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江蘇省農業結構調整戰略性選擇

2017-11-22 19:51:02朱方林易中懿朱大威
江蘇農業科學 2017年19期
關鍵詞:農業結構

朱方林++易中懿++朱大威

摘要:回顧了改革開放以來江蘇省農業結構調整的演變過程,總結了農業結構調整的主要成效、特點和存在的問題,并在此基礎上分析江蘇省新一輪農業結構調整的歷史機遇,指出農業結構調整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首要任務,是適應消費結構升級和市場資源利用的客觀要求,提出江蘇省新一輪農業結構的調整方向、策略和實現路徑。

關鍵詞:農業;結構;調整;江蘇?。晦r業供給側改革;主要成效;戰略性安排

中圖分類號: F321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2-1302(2017)19-0033-06

收稿日期:2017-08-30

基金項目:江蘇省社會科學基金(編號:15WTA008)。

作者簡介:朱方林(1970—),男,江蘇鹽城人,碩士,研究員,研究方向為農業政策與農村發展。E-mail:zfl4391@163.com。

通信作者:易中懿,博士,研究員,主要從事農業經濟管理研究。E-mail:yzy201@163.com。 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新形勢下農業農村工作的主線,是中央站在戰略全局高度提出的重大歷史性任務,而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破題的關鍵在于農業產業結構的提檔升級。農業產業結構是指農業資源在農業各部門(農、林、牧、副、漁)的分配;在種植業內部,農業產業結構指種植業資源在糧、棉、油、糖、茶、繭、菜、果、麻、煙、藥、雜12項中的農業產業分配[1]。日本經濟學家速水佑次郎提出世界農業發展的三階段論,一是以增加生產和市場糧食供給為特征的發展階段,該階段居于主要地位的是提高農產品產量的政策;二是以著重解決農村貧困為特征的發展階段,該階段的主要政策是通過農產品價格支持提高農民的收入水平;三是以調整和優化農業結構為特征的發展階段,該階段的主要目標是農業結構調整[2]。我國經濟學家孔祥智將我國改革開放后的農業結構調整分為5個階段,分別是體制推動階段、產業拉動階段、市場引導階段、戰略性調整起步階段、戰略性調整深入推進階段[1]。

改革開放以來,江蘇省廣大干部群眾不斷解放思想,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改革為起點,以保障糧食等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為目標,以促進農民增收為中心任務,以實現農業現代化為方向,順應市場需求,緊緊抓住農業結構調整這根主線,在穩定糧食種植面積和產量的基礎上,不斷提高了勞動密集型畜牧、水產、林果、園藝和其他經濟作物的比重,顯著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本研究在對江蘇省農業結構調整進行歷史評價和現狀分析的基礎上,提出在當前開放的背景下開展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的思路和舉措,以期為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工作提供借鑒。

1 江蘇省農業結構調整歷史回顧

改革開放以來,江蘇省的農業結構調整大致經歷了5個階段,其中包括1個準備階段和4個漸進提高階段。

1.1 以解決溫飽問題為核心的農業結構調整準備階段(1978—1984年)

改革開放之后,江蘇省同全國形勢一樣,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結束了人民公社的經濟體制,農村生產力得到了極大解放。這一階段,江蘇省按照國家統一部署實行“決不放松糧食生產,積極發展多種經營”的措施,主要任務是發展糧食生產,為之后開展的農業結構調整做好基礎準備工作。

1.2 以追求比較效益為動力的農業結構調整探索階段(1985—1992年)

在這一階段江蘇省根據國家的政策引導推進了農產品流通體制改革,鞏固和完善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追求農業比較效益調整了農業產業結構,開始了農業結構調整的探索嘗試。1985年中央一號文件《關于進一步活躍農村經濟的十項政策》提出改革農產品統購派購制度,國家不再向農民下達農產品統購派購任務,按照不同情況,分別實行合同定購和市場收購。糧食、棉花取消統購,實行合同定購和市場收購雙軌制,逐步取消對生豬、水產品、蔬菜、水果、茶葉等農產品的派購,放開價格,自由上市,自由交易,隨行就市,按質論價,農民開始進入流通領域。

