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鈺
前幾日,翻閱《人類簡史》時,看到了這么一段話:由于人類出生的時候尚未發育完全,比起其他動物,也就更能夠用教育和社會化的方式加以改變。大多數哺乳動物脫離子宮的時候,就像是已經上釉的陶器出了窯,如果還想再作什么調整,不是刮傷,就是碎裂。然而,人類脫離子宮的時候,卻像是從爐里拿出了一團剛熔化的玻璃,可以旋轉、拉長,可塑性高到令人嘆為觀止。
不知為何,讀到這里不由想到了好友夫婦。新婚的時候,好友早餐喜歡西式的面包和牛奶,但新婚丈夫卻喜愛中式的粥和面食。起初,要準備兩種不同的餐點,讓好友覺得很費時也很費勁,尤其是冬天的清晨,要從暖洋洋的被子里早起一刻鐘,都不是件容易的事兒。
然而,每次把早餐盛放在桌上,夫婦倆一起吃起來,好友心里都會覺得很滿足。漸漸的,這個一直向往時尚生活的小女人,慢慢適應了喜愛中式傳統的丈夫,并且樂在其中。
這樣的事情不過是平常人家的平常事。但也就是婚姻中的慢慢適應,彼此交融,向對方靠攏,才能長治久安。不管兩個人原先是什么樣子,若是懷著長期相守的覺悟,都會慢慢為對方改變,彼此的感情更復雜,更細膩,更有包容性,也更耐久。
或許,剛遇見對方的時候,我們喜歡的是瞬間的驚艷。但最后讓雙方長期廝守的,卻是看似平凡無奇,但其實不易厭倦的樣子。這便是,不求相見時的驚艷,但求久處后的無厭。
說實話,“為對方改變自己”這句話說起來一點都不酷。不論是誰,人總是本能地想保持自我,堅守自我。很多人卻既不愿意為對方改變,又在抱怨自己為什么無法有一個相守的愛人。那些能夠長相守的人,并不是一方,而是雙方都慢慢改變,發自內心地熱愛對方。
心中有愛,可塑性能高到令人嘆為觀止。
本期故事《十年光陰,脫胎換骨成好兒媳》的主人公劉女士年輕時,曾經是婆婆眼中的“妖精”,活得瀟灑,活得另類,活得自我。然而,因為丈夫家中的變故,她徹徹底底改變了。十年來,她照顧夫家,和丈夫分居兩地毫無怨言。對劉女士而言,年輕時時髦美麗的身影只留在了相冊里,這十年來,她蒼老了許多,完全變成了另一個自己,但是她心里是充實的,她為愛的人付出,被最親的人依賴。她并不懷念曾經自由自在的日子,反而很享受現在簡單、重復的日子。她從沒像現在這樣,覺得自己很重要,有價值。歲月靜好,每天都是美好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