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之前先謝謝大家。謝謝同學們的朗誦。我想說一下,由于一些主持人的長期誤導,《相信未來》這首詩常常被讀錯。第二段“化為深秋的淚水”不是“化為深秋的露水”,課本上也印錯了。第三句“我依然固執地用凝露的枯藤”,不是“凝霜”。
朗誦這首詩的時候,前三個“相信未來”不要那么堅定。那時迷茫,看不到未來,越感覺不到未來,越對未來有忐忑不安的期盼與憧憬,是猶豫的,模糊不清的。
我講一下這首詩是怎么寫出來的。那是1968年夏末秋初,當時我的一個朋友張郎郎因為“文革”初期牽扯一個案子,被公安部通緝,倉皇出逃。出逃之前,在筆記本上寫下了“相信未來”四個字。
“文化大革命”時期,我們都是問題學生。我們中,有一個學生出事了,就是郭沫若的兒子郭世英。他上學的時候經常看外國小說,還把一些書翻譯過來,敢于思考,還組織了一個社團“X社”,就是未來的意思。這個事件非常大,牽涉方面很多,受到了處理。小一點的是張郎郎,成立了“太陽縱隊”,寫點東西。我是“太陽縱隊”里面的人。“太陽縱隊”的學生經常拿著杯子盛點啤酒,拿個蘿卜碰杯,一起相信未來。1968年,號召青年扎根農村。到農村去之前,我們對于命運的不可把握有一種恐懼,在這么的碰撞中寫出《相信未來》。有一個喜歡畫畫的鄰居,拿著一張翻拍的照片到我家讓我看。這個照片多美,一下就有了第二段的第一句。這樣就沒法收拾了,一首詩就出來了。
你們年輕人朗誦的時候前三段不要那么堅定,那么有把握,因為那時我們把握不了自己的命運。越是把握不住,越希望命運好一點。從第四段開始,我之所以堅定地相信未來,是有與那個時代辯論、爭論的意思。
48年后的今天,我更加相信未來。盡管前面還有重重困難,但是最艱難的階段基本上度過了。我們那個時候老百姓連飯都吃不上,現在逐步富裕起來。現在以及未來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在不干擾經濟、有利于經濟發展的條件下,搞好政治、社會和文化發展。經濟是基礎,上層建筑一定要適應和促進經濟的發展。這個時候,我相信未來。
同學們,我有兩點忠告想告訴大家。
第一點,我們要一步一個腳印,扎扎實實走好每一步。做人要有底線,什么事該做,什么事不該做。扎扎實實的,無論是學問,無論是做人。孩子們一定要記住這句話。
第二點,我在20歲的時候寫出了《相信未來》,后來我被關在醫院,有很多記者和年輕人去看我,說我不到20歲寫出《相信未來》,干什么都行了。如果不是在老師的循循善誘下,自己好好地努力,認識社會,改造自己,今天我不可能站在講臺上。這一點年輕人一定要了解,要想學有所成,要一步一步地積累,一定要尊重老師。解惑的是老師,給你一點點光,你就明白了。
我想簡單談談關于新詩中國化的問題。為什么這個時候談這個問題?因為我們確確實實走得太遠了。中國新詩,也就是白話文新詩,是中國的詩,有著幾千年的中國傳統,根系是中國的。一些思想上、形式上的爭論,都跟西方譜系有關。
很多人愛談語言的張力,新詩的語言張力非常大。但是我們需要學習《尋隱者不遇》,“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十幾個字把隱者的形象、日常、生活環境寫出來了,寫活了。這是多大的張力,語言卻很平淡,很平凡。這是家喻戶曉的中國詩,是中國詩的張力。
第二個是時空轉換,年輕人都知道超現實主義。“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這28個字,非常巧妙的時空轉換。舉西方的例子,××這么厚的一本小說,也是超現實主義,小說一會兒過去,一會兒現代,一會兒未來,顛來倒去,讀者讀起來十分困難,這么厚的書不能一下子讀完,中斷再讀的時候就暈了。李商隱在一千年前,用28個字充分地表現了現在的所謂超現實主義。
老師們講課要這樣講,孩子們就能理解中國古詩詞美的地方,能續下來中國古典詩的根系。
最后再講一個問題,大家非常疑惑的新詩創作中的非理性,說詩人瘋狂狀態下寫的詩句是好句子,我談一下我的觀點。
經典的句子,多樸實,幾句話把感情巧妙地寫進來。我覺得,瘋狂狀態下,所有的非理性狀態下的創作,背后都有嚴謹的邏輯,絕不是像瘋子說出來的話前言不搭后語。讀讀我們的古詩,都是非常嚴謹的。
我今天就講這些,不妥當的地方請批評指正。
(此文根據食指2017年9月3日在陜西師范大學的講座整理而成
錄音整理:孔呂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