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瑛+郭奎龍
摘要:自2012年起,連續4年采用田間定位試驗方法,以不施肥為對照(CK),研究全量化肥(NPK)、半量化肥+半量有機肥(NPKO)、全量有機肥(O)、全量化肥+豆科綠肥(NPKL)、半量化肥+半量有機肥+豆科綠肥(NPKOL)5種不同施肥模式對葡萄營養元素累積及土壤肥力的影響。結果表明,不同施肥模式對葡萄的營養生長均起到明顯的促進作用,葡萄植株基徑、新葉數目、新梢長度、新生根長、分叉數多有明顯的增加趨勢,基本表現為NPKOL>NPKL>O>NPKO>NPK>CK;施肥后葡萄的產量有顯著增加(P<0.05),而結果率卻多有所下降,但處理間結果率差異不顯著(P>0.05);不同施肥模式處理的葡萄果實含水量、可溶性固形物、維生素C含量顯著高于CK(P<0.05),可滴定酸含量呈相反的變化趨勢,顯著低于CK(P<0.05);各施肥處理的邊糖、總黃酮含量明顯高于CK,但與CK差異不顯著(P>0.05);與CK相比,5種施肥模式可不同程度增加葡萄產量、提高果實品質、促進葡萄對營養物質的累積;不同施肥模式土壤的有機碳、全氮、全磷、全鉀、速效磷、堿解氮、速效鉀含量較CK有明顯增加,細菌、真菌、放線菌等可培養微生物數量及過氧化氫酶、轉化酶、脲酶、酸性磷酸酶等土壤酶活性有不同程度提高;半量化肥+半量有機肥+豆科綠肥(NPKOL)的試驗效果相對最佳,而單施化肥(NPK)不利于微生物的生長、酶活性的提高及生態系統穩定性的維持。
關鍵詞:施肥模式;葡萄產量;營養累積;土壤肥力;酶活;營養物質
中圖分類號: S663.106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2-1302(2017)19-0200-05
收稿日期:2017-01-19
作者簡介:王 瑛(1968—),女,土家族,湖北恩施人,碩士,副教授,從事農業栽培與種植研究。E-mail:wang_ying68@126.com。 我國是世界第一大葡萄生產國,在葡萄果品生產中,化肥尤其是氮、磷、鉀(N、P、K)等大量元素的施用量越來越大,這不僅使化肥的利用率降低,也影響到葡萄果品的品質[1-3]。葡萄品質的優劣主要通過可溶性固形物、單粒質量、糖酸比等參數綜合表現出來,影響葡萄果實品質和產量的主要因素包括品種遺傳特性、生態因子、栽培管理措施等,而葡萄產量的增加和品質的改善更多歸功于土壤營養狀況的改善[4-7]。增施有機肥、減少化肥特別是氮肥的使用量可明顯提高果實品質,是葡萄果品綠色生產的重要方向。有研究表明,施用有機肥可以增加土壤總氮、速效磷、鉀、有效態微量元素的含量,提高葡萄產量[7-9]。但是,有機肥來源廣泛,種類繁多且功能不一,施肥的效果差異很大,而通過田間試驗探討不同施肥模式對葡萄產量和品質的影響,不僅可為田間葡萄有機肥的合理施用提供依據,而且可促進葡萄產業的可持續健康發展[10]。
在化肥革命到來之前,中國農民主要靠豬圈糞、人糞尿、綠肥等傳統肥料[11-12]。隨著現代農業的發展,農民種地更多地依賴良種、化肥,由于農家糞肥沒有直接來源,農民購買有機肥生產投入增加[13],再加上傳統糞肥作用效果慢,短期效果不顯著等因素,有機肥的使用越來越邊緣化。但是,隨著化肥、農藥及塑料薄膜等對土壤、生態、產品質量帶來的負面影響越來越凸顯,有機肥又開始受到關注[13]。有研究表明,不同施肥模式不僅能提高土壤肥力,為作物提供全面的營養,增強光合作用強度及水分利用效率,改善作物品質,而且還能改善土壤理化性狀、增強土壤的蓄水能力[14-18];農地長期單一施用化肥不利于土地的持續利用,過量施用化學肥料可引起土壤酸化板結、硝酸鹽污染、養分不均衡、土壤次生鹽漬化等生態環境問題[19-20]。目前,有關施肥與葡萄產量、品質及土壤肥力狀況的變化研究多僅針對單獨施用化肥、有機肥、化肥與有機肥配施或套種綠肥等[21-22],還缺乏長期的試驗數據驗證。本研究通過連續4年田間定位試驗,研究不同施肥模式對葡萄產量、營養物質累積量及土壤肥力變化的影響,以期選用合理的施肥模式以提高葡萄產量、促進葡萄營養物質累積、提升土壤肥力,為我國葡萄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1 材料與方法
