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燕
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16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顯示,2016年農民工總量達到28171萬人,其中50歲以上農民工所占比重為19.2%,人數超過5000萬。這些改革開放初期較早進城務工的第一代農民工,如今大多處在“留城工作難找、返鄉缺乏依靠”的尷尬境地。
他們普遍家庭經濟負擔大,因為缺乏專業知識和技能而大多從事勞動密集型職業。而隨著經濟社會改革深化,逐漸難以繼續在傳統行業就業,也無法謀求進入新興行業工作。
不論是留在城市繼續打拼,還是返鄉干農活,逐漸步入高齡的一代農民工都面臨著較為嚴峻的養老問題。改革開放初期養老保險制度的不完善,也使得他們大多數人沒有通過單位代繳或自行繳納過養老保險費用,以致享受不到近年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帶來的紅利。
在中國經濟近四十年的快速發展中,一代農民工為經濟社會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理應得到關注和關懷。在共享改革發展成果上,他們不能缺席。如何保障未富先老的一代農民工能夠安度晚年?
其一,制度發力。建立更加完善、公平的農民工養老保障體系,加大力度統籌和規范高齡農民工社會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等基本福利保障,切實發揮制度兜底作用,務求做到全覆蓋、穩落實。
建立農民工養老保險個人賬戶累加、結算、轉移等多項支付平臺,激活分散于多地的個人養老賬戶資金。同時,把體力型行業高齡農民工的健康檢查納入醫療衛生機構工作范疇。
其二,壯大縣域經濟,提升高齡農民工就近就業能力。各地應結合當地優勢資源,振興鄉鎮經濟,充分發展吸納就業能力強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和服務業,適當為貧困高齡農民工增加崗位供給。
其三,完善土地養老模式,讓土地紅利惠及農民工群體。切實保護高齡農民工從宅基地和承包地獲得收益的權利,讓土地能夠成為高齡農民工養老的最后一道保障。在家庭養老功能逐步弱化、社會養老給付不足的條件下,依靠改革釋放土地紅利,強化土地養老功能,提高土地養老的可持續性,為高齡農民工養老模式提供新思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