受比較利益的驅動,多種經營迅猛發展。1984年農業大豐收,糧、棉等主要農產品出現了供過于求的現象。針對當時的情況,江蘇省堅決貫徹“決不放松糧食生產,積極發展多種經營”的方針,提出唱好農業、多種經營、鄉鎮企業的“三臺戲”,合理調整農業生產結構,由單一的種植業結構向“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工商運建服”綜合經營向“十字農業”方向轉變[3]。

1.3 以加快農業產業化經營為目標的農業結構調整提高階段(1993—2003年)

1992年10月,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提出全面構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我國改革開放的步伐進一步加快。國家先后放開禽、蛋、水產、茶、果、糧食等農產品的經營,農業市場化的步伐開始加快[4]。圍繞市場需求,江蘇省進一步加大農業結構調整力度,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探索建立農業產加銷、貿工農一體化的經營模式。1995年,江蘇省委、省政府提出逐步建立“穩定的種植業、發達的養殖業、一流的園藝業、先進的加工業、活躍的流通業”的目標,對全省貿工農一體化經營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當時貿工農一體化經營組織出現了“公司+農戶”“市場+農戶”“專業協會+農戶”等多種形式,推動了專業化、區域化生產,促進了農產品多次加工增值,增強了農民進入市場的競爭能力。1997年起,江蘇省委、省政府每年都出臺關于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文件;1999年,江蘇省財政廳建立了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專項資金;到2002年年底,江蘇省規模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達2 200多家,其中列入省考核的140家省級龍頭企業實現的銷售收入為445億元。

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發展推動了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2000年后,江蘇省先后出臺了《關于加快農業結構調整意見》《關于加快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促進農民增收的若干政策意見》,制定江蘇省優勢農產品產業化發展總體規劃,加大全省農業結構調整力度,加快發展高效農業和優勢農產品產業。2003年,江蘇省制定了優勢農產品產業化發展總體規劃,明確了16個優勢農產品的主攻方向、發展重點和優勢區域。園藝業作為高效產業,在農業結構調整中得到快速發展,園藝種植面積由1998年的97萬hm2增加到2003年的169萬hm2,增長了74.23%。畜牧業于1997年開始組織實施百項一體化、科技興牧和“放心肉”三大工程建設,有效提高了畜禽產品的質量水平和市場競爭力。endprint

1.4 以大力發展高效農業為方向的農業結構調整深化階段(2004—2010年)

2004年,21世紀第1個中央一號文件發布。在當時國內外市場糧食價格持續上漲、糧食安全問題再度顯現的背景下,江蘇省在種植業結構調整過程中再次把發展糧食生產放在首位,實行糧食生產行政首長負責制。農業結構調整更多地突出了農業的優質和高效,強調保障糧食安全與農民增收是三農工作的中心任務,種植業也因此更加注重糧食安全。2004年糧食總產量實現恢復性增長,遏制了過去5年糧食總產量連續下滑的勢頭。同時,糧食生產的機械化、集約化、產業化水平不斷提高。棉花、桑蠶生產面積調減,單位面積產量提高,結構優化。江蘇省油菜種植面積、單位面積產量、總產量在2004年達到歷史最高紀錄。園藝業由數量效益型向數量和質量效益并重轉變,注重發展設施園藝和出口創匯園藝產品,園藝種植面積小幅增長,其產業科技水平及區域化水平迅速提高,產業鏈進一步延伸,以園藝特色產業為基礎的觀光農業迅速發展。畜牧業生產方式出現根本性轉變,規模、質量、安全、科技、生態和效益為這一階段的基本特征,規模化、產業化、組織化、標準化的產業發展方式基本形成,產業競爭力、綜合生產力和經濟效益不斷提高,發展的內生動力明顯增強。

1.5 以實施農業現代化工程為總抓手的農業結構調整轉型升級階段(2011年至今)

在這一階段江蘇省農業發展的最主要目標是加快實現農業現代化,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農業結構調整措施圍繞農業發展的主要目標進行,堅持以農業現代化為導向,按照“優質、高產、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推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笆濉逼陂g,全省以實施農業現代化工程為總抓手,以促進農民增收為中心任務,在穩定糧食生產面積、積極提高單位面積產量的基礎上,擴大蔬菜等“菜籃子”產品的生產規模,保證主要農產品市場供應,大力發展種子種苗業、設施園藝業、規模畜禽業、特色水產業和休閑觀光農業,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提升農業產業化發展水平。