1.1 研究區概況
研究區位于湖北省恩施市來鳳縣舊司鄉,地勢南北高、中部低,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素有鄂西小桂林之稱;年日照近1 300 h,平均氣溫15.9 ℃,最高氣溫38.9 ℃,最低氣溫8.3 ℃,無霜期280 d,年降水量1 394 mm;冬季冰凍期短、多北風,夏季多南風,土質肥沃;以黃土為主,沙土次之,供試土壤基礎肥力為:有機質、全氮含量分別為 7.40、0.40 g/kg,堿解氮、有效磷、速效鉀含量分別為58.34、0.87、77.20 mg/kg,pH值5.19。
1.2 試驗設計
定位試驗于2012年開始,供試葡萄品種為赤霞珠。試驗以不施肥為對照(CK),設全量化肥(NPK)、半量化肥+半量有機肥(NPKO)、全量有機肥(O)、全量化肥+豆科綠肥(NPKL)、半量化肥+半量有機肥+豆科綠肥(NPKOL)5種不同施肥模式(表1),完全隨機設計,重復3次,共計18個小區,每小區面積為5 m×5 m=25 m2。為消除試驗小區之間水肥相互影響,不同小區之間埋入1 m深厚塑料膜進行土層隔離處理。套種的豆科綠肥為圓葉決明34721品系,每年冬季自然枯萎后覆蓋在葡萄行間的表土上,其成熟種子自然撒落在小區間的表土上,并于次年春季自發萌芽;化肥采用尿素、磷酸一銨、氯化鉀,有機肥采用湖北農業科學院生產的“農地樂”牌精制有機肥,其有機質、全氮、全磷(P2O5)、全鉀(K2O)含量分別為368.9、9.0、22.9、36.5 g/kg,施肥方式為條施。2012年2月初葡萄定植,其他管理措施按當地農民習慣,分別在萌芽前、花期、結果期各灌水1次,灌水量相等,試驗期間不追肥,定期除草。endprint
1.3 定內容和方法
測量每個試驗小區的鮮質量,累計每年總產量;每年各試驗小區內按“S”形多點采集根區土壤,充分混勻,取1 kg新鮮土樣冰箱保存;采用電位法測定pH值,分別采用重鉻酸鉀容量法、半微量凱氏定氮法、鉬藍比色法、堿解擴散法測定有機質、全氮、全磷、速效氮含量;采用火焰光度法測定全鉀、速效鉀含量;采用0.05 mol/L NaHCO3提取-鉬藍比色法測定速效磷含量;采用氯仿熏蒸-K2SO4浸提法測定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分別采用3,5-二硝基水楊酸比色法、苯酚鈉比色法、磷酸苯二鈉法、分光光度法測定過氧化氫酶、脲酶、酸性磷酸酶、轉化酶活性[23];采用平板梯度稀釋法測定土壤微生物的數量,其中牛肉膏蛋白胨瓊脂為細菌培養基,馬丁氏培養基為真菌培養基,高氏一號瓊脂為放線菌培養基。
每年6月,于葡萄植株中上部東、西、南、北4個方向共選取形狀完好、長勢均一的葡萄枝條12根,測定新梢長度、基莖、分叉數;1個月后測定新葉數目(單枝條1個月生長的葉片數);葡萄果實成熟時,每小區隨機選取3株,每株上、中、下各選取1穗,每穗上、中、下隨機選取葡萄30粒,測定單粒質量和果實含水量(烘干法,%);同時,采用2WAJ-阿貝折光儀、0.1 mol/L NaOH標準溶液滴定法、2,6-二氯靛酚滴定法、NaNO2-Al(NO3)3分光光度法測定果實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維生素C、總黃酮含量,采用阿貝折射儀測定中心糖和邊糖含量[24]。
1.4 統計方法
采用Excel 2007、SPSS 15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和單因素方差分析,采用LSD多重比較法檢驗處理間差異顯著性(置信水平設置為95%,α=0.05)。營養物質累積量和N、P、K肥利用率計算公式為:
營養物質累積量(kg/hm2)=產量(kg/hm2)×營養物質含量(g/kg)÷1 000[25];
