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劉家
一縷水鄉的碧波溫潤了多少舊夢,反絨紅緞升起,嗓子便吊起打著旋融入江南糯軟的空氣中,一唱便是六百個江南落雨季。
昆曲從昆山一路走來,已是煙煙雨雨六百多年。回首觀望,這六百余年,昆曲已改變太多。
不只是誰家的女子第一次輕啟朱唇便悠悠而出那糯軟膩人的水磨之腔。在江浙一帶的江南水汽中,昆曲便這樣誕生了。起初其只是在昆山一帶流行,而漸漸在幾代人的發展之下,昆曲便迎來了自己的輝煌時期。
此時的昆曲已經擁有屬于自己的表演體系并日趨穩固。在經魏良輔等人的發展后,表演昆曲的戲子便一直囿于其中。他們固守著昆曲的雅文化傳統,不愿再前進一步;而徽劇、越劇這些戲種卻隨著時代潮流將自己改變地日趨大眾化。于是昆曲像是一個形銷骨立的美人,只存在于文人墨客的群體之中,像是一個被囚禁的美人,懨懨然凄冷。
對傳統的固守與不知改變使昆曲逐漸與時代脫節。那個時候,“雅”文化已經衰落,代之興起的是市民階層的審美需求,風格標高的昆曲自然也就在“花雅之爭”中失勢。接著就是長久的沉寂。京劇等新劇種發展壯大時,少有人再問津昆曲。
近百年的衰落也終于使昆曲的傳承者們意識到,為了昆曲的未來不能再囿于傳統,帝王貴妃、才子佳人的愛恨離別已不再富有吸引力。于是從《長生殿》《桃花扇》《牡丹亭》中又走出了一部《十五貫》,這樣的改變之作救活了一個戲種。然而,昆曲改變的腳步遠未停止。從中國傳統長笛到西方較音后的長笛,從傳統的水磨腔到音腔的新變化,于是我們又看到青春版《牡丹亭》的表演盛況。臺上依舊是悠悠揚揚的水磨腔、水袖飛舞的青衣、顧盼流轉的目光,這些傳統未曾改變,但昆曲之中已多出那與時代像契合的內容。
不停留與傳統,不停地創新與改變,昆曲便走了煙雨六百年,在今天仍然大放光彩,也影響了世界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看法。其實又何止是昆曲,在高速發展的今天,我們需要為我們的傳統、我們的經典注入新的活力。所以當我們一邊固守著傳統不放,一邊痛心著傳統的消逝時,有沒有想過對傳統的改變呢?立足于傳統之上的改變帶來的不是古典元素的消亡,而是它的延續。
昆曲像是一扇窗,讓我們看到了它的前世與今生。這煙雨六百年,我們也看到了昆曲的改變之路,這也增強了世界對中國文化軟實力的信心。
希望未來的某一天,我們的后代仍然能于舊戲臺之上,覓得這一場煙雨六百年的如夢表演。
簡評:六百年的昆曲歷史可說的東西太多,作者以“煙雨”二字貫之,既與昆曲發源相關,又讓人置身昆曲夢幻柔美的審美情境,且關注了昆曲發展進程中的迷茫清冷,與現在很多學生的寫作文不對題相較,高下立判。說昆曲歷史娓娓道來,又抓住“十五貫”這一轉折,扣住創新之于傳承的重要意義。略有不足的是,對昆曲的理解稍顯膚淺,只知“糯軟”“水磨”而已。
(指導教師:費園園)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