2 江蘇省農業結構調整的主要成效

2.1 產出結構的變化

2.1.1 農林牧漁業產出結構變化 改革開放以來,農林牧漁業的產值一直保持增長態勢。其中種植業產值增長最快,其產值一直保持在第1位,其次是畜牧業和漁業,最后為林業。從農林牧漁產業發展的角度來看,江蘇省畜牧業和漁業發展迅速,農業產業結構實現了由種植業單一發展的局面向農牧漁業協調發展的轉變(圖1)。

2.1.2 種植業面積和產量結構變化 從江蘇省種植業種植面積來看,歷經幾次結構調整,糧食作物種植面積始終占據第1位,這與江蘇省產糧大省的地位相稱。2003—2015年,江蘇省的農業結構調整趨勢是“壓經擴糧”,與傳統的“壓糧擴經”調整做法逆向而行(圖2)。

2.1.3 畜牧業飼養結構和產出結構變化 從畜禽飼養結構來看,畜禽養殖內部結構波動較大。生豬、家禽出欄量呈快速的波動增長趨勢,肉羊出欄量呈倒U形發展(圖3)。豬肉產量一直穩居第1位,并遠高于其他肉品,2015年產量為226萬t,其次是禽肉,羊肉在2006年驟降至第3位,牛肉產量

最低。

2.1.4 漁業面積結構和產量結構變化 江蘇省是我國唯一的有大海、大江、大湖、大河的省份,因此其漁業發達。江蘇省漁業以養殖為主,其中淡水養殖面積和產量始終高于海水養殖。2015年淡水養殖面積57.1萬hm2,海水養殖面積18.2萬hm2;2015年淡水養殖產量340.32萬t,海水養殖產量 89.4萬t。江蘇省水產養殖產量結構見圖4。

2.2 要素投入結構的變化

2.2.1 勞動力投入結構的變化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農業結構調整和二、三產業的發展,江蘇省的農業勞動力投入發生了巨大變化。由圖5可知,農業勞動力投入數量從1978年的 1 937萬人大幅減少到2015年的876萬人;第一產業的農業勞動力投入占比從1978年的69.7%下降到2015年的18.4%。

2.2.2 物質投入結構的變化 隨著農業結構的調整,農業生產物質的投入結構也在發生變化。其中農膜使用量增長最快,2015年農膜使用量為11.3萬t,比1995年增加112%;其

次是農業機械總動力,2015年農業機械總動力為 4 825萬kW,較1995年增加117%;2015年農用柴油使用量為108.58萬t,較1995年增加84%;化肥、農藥使用量均呈現先上升后下降的趨勢,其中2015年農藥使用量較1995年下降12%,化肥施用量較1995年仍增加11%。

2.2.3 科技進步貢獻的變化 21世紀以來,農業科技進步對農業經濟發展的貢獻呈逐年遞增趨勢。2000年,江蘇省省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為53%,2015年增長到65%,農業科技進步對農業經濟增長的貢獻高于其他產業,提高農業科技進步是促進農業經濟增長的關鍵。

農業物質裝備和技術水平持續提升,2015年江蘇省農業綜合機械化水平提高到81%,其中主要農作物生產的機械化水平已達85%。

節水灌溉比重持續提升,2000—2014年,江蘇省農田有效灌溉面積變化不大,但其中節水灌溉面積總量和占比不斷攀升,15年間節水灌溉面積由118.0萬hm2上升到 233.6萬hm2;2015年節水灌溉面積占農田有效灌溉面積的比重已達59.10%。

農業綜合開發大步推進。2014年度我國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總投資49億元,財政投資32億元,涉及土地治理項目337個,產業化經營項目348個,現代農業園區試點項目2個。

高標準農田建設加快發展。江蘇省政府批準制定的《關于江蘇省高標準農田建設總體規劃》(2014—2020年)提出,到2020年全省建成高標準農田285萬hm2,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提高1 500 kg/hm2以上,農民人均收入增加300元以上,其中2015年的高標準農田新增量是上一年度的18.6倍。endprint

農業信息化方面,江蘇省被農業部確定為信息進村入戶試點省份,農業信息化服務平臺主要有各類農業網站、12316惠農短信和三農熱線等;2015年江蘇省12316短信用戶數量達255萬戶,居全國第1位;全省網民數達到4 095萬人,其中農村網民規模達1 045萬人,全省利用網絡營銷農產品金額達180億元以上。