N(P、K)肥利用率=[植株N(P、K)累積量-對照N(P、K)累積量]/N(P、K)施肥量×100%。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施肥模式對葡萄營養生長的影響
2.2 不同施肥模式對葡萄果實養分的影響
由表3可知,不同施肥模式處理的葡萄果實含水量及可溶性固形物、維生素C含量均顯著高于CK(P<0.05),基本表現為NPKOL>NPKL>O>NPKO>NPK>CK,而可滴定酸含量呈相反變化趨勢,均顯著低于CK(P<0.05),其中NPKOL處理的葡萄可滴定酸含量相對最低,為0.81%,NPKOL、NPKL、O、NPKO處理的可滴定酸含量相互間差異不顯著(P>0.05);NPKOL處理的葡萄維生素C含量相對最高,為43.05 mg/kg,顯著高于其他有機肥處理(P<0.05);各施肥處理的總黃酮含量高低依次為NPKOL>O>NPKL>NPKO>NPK>CK,相互間差異均不顯著(P>0.05);各施肥處理的中心糖含量高低依次為NPKOL>NPKL>O>NPKO>NPK>CK,其中NPKOL處理的中心糖含量相對最高,為 12.56%;各施肥模式的邊糖含量高于CK,但與CK相比差異不顯著(P>0.05)。綜合來看,不同施肥模式可提高葡萄的糖分含量,改善葡萄果實品質。
2.3 不同施肥模式對葡萄營養物質累積量的影響
由表4可知,與對照相比,其他5種施肥模式均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葡萄對氮、磷、鉀的累積量,基本表現為NPKOL>NPKL>O>NPKO>NPK>CK,氮、磷、鉀累積量提高幅度分別為3.35%~57.99%、12.90%~48.39%、7.64%~71.43%;NPKOL施肥模式葡萄氮、磷、鉀的累積量相對最高,分別為4.25、0.46、5.16 kg/hm2,比對照分別提高57.99%、48.39%、71.43%,其中NPKOL處理對氮、鉀的累積效果顯著優于CK、NPK(P<0.05),對磷的累積效果與CK相互間差異不顯著(P>0.05);不同施肥模式對葡萄的氮、磷、鉀肥的利用率波動范圍分別為35.67%~62.38%、54.13%~72.39%、56.23%~69.53%,與CK相比差異顯著(P<0.05),不同施肥模式能一定程度上提高葡萄對氮、磷、鉀肥的利用率;葡萄對氮、磷、鉀肥利用率的高低順序依次分別為NPKOL>NPKL>O>NPKO>NPK>CK、NPKOL>NPKO>NPKL>NPK>O>CK、NPKOL>NPKL>O>NPK>NPKO>CK;NPKL處理的N累積量、N肥料利用率顯著高于O處理(P<0.05),這可能與葡萄對有機肥、化肥氮素吸收利用的有效性不同有關,而對磷肥的利用率,NPK、NPKL與O處理相互間差異不顯著(P>0.05)。
3 結論與討論
通過4年的田間定位試驗,研究不同施肥模式對葡萄產量的影響,結果表明,與不施肥(CK)相比,其他幾種施肥模式均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葡萄產量,結果率卻多有所下降,但處理間結果率差異不顯著(P>0.05),其中,半量化肥+半量有機肥+豆科綠肥模式(NPKOL)對提高葡萄產量的效果相對最佳,這可能是其不僅含有豐富的有機質及氮、磷、鉀養分,還含有一定量的中量、微量元素,可以提高土壤的有機質含量并平衡礦質養分,有利于其根系發育和養分吸收,同時,還可以解決某些元素的拮抗作用和微量元素缺乏等問題,從而進一步提高產量[14,16];不同施肥模式均能一定程度促進葡萄植株對氮、磷、鉀累積量的增加,基本表現為NPKOL>全量化肥+豆科綠肥(NPKL)>全量有機肥(O)>半量化肥+半量有機肥(NPKO)>全量化肥(NPK)>CK,對氮、磷、鉀累積量的增加幅度分別為3.35%~57.99%、12.90%~48.39%、7.64%~71.43%,其中,對葡萄植株氮、鉀含量的累積,施用有機肥模式優于施用化肥模式,對植株磷含量的累積,各施肥模式相互間差異不顯著(P>0.05);不同施肥模式對葡萄的氮、磷、鉀肥的利用率波動范圍分別為35.67%~62.38%、54.13%~72.39%、56.23%~69.53%,明顯優于CK,均能一定程度上提高葡萄對氮、磷、鉀肥的利用率;不同施肥模式不僅提高了葡萄的營養生長和水分利用率,還有利于葡萄花期干物質的積累,為生殖生長提供充足的營養以改善品質;果實含水量、固酸比等可直接影響葡萄的銷售,而施用不同施肥模式的果實含水量明顯提高,與前人研究結果[14,16,20-21]一致。endprint
