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火爐用鉗子夾出燒得通紅的鋼塊,日本的山田佳孝嫻熟地掄起鐵錘鍛打起來,火花四濺,但山田卻未穿戴任何防護。“打刀20多年,我知道火花怎么飛濺,一點也不怕。”看到前來參觀的人退后躲避,山田笑著說。
山田佳孝今年44歲,是京都百年老店金高刀具店的一名打刀匠。在日本,打刀匠作為一種職業(yè)起源于公元12世紀前后,千百年來一代代打刀匠探索鉆研,創(chuàng)造出獨特的日式制刀工藝,并傳承至今。
日本刀具的一大特點是,刀背和刀刃分別由軟鐵和硬鋼兩種不同材質(zhì)的原料熔煉鍛接而成,對溫控的要求十分嚴苛。但在山田的作坊里,沒有測溫儀,爐溫控制全靠山田的眼睛。“我看一眼爐內(nèi)鋼塊的顏色,就知道溫度。”山田說,溫度拿捏很考驗工匠的水平。
生于打刀世家,山田從小就給第六代傳人父親磨刀打雜。20歲那年,父親決定傳授他鍛打技藝,但在入門頭3年只讓他干一件事——敲碎木炭。
原來,對日本傳統(tǒng)制刀業(yè)來說,如何將整塊的長條木炭均勻地敲打成最適合燒煉的形狀,也是一門很重要的技術(shù)。“我一開始很不解,后來才得知業(yè)內(nèi)有‘入門敲炭三年一說。學徒若不真正立志成為打刀匠,耐得住寂寞,不可能熬得過去。”山田說。
在日本,掌握鍛打、淬火、研磨等技術(shù),成長為一名獨立的合格打刀匠,至少需要10年功夫。山田已在窄小的作坊里敲敲打打了20多年。如今他的鍛打技術(shù)爐火純青,蜚聲世界。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