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后平 何宇飛 陳月澈
摘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提高農業產出效率和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路徑,農業結構性改革需要進一步優化和調整農業內部的產業結構。通過四川省農業產業結構數據,借助于產值比率變更法測算近年來農業內部產業結構變動對農業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并進一步建立回歸模型分析農業內部產業結構變化對區域農業經濟增長的貢獻度。研究結果表明,農業內部產業結構處于不斷的調整及優化中;農業內部產業結構調整對農業產值增長的作用不顯著且受自然災害的影響較大;農林牧漁業產業結構調整對農業經濟增長存在較大的差異性,增長作用最強的是畜牧業,種植業居次位,林業的影響較低,而漁業則影響不顯著。
關鍵詞:農業產業;產業結構;經濟增長效應;貢獻率;四川省
中圖分類號: F321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2-1302(2017)19-0076-04
收稿日期:2017-05-09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編號:12XJY018);四川省軟科學項目(編號:2014ZR0012);四川省統計局項目(編號:2016JGX24)。
作者簡介:劉后平(1966—),男,重慶巫溪人,教授,主要從事農村經濟、經濟統計學研究。E-mail:lhp0622005@163.com。
通信作者:何宇飛,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應用經濟學、區域經濟與發展。E-mail:heyufei2007@qq.com。 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深入推進我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一步優化農業產品產業結構,實現農業提質增效,強化科技創新驅動,加快現代農業發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為當前中國農業發展與改革的熱點,探索區域性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經驗與路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自20世紀以來,對農業(本研究所說農業指依據《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4754—2002,農業指種植、林、牧、漁四大產業)結構調整與經濟增長之間聯系的研究[1-4]一直是國內外學者關注的重點,具有代表性的成果是舒爾茨傳統農業改造理論與羅默的新增長理論[5]。舒爾茨認為,現代農業的發展要加深農民對農業產業內部結構調整的認知,以此提高農業產出效率[6]。以羅默為代表的“新增長理論”學派研究了以“內生技術變化”為核心的經濟長期增長的可能性,在短期內農業內部產業結構的不同以及產業內部結構調整在不同階段所產生的不同效益在既定的資本、勞動、技術要素條件下,對于經濟增長的貢獻也不相同[7]。研究表明,農業發展與產業內部結構調整具有很強的相關性。
國內發展經濟學奠基人張培剛在其農業國的工業化理論中提出,發展中國家農業內部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也即農業和農村的工業與現代化是經濟發展的核心及關鍵所在[8]。羅其友分析了新時期農業內部結構調整中應著重保證糧食的安全,進而優化產量、提高品質、減少成本、提升其競爭力、促進農民增收[9]。楊婧分別對需求、要素的供給、制度等結構進行比較及回歸分析,認為影響農業產業內部結構調整最大的是需求結構[10]。鄧琨運用索洛經濟模型,測算出對農業經濟增長貢獻最大的是種植業產業[11]。吳晚霞等運用多種方法,多層次地研究了當前四川省在農業內部產業結構調整方面所取得的成效[12]。
綜上所述,當前國內外學者關于農業內部產業結構調整與經濟增長之間關系的理論研究主要著眼于農業內部產業結構調整所產生的經濟效益,如促進宏觀經濟增長、引導農民增收等,而在實踐研究上,主要關注農業生產結構比例調整,在農業內部結構變化對農業產出增長之間關聯度研究方面目前比較欠缺。
本研究借助于四川省數據,首先通過產值比率變更法來測算農業內部產業結構的變動對農業增長的貢獻率;其次,選取了1985—2015年四川省農林牧漁業總產值指數與種植業產業、林業產業、牧業產業、漁業產業產值指數進行回歸分析,深入揭示農業內部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對區域農業發展的貢獻。
1 模型構建和數據來源
1.1 農業產值增長的比率變更法模型
對區域經濟增長貢獻的測度首先利用產值比率變更法。農業內部各產業產值的增長率以及農業內部各產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這2個因素決定了地區農業生產總值的增長率。基于此,構建模型如下:
M=∑4i=1CiMi(i=1,2,3,4)。(1)
式中:M表示地區農業生產總值增長率,Ci表示地區農業內部各產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百分比,Mi表示地區農業內部各產業產值的增長率。利用該模型,可以測算出地區農業生產總值增長率,進而利用該地實際農業生產總值增長率與測算出的增長率之間的差額來計算經濟增長的貢獻率。
1.2 產業結構變動對農業產值增長影響的回歸模型
在產業結構存在差異性的狀態下,用下式表示生產函數:
Y=F(X1,X2,…,Xn,A)。(2)
式中:Y表示總產出,Xi表示第i(i=1,2,…,n)產業部門的產出,A表示技術等因素。對式(2)進行全微分可得:
dY=∑ni=1YXidXi+YAdA。(3)
式(3)中兩邊同時除以Y,可得:
dYY=∑ni=1XiY YXi dXiXi+AY YA dAA。(4)
式中:XiY YXi代表對應于第i產業部門Xi的產出彈性,記為βi,AY YA dAA代表技術等的變革對經濟增長的影響,記為β0,則公式(4)可以改寫為:
dYY=∑ni=1βidXiXi+β0。(5)
因此,可以利用式(6)來測算產業內部結構對于經濟增長的貢獻:
lgY=β0+∑ni=1βilgXi+ε。(6)
1.3 數據來源及處理
本研究所采用的數據主要來源于《四川統計年鑒》(2005—2015),按照當年價格來計算四川省種植業產業、林業產業、畜牧業產業、漁業產業及農業生產總值。在回歸分析中,采用1985—2015年的時間序列數據作為樣本數據,其中,Y代表四川省農林牧漁業總產值指數,種植業、林業、牧業、漁業產業產值指數用Xi(i=1,2,3,4)分別表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