合理施肥是提升土壤肥力水平的關鍵措施,劉驊等研究表明,長期大量施用氮肥,土壤中各種營養元素之間的正常比例會受到破環,氮對其他元素的拮抗作用將會明顯表現出來,同時也會降低氮素本身的增產效果;而化肥與有機肥或綠肥秸稈長期配合施用,可改良土壤結構,增加土壤微生物數量,提高土壤的生物肥力[26]。增施有機肥料是提高土壤肥力的主要途徑,單施化學肥料雖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土壤肥力水平,但效果有限,有機肥料與化肥配施對提高土壤肥力效果較好。基于4年的試驗研究表明,不同培肥模式均有利于改善土壤肥力,土壤有機質、全氮、水解氮、速效鉀含量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特別是含有機肥的3種培肥模式(NPKOL、O、NPKL)的土壤肥力改良效果更為顯著,土壤的保肥、供肥能力增強;與不施肥處理相比,不同培肥模式土壤可培養細菌、放線菌、真菌的數量有顯著變化,三大類微生物種群的數量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NPKOL、O、NPKL處理的土壤微生物數量分別達到最大,這是由于通過施肥處理,土壤有機質、全氮、全磷等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土壤化學性質的改善有利于增加可培養微生物數量,這與前人研究結論[20-21]基本一致;化肥處理的土壤微生物種群數量與不施肥相比差異不顯著(P>0.05),這與單武雄等的結論[27]不一致,可能是由于本研究單施化肥導致土壤pH值、有機質含量降低,這不利于微生物的繁育。
土壤微生物量是土壤養分重要的“源”和“匯”,能夠反映微生物在土壤中的實際含量和作用潛力。本研究中,O、NPKL、NPKOL施肥模式與NPK施肥模式、CK相比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土壤微生物碳(SMBC)、土壤微生物氮(SMBN)值,其中NPKOL處理相對最高,這與徐陽春等的研究結果[14,16,28]相吻合。
總之,半量化肥+半量有機肥+豆科綠肥模式(NPKOL)施肥模式對提高土壤有機質、全氮、全磷、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鉀含量的效果相對最好,而不施肥處理土壤肥力相對最低,過度使用化肥是造成土壤酸化的根源;NPKOL施肥模式不僅能夠明顯提高葡萄產量、促進葡萄營養物質的累積,還能有效提升土壤的肥力水平。因此,NPKOL施肥模式可在今后葡萄田間施肥上進一步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鄭小平,穆維松,田 東. 中國葡萄生產區域布局變遷及影響因素分析[J]. 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4,35(4):89-93,120.
[2]王忠躍. 我國葡萄病蟲害防控實踐面臨的挑戰及防控技術研發進展[J]. 中外葡萄與葡萄酒,2015(4):70-72.
[3]穆維松,高 陽,王秀娟,等. 我國設施葡萄生產的成本收益比較研究[J]. 中外葡萄與葡萄酒,2014(3):20-24.
[4]孫鳳霞,張偉華,徐明崗,等. 長期施肥對紅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微生物碳源利用的影響[J]. 應用生態學報,2010,21(11):2792-2798.