3 改革開放以來江蘇省農業結構調整主要特點

3.1 農業產業結構更趨合理

3.1.1 農林牧漁各業協調發展,產值一直保持增長態勢 農林牧漁業結構由1978年80.4 ∶1.4 ∶15.8 ∶2.3調整為2015年的56.1 ∶1.9 ∶19.0 ∶22.9。農林牧漁各業的結構調整與演變結果基本反映了江蘇省農業資源的稟賦狀況。

3.1.2 種養業內部結構漸趨合理 從區域布局結構變化看,江蘇省北部和中部地區作為我國重要糧食生產基地的地位更加突出,江蘇省年產5億kg以上糧食的產糧大縣絕大多數位于其中。從品種結構看,2004—2015年,隨著國家對糧食生產支持力度的加大特別對重要農產品實行托市收購政策以后,糧食生產實現“十一連增”,但棉花、油菜等傳統優勢農產品生產則由于受勞動成本上升與機械化程度不高等的影響,萎縮明顯,出現“壓經擴糧”的逆向調整態勢。

3.1.3 農業二、三產業發展較快 農產品加工業在農業總產值中的比重持續提高,2015年農產品加工業的總產值達 15 798億元,同比增加25.08%。但農林牧漁服務業的發展長期徘徊,有統計數據表明,2003—2015年,占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的比例長期保持在5%左右,其發展空間相當大。

3.2 農業資源要素配置更加高效

勞動力作為生產力第一要素,但改革開放以來的投入卻顯著減少,形成了以資金和技術替代勞動力的資金技術密集型農業發展模式。2000—2015年,江蘇省的農業勞動力人均農林牧漁業產出由9 888元提高到94 068元,人均糧食產出由1 643 kg提高到5 947 kg,人均肉類產出由171 kg提高到431 kg,1 hm2土地的產出由37 320元提高到134 055元。說明江蘇省農業內部產業結構漸趨協調,農業結構朝向合理化的方向發展。

3.3 農民收入構成更加多元

從總量來看,改革開放以來,農民人均純收入呈快速上升趨勢;而從變化速度來看,江蘇省農民收入水平經歷了4個階段,即改革初期的高速增長階段(1978—1984年)、逐漸回落階段(1985—1992年)、波動性增長階段(1993—2003年)、恢復增長階段(2004—2015年)(圖6)。家庭經營收入在農民人均純收入中所占的份額呈現先增長后持續下降的趨勢。農民人均純收入中非農收入呈快速增長趨勢。農業收入對家庭經營收入的貢獻份額也呈現先增長后持續下降的趨勢。種植業收入一直是農業收入中的最主要部分,而畜牧業收入則呈下降趨勢,漁業收入在2000—2015年顯著上升。

4 江蘇省農業結構調整存在的主要問題

4.1 農林牧漁業產出結構比變化緩慢

種植業產出占農林牧漁業總產出的比例始終保持在第1位,占比較高且變化幅度小,1978年的占比為80.4%,1992年才首次下降到60.0%,直到2015年其占比依然為56.1%。而在30多年間畜牧業的占比增長最緩慢,1978年的占比為15.8%,1992年短暫上升到30%,到2015年繼續下降到 19.0%。從歐美發達國家的農業發展經驗來看,農業要強,就必須加強畜牧業,發達農業國家中畜牧業產出的占比至少在50%以上。

4.2 種植業內部結構比需要進一步調整

從江蘇省種植業面積來看,糧食作物始終保持在第1位。2004—2015年糧食種植面積增加,增加的面積主要來源于壓縮的經濟作物面積,因而導致經濟作物和園藝作物的產量上不去,產值升不了,農民獲得的比較效益低。

4.3 農作物品種結構需要進一步優化

從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來看,糧食供給也存在結構性矛盾。江蘇省的糧食播種面積基本穩定,其中水稻為 227萬hm2左右,小麥為213萬hm2左右,玉米為43萬hm2左右;棉花的種植面積銳減,油料作物的種植面積萎縮。水稻種植以粳稻為主,其中2015年粳稻的播種面積占水稻播種面積的85.6%。從加工市場來看,秈米有一定的補充需求,但江蘇省強調“秈改粳”,因此秈稻種植空間一再被壓縮。全省水稻種植品種有幾十個,多而雜,不利于病蟲害的統防統治,同時也不利于水稻的倉儲加工分級。優質食味粳米最受歡迎,但是種植比例偏低。

