)農產品電商的B2C模式,這種模式的關鍵點在于農產品生產加工企業或農產品分銷商自建網站,向消費者銷售本企業的農產品或者代售其他企業產品的模式;(2)農產品“家庭會員宅配”模式,農產品生產基地或者農戶對消費者實行會員制管理,通過網站發布信息,根據會員的需求進行農產品配送;(3)農產品預定制電商模式,消費者通過訂單提前預定農戶或農產品生產企業的產品,這種模式不會因農產品市場的變化而影響其銷路,但要求生產的農產品質量過關;(4)社交APP營銷模式,以微信、QQ為代表的社交軟件被多數人所認可,農戶可以建立自己的消費群體,優勢在于銷售快速,但僅限于當季的農產品如草莓、櫻桃等時令水果,滿足消費者多元化的需求。
3.4 農產品物流宏觀政策優化
從國家政府層面持續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健全和優化農產品流通政策體系、完善體制、創新機制,加快深化農村改革,理順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全面激活市場、要素、主體,合理調度農產品企業拓寬融資渠道,利用政策補貼資金降低農戶生產成本。鼓勵農產品物流企業對接農產品產業發展和區域物流發展需求,不斷修正農產品物流企業改革思路,提高農產品物流企業效益[4-8]。農產品冷鏈在我國起步較晚,國家和地方應出臺政策鼓勵各地農產品產地、農產品市場和冷鏈物流中心設計建造冷庫,國家和企業加大農產品儲藏保鮮等技術的支持力度,逐步將現代化農產品儲藏保鮮技術等應用于農產品產后加工、農產品儲藏、農產品運輸、農產品配送等環節。
參考文獻:
[1]楊 芳.習近平為何九天兩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EB/OL]. (2015-11-19)[2016-11-11]. 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5/1119/c1001-27834311.html.
[2]許經勇. 論農產品流通與農業供給側改革[J]. 廈門特區黨校學報,2016(1):1-5.
[3]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EB/OL]. (2016-12-21)[2016-11-11]. http://news.sina.com.cn/o/2016-12-21/doc-ifxytqqn9155487.shtml.
[4]陶學宗,劉德軍,楊德旭. 農產品第三方物流體系研究[J]. 沈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0(4):407-409.
[5]王倬卓. 淺談農產品物流發展現狀及對策[J]. 價值工程,2013(32):24-25.
[6]韓 芳. 供給側改革的內在演變理路分析[J]. 遼寧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5(4):86-88.
[7]丁俊發. 加速中國物流業的供給側改革[J]. 中國儲運,2016(2):36-36.
[8]馮忠澤. 中國農產品質量安全市場準入機制研究[M]. 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0. 宋振全,宋 揚,于云榮,等. 市場經濟視域下農業供給側改革:歷史鏡鑒、生成邏輯與困境破解[J]. 江蘇農業科學,2017,45(19):14-1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