[5]周 媛,譚啟玲,胡承孝,等. 有機無機專用復合肥對葡萄產量、品質和養分利用的影響[J]. 中國土壤與肥料,2015(6):82-86.
[6]王利軍,黃衛東,李家永. 水楊酸對葡萄幼苗葉片膜脂過氧化的影響[J]. 中國農業科學,2003,36(9):1076-1080.
[7]陳麗楠,劉秀春,王炳華. 優化配方施肥對葡萄產量及品質的影響[J]. 中國果樹,2014(2):68.
[8]丁 燕. 葡萄園覆草及土壤改良施肥對葡萄產量及質量的影響[J]. 中外葡萄與葡萄酒,2016(2):59.
[9]徐萬里,唐光木,葛春輝,等. 長期施肥對新疆灰漠土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與功能多樣性的影響[J]. 生態學報,2015,35(2):468-477.
[10]杜太生,康紹忠,夏桂敏,等. 滴灌條件下不同根區交替濕潤對葡萄生長和水分利用的影響[J]. 農業工程學報,2005,21(11):43-48.
[11]徐陽春,沈其榮,冉 煒. 長期免耕與施用有機肥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的影響[J]. 土壤學報,2002,39(1):89-96.
[12]王立剛,李維炯,邱建軍,等. 生物有機肥對作物生長、土壤肥力及產量的效應研究[J]. 土壤肥料,2004(5):12-16.
[13]楊志臣,呂貽忠,張鳳榮,等. 秸稈還田和腐熟有機肥對水稻土培肥效果對比分析[J]. 農業工程學報,2008,24(3):214-218.
[14]徐陽春,沈其榮. 長期施用不同有機肥對土壤各粒級復合體中C、N、P含量與分配的影響[J]. 中國農業科學,2000,33(5):65-71.
[15]羅安程,章永松. 有機肥對水稻根際土壤中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響[J]. 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報,1999,5(4):321-327.
[16]徐陽春,沈其榮,茆澤圣. 長期施用有機肥對土壤及不同粒級中酸解有機氮含量與分配的影響[J]. 中國農業科學,2002,35(4):403-409.
[17]李吉進,宋東濤,鄒國元,等. 不同有機肥料對番茄生長及品質的影響[J]. 中國農學通報,2008,24(10):300-305.
[18]袁穎紅,李輝信,黃欠如,等. 長期施肥對紅壤性水稻土有機碳動態變化的影響[J]. 土壤,2008,40(2):237-242.
[19]林 葆,林繼雄,李家康. 長期施肥的作物產量和土壤肥力變化[J]. 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報,1994(1):6-18.
[20]袁 玲,楊邦俊,鄭蘭君,等. 長期施肥對土壤酶活性和氮磷養分的影響[J]. 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報,1997,3(4):300-306.
[21]鄭 勇,高勇生,張麗梅,等. 長期施肥對旱地紅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響[J]. 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報,2008,14(2):316-321.
[22]蔡澤江,孫 楠,王伯仁. 長期施肥對紅壤pH、作物產量及氮、磷、鉀養分吸收的影響[J]. 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報,2011,17(1):71-78.
[23]周禮愷,張志明. 土壤酶活性的測定方法[J]. 土壤通報,1980,5(1):37-38.
[24]牟其蕓,李文香. 梨果實中石細胞含量測定及與果實品質相關性的研究[J]. 落葉果樹,1996,28(1):7-9.
[25]周 玲,王朝輝,李富翠,等. 不同產量水平旱地冬小麥品種干物質累積和轉移的差異分析[J]. 生態學報,2012,32(13):4123-4131.
[26]劉 驊,佟小剛,許詠梅,等. 長期施肥下灰漠土有機碳組分含量及其演變特征[J]. 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報,2010,16(4):794-800.
[27]單武雄,羅 文,肖潤林,等. 連續5年施菜籽餅肥和稻草覆蓋對茶園土壤生態系統的影響[J]. 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10,18(3):472-476.
[28]張平究,李戀卿,潘根興,等. 長期不同施肥下太湖地區黃泥土表土微生物碳氮量及基因多樣性變化[J]. 生態學報,2004,24(12):2818-2824. 郭 磊,宋宏峰,俞明亮,等. 桃園生草對土壤養分及酶活性的影響[J]. 江蘇農業科學,2017,45(19):205-20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