4.4 區域間糧食作物播種面積和產量變化不平衡

2010—2015年江蘇省南部地區的糧食產量從421萬t大幅上升到528萬t,中部地區從926萬t小幅上升到981萬t,北部地區從2 243萬t較大幅度上升到2 395萬t;江蘇省北部地區種植業結構的調整偏保守,中部地區偏平緩,南部地區偏激進。

4.5 農業一、二、三產業發展不平衡,農業外向程度有待提高

江蘇省農業原料粗加工比例偏高,農產品流通產業發展仍然滯后;農業第三產業的總產值明顯偏低,一、二、三產業融合不夠,全產業鏈發展布局尚未形成;江蘇省農產品的外向度與緊鄰的山東省差距相當大。

5 江蘇省新一輪農業結構調整的戰略性安排

5.1 江蘇省新一輪農業結構調整的歷史機遇

5.1.1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戰略性決策部署 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綠的目標,加強科技創新引領,加快結構調整步伐,加大農村改革力度,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取得新的進展,力爭農村全面小康建設邁出更大步伐。該文件把優化產品產業結構放在第1位進行部署,提出8個方面的舉措:統籌調整糧經飼種植結構;發展規模高效養殖業;做大做強優勢特色產業;進一步優化農業區域布局;全面提升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水平;積極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創造良好農產品國際貿易環境。endprint

5.1.2 江蘇省“兩聚一高”新戰略目標要求 中國共產黨江蘇省第十三次代表大會確立了“聚力創新、聚集富民,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2017年江蘇省委一號文件,同樣把“著力推進農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業提質增效”放在第1位進行部署,提出6個方面的戰略舉措:提升農業主導產業發展水平;加快農業特色產業發展;發展農業多元復合經營;推動開放型農業發展;積極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加強農產品品牌和質量安全建設。

5.1.3 開放背景下充分利用國內外“兩個市場”和“兩種資源”的新要求 江蘇省發展外向型農業具有良好的基礎,兼具沿海沿江的區位和交通優勢,與周邊國家聯系便利,為全球農業產業的分工深化和國內外市場的緊密聯動提供了市場機遇。

5.2 農業結構調整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首要任務

5.2.1 農業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 江蘇省農產品數量多,但結構不合理;農業產出多,但質量效益不高;一、二、三產業發展不平衡,農業外向程度不高。

5.2.2 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任務難巨 一是土地與水資源約束的矛盾日益突出(表1),對農業結構調整提出新要求。二是勞動力轉移和就業分化對農業結構調整與產業融合發展提出新要求。三是農業綠色發展對江蘇省農業結構調整提出新要求(表2)。

5.2.3 農業比較效益偏低,農民增收乏力 截至2015年年底,江蘇省水稻和小麥已連續12年實行托市收購。

2001—2015年間農村居民第一產業收入增長43%,其增長率呈現下降趨勢,且下降速度快于總體收入,在2015年達到最低,僅0.46%(圖7),但此后隨著主要農產品價格的逐步恢復有所反彈。二、三產業收入累計增長77%。

2005—2015年,主要農業生產資料的價格翻倍。農業生產要素價格的增長,嚴重制約了農業生產利潤水平和農民收入的提高(圖8)。

5.3 調優農業結構是適應消費結構升級的客觀要求

適應消費特征變化要求,保持適度農產品總量。適應消費結構變化(表3)要求,加快農產品轉型升級。適應消費類型變化要求,加快發展加工農產品。適應消費形態變化要求,推進三產融合,發展農業產業新業態。

5.4 調整優化農業結構是適應市場資源利用的客觀要求

勞動與技術密集型的特色優勢農產品出口潛力巨大。2015年,江蘇省農產品出口額為33.7億美元,同比增6.9%,高于全國農產品出口增幅8.2百分點。全省園藝、畜禽、特色糧油、水海產品等四大支柱產業出口額為30.1億美元,占全省出口總額的83.5%。

江蘇省內緊缺的土地密集型農產品可適度進口。江蘇省農產品進出口貿易呈穩定增長趨勢,但貿易逆差有所收窄。

序推動了江蘇省與臺灣省的農業交流合作。外向型農業示范區有效推進了農業利用外資質量的提升。

5.5 江蘇省新一輪農業結構調整戰略定位

5.5.1 保障糧食安全是農業結構調整的基本前提 當前農業面臨的主要矛盾已由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矛盾,因此必須順應農業的階段性變化,著力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在保障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基礎上,切實加大農業結構調整力度[5]。根據測算,江蘇省城鎮和農村居民每年所需的糧食總量為2 369.7萬t,其中口糧消費的需求量為796.9萬t,飼料糧消費的需求量為 1 572.8萬t;城市糧食需求量為1 777.1萬t,農村糧食需求量為592.7萬t。2015年江蘇省糧食總產量為3 561萬t,位列全國第5。

5.5.2 促進農民持續增收是農業結構調整的中心任務 2016年江蘇省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7 606元,城鄉居民收入比下降到2.28 ∶1,收入水平在全國各省份中居第2位。不足的是,江蘇省農民收入增幅從2012年起已連續5年放緩,近2年降至個位數,2015年與位居全國第1位的浙江省農民收入相差5 260元/年。在江蘇省內,區域之間、縣域之間、鎮村之間不平衡性較大。在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經營性凈收入為5 046元,占總收入的31.04%;人均出售農產品收入為2 304元,占總收入的12.51%。江蘇省制定的全面小康指標中“到2020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為23 000元”,5年間年均增收1 348.6元,年均增長率為7.19%。從2017年開始,江蘇省農業結構調整戰略的導向是圍繞市場和消費需求,追求優質高效,突出綠色生態,以提高農民收入為中心任務,“什么高效調什么,什么賺錢種什么”。

5.5.3 優化農業產業布局是農業結構調整的核心內容 根據《江蘇特色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2013—2020年)并依據江蘇省主要農業產業的比較優勢和環境承載能力進行布局,明確傳統糧棉油、特色果蔬、優質畜禽奶、生態水產及特色花卉苗木等農業產業的發展重點和調整方向。

5.5.4 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是農業結構調整的重要抓手 借力新型城鎮化,推進農業與二、三產業交叉融合;發揮龍頭企業的引領作用,推進農業與二、三產業交叉融合;整合各類產業資源,推進農業與二、三產業交叉融合;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提升農業與二、三產業的交叉融合水平。

5.6 江蘇省新一輪農業結構調整方向

5.6.1 重點發展六大優勢主導產業 優質糧食、綠色果蔬、生態畜禽、高效水產、精品花木、休閑農業是江蘇“十三五”重點發展的六大優勢主導產業。圍繞這六大產業,加快構建糧經飼統籌、種養加一體、農牧漁結合的現代農業生產體系,構建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的現代農業經營體系。

5.6.2 重點打造區域特色農業產業 著力推動大宗農產品的優質化、綠色化、品牌化、產業化,使“大路貨”產出高效。尤其要高度重視農業品牌化發展,形成我國乃至世界知名的品牌。充分發揮江蘇省農產品種類豐富的優勢,推進特色農產品規?;⑵放苹?,培育更多像陽澄湖大闡蟹、盱眙龍蝦、陽山水蜜桃、東臺西瓜、句容葡萄、邳州大蒜、泗洪大米、沭陽花木等富有特色的農業產業。大力推進“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發展模式,積極培育農業特色小鎮。

5.6.3 重點加強農業產業鏈延伸 通過精深加工、流通配送、市場營銷、品牌帶動等方式,提升農業產業鏈,提高附加值。通過產業聯動、要素集聚、技術支撐、體制創新,推動農業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大力發展高端蔬菜、乳制品、畜禽制品和名優特農副產品的生產與精深加工產業。著力構建便捷快速的農產品物流、倉儲、配送體系。

5.6.4 重點突破外向型農業發展 主動對接“一帶一路”戰略,打造一批農業國際合作示范區,建設一批出口農產品示范基地,培育一批國際競爭力強的龍頭企業、特色產業與特色品牌,加快推進外向型農業產業的發展。建設勞動、資本、技術密集型優質特色農產品出口加工基地;培育外向型龍頭企業,引導產業集聚發展;形成集種植(養殖)、倉儲、加工、物流于一體的產業化經營格局。以“進口飼料保畜牧”和“出口特色增效益”作為江蘇省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內容。力爭農產品出口貿易額由目前的200億元迅速突破300億元大關。

參考文獻:

[1]孔祥智. 農業政策學[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2]郭熙保,蘇 甫. 速水佑次郎對農業與發展經濟學的貢獻[J]. 經濟學動態,2013(3):101-108.

[3]中共江蘇省委研究室. 波瀾壯闊30年——江蘇改革開放30年的成功實踐[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4]傅 晨. 中國農業改革與發展前沿研究[M]. 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3.

[5]楊 岳. 全面加快“兩聚一高”新實踐著力構建促進農民增收長效機制[J]. 江蘇農村經濟,2017(8):4-9. 張容軍,段建南. 供給側改革背景下農村閑置土地的概況與利用研究[J]. 江蘇農業科學,2017,45(19):39-45.endprint

猜你喜歡
農業結構
國內農業
今日農業(2022年1期)2022-11-16 21:20:05
國內農業
今日農業(2022年3期)2022-11-16 13:13:50
國內農業
今日農業(2022年2期)2022-11-16 12:29:47
擦亮“國”字招牌 發揮農業領跑作用
今日農業(2021年14期)2021-11-25 23:57:29
《形而上學》△卷的結構和位置
哲學評論(2021年2期)2021-08-22 01:53:34
新農業 從“看天吃飯”到“看數吃飯”
今日農業(2021年13期)2021-08-14 01:38:18
歐盟發布短期農業展望
今日農業(2020年15期)2020-12-15 10:16:11
論結構
中華詩詞(2019年7期)2019-11-25 01:43:04
新型平衡塊結構的應用
模具制造(2019年3期)2019-06-06 02:10:54
論《日出》的結構
主站蜘蛛池模板: 热99精品视频| 国产在线一二三区| 日日碰狠狠添天天爽| 国产美女主播一级成人毛片| 999精品免费视频| 亚洲色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123欧美字幕| 欧美在线视频不卡第一页| 欧美成一级| 久久久久国色AV免费观看性色| 日韩高清欧美| 国产福利拍拍拍|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水蜜桃久久综合网站| 9久久伊人精品综合| 欧美另类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91视频99| 亚洲最大情网站在线观看| 免费jjzz在在线播放国产| 91精品啪在线观看国产60岁 | 亚洲色图欧美| 久996视频精品免费观看| 青草精品视频| 天堂岛国av无码免费无禁网站| 国产麻豆福利av在线播放 | 精品欧美视频| 婷婷激情亚洲| 国产人妖视频一区在线观看| 国内精品免费| 久久永久免费人妻精品| 国产成人8x视频一区二区| 一级成人a毛片免费播放| 强奷白丝美女在线观看| 在线播放91|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裸奔| 午夜日韩久久影院| 欧美yw精品日本国产精品| 久久亚洲中文字幕精品一区| 91无码网站| 亚洲色中色| 国产手机在线观看| 久久特级毛片| 久久亚洲国产视频| 色丁丁毛片在线观看| 99精品这里只有精品高清视频| 超清人妻系列无码专区| 伊人久综合|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乱码中文| 午夜视频www| 国产精品黄色片| 国产真实二区一区在线亚洲| 三级视频中文字幕| 亚洲美女久久| 久久性视频| 国产综合网站| 麻豆精品久久久久久久99蜜桃| 亚洲日韩欧美在线观看| 日日拍夜夜操| 国产91视频观看| 中文成人在线视频| 国产免费自拍视频| 婷婷综合在线观看丁香| 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97超人| 黄色三级网站免费| 亚洲美女一级毛片| 国产毛片片精品天天看视频| 凹凸国产分类在线观看| 99热国产在线精品99| 99久视频| 狠狠色婷婷丁香综合久久韩国 | 国产精品嫩草影院视频| 网友自拍视频精品区| 亚洲大尺度在线| 亚洲日本www| 久久久久夜色精品波多野结衣| 久久亚洲美女精品国产精品| 亚洲欧美色中文字幕| 婷婷色一二三区波多野衣 | www成人国产在线观看网站| aa级毛片毛片免费观看久| 一级一毛片a级毛片| 日本成人福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