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湖北省延安精神研究會
不忘初心 創新發展
——加強延安精神研究會建設的幾點做法
文/湖北省延安精神研究會
湖北省延安精神研究會自1999年5月成立以來,特別是2009年3月第三次理事會換屆以來,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和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在繼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積極推進以延安精神“進校園、進機關、進軍營、進企業、進社區、進農村”活動為主要內容的各項工作,始終注重加強研究會建設,不斷提高研究能力、結合能力和創新能力,為建設“五個湖北”作出了貢獻。得到了中共湖北省委、中國延安精神研究會的肯定,被授予湖北省十佳社團和十佳優秀社團、“湖北省4A社會組織”稱號,我們的主要做法是:
延安精神不是抽象的概念,它是要體現在我們黨的各項工作之中,體現在全體黨員身上。要把延安精神的學習、研究、宣傳融入到黨的建設之中,融入到科學發展之中,形成一批富有指導意義,廣為認可的新成果,著力發掘延安精神所孕育和體現的我們黨的政治方向、思想路線、宗旨觀念、三大作風,使延安精神煥發出新的時代光芒。為此,我們重點抓了三個環節。
一是舉辦理論研討會。從2005年起,先后承辦了全國性的理論研討會5次,有“《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發表50周年理論研討會”、“延安精神當代價值理論研討會”、“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理論研討會”、“全國延安精神進校園理論研討會”、“‘歲月母親’湖北行”等。每次研討會,中延會、湖北省委的主要領導出席講話,作報告;全省性的理論研討會比較大的4次,即“紀念建黨90周年助推科學發展理論研討會”、“延安精神‘五進’經驗交流會”、“紀念《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70周年座談會”、“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理論研討會”等。每次的理論研究,都會產生一批省內外有影響的理論成果,截至目前,省延研會共出版理論研究文集18種。
二是創建理論研究基地。為使延安精神的理論研究經常性,常態化,我省創建了延安精神的理論研究基地。2008年,江漢大學成立了全國首個以學習、研究、宣傳延安精神為主旨的武漢延安精神研究院和《延安精神研究》理論期刊。研究院的成立和理論期刊的創辦,為延安精神的學習、研究提供了平臺和陣地。8年來,武漢延研院承擔了26項研究課題,《延安精神研究》期刊共出版發行25期,發表理論研究文章600余篇。
三是出版理論研究叢書。武漢延研會在加強延安精神的研究上舍得投入人力和物力,專門成立了理論研究指導委員會,按課題和項目下設研究小組。研究人員深入基層調研,總結“五進”活動實踐,在此基礎上,認真做好成果的轉化升華。經過三年的艱辛努力,組織編撰了《延安精神當代價值叢書》。叢書共六卷,即《總論》、《鑄魂育人》(進校園)、《執政為民》(進機關)、《和諧家園》(進社區)、《自主創業》(進企業)、《強村富民》(進農村)。叢書以“五進”為載體,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揭示了延安精神的科學內涵,闡述了延安精神的當代價值及其踐行路徑。叢書已由武漢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它對深化理論研究、運用理論研究成果推進指導“五進”工作,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建設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另外,我省的襄陽、荊門、荊州、孝感、教育等延研會,在運用理論研究成果,編輯出版理論書籍,期刊方面都有不錯的成績。
同時,我們還注意把延安精神的學習、宣傳,教育融入到各種富有吸引力的活動之中。一是舉辦報告會。2001年4月,成立了“延安精神宣講團”,為了擴大“宣講團”宣講的影響,主動與省委組織部、省委宣傳部、省直機關工委、省委高校工委、省國資委黨委聯系,上門工作,尋求支持。“宣講團”成員,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省延研會會長任世茂于4月20日,在由省委組織部、省委宣傳部、省直機關工委、省委高校工委、省國資委黨委,省延安精神研究會六家聯合舉辦的報告會上作了首場報告,湖北省電視臺及時作了報道。之后,他又應市、州、縣(市)區黨委,省直機關、高等院校,國有企業、駐鄂部隊的邀請作了20場報告。截至目前,省延研會“宣講團”累計作延安精神報告70余場,報告堅持理論與實際結合,針對不同行業、對象、層次,聯系工作實際和個人體會進行宣講,受到歡迎。
省延研會教育分會,專門成立了“延安精神與當代大學生”報告團,赴全省高校作巡回報告。報告團采用現代傳媒手段,運用大量珍貴史料和學生中出現的典型事例,聯系當代大學生思想實際宣講延安精神,回答學生提出的疑難問題,有針對性地做思想工作。
二是組織文藝演出。2012年省延研會成立了“民樂團”,“民樂團”以歌頌宣傳革命傳統,延安精神,紅色文化為主旨,圍繞重大節日、歷史事件、“五進”活動編排節目,組織演出。同時,還與相關部門聯合組織大型、專場文藝演出。2011年1月,省延研會與省廣播電視總臺聯合舉辦了“《黨旗飄飄》慶祝建黨90周年暨弘揚延安精神大型文藝晚會”, 省委、省政府、省人大、省政協、省軍區的領導,機關干部、高校師生、企業職工前往觀看,演出錄像省電視臺文藝頻道于春節黃金時間向社會播放;2012年11月,與湖北省軍區政治部共同舉辦了“歡慶十八大暨弘揚延安精神《永遠跟黨走》文藝演出”,省電視臺也作了報道。通過文藝形式宣傳延安精神,收到了寓教于樂,事半功倍的效果。
無論是理論研究、宣傳宣講,文藝演出,我們都始終注重延安精神與加強黨的建設,精神文明建設的結合。在開展延安精神“進機關、進校園、進國企、進軍營”活動中,四家主管單位在行文時都特別予以強調。省委省直機關工委《通知》中提出的“五個納入”;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廳《通知》中提出的“六個結合”;省國資委黨委《通知》中提出的“六個融入”;省軍區政治部《通知》中提出的“四個結合”,都貫穿和體現了一個重要原則,那就是傳承弘揚延安精神一定要與實際結合,與中心結合,與工作結合,在實現延安精神的當代價值上下功夫,見成效。
省延安精神研究會成立之初,就將建立,健全研究會的組織體系作為重點抓,優先抓。時任省委副書記王生鐵親自給各市州委書記寫信,打電話,省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省延研會會長王漢章親自上門,到市、州找分管領導做工作。經過幾年的努力,到第二次理事會換屆時,全省17個市、州都成立了延安精神研究會,實現了全覆蓋。2013年3月,第三任會長任世茂又就全省縣(市)區延研會的組織建設問題,親自給各市州委主要負責同志寫信,他們都及時作出批示,并督促抓落實。截止目前,全省85%的縣(市)區已經建立了延研會組織。各地延研會在當地黨委的領導下,認真履行使命,為傳承弘揚延安精神努力工作。
根據2010年《省委專題辦公會議紀要》關于“進一步加強延研會的組織建設,有計劃、分步驟地發展延研會的基層組織”的要求,經省委分管領導同意,省民政廳批準,省延研會成立了省直機關分會、教育分會、國有企業分會三個分支機構,至此,省委、省政府所屬121個部門,中央部屬、省屬125所高等院校,中央在鄂、省屬的89個國有企業黨委分管領導,分別代表各自單位加入到三個分會,擔任理事、常務理事、副會長,三個分會會長由省委省直機關工委、省委高校工委、省國資委黨委的在職領導擔任,大大加強了對研究會工作的領導。
建立一支熱心傳承弘揚延安精神的志愿者隊伍,是做好研究會工作的基礎,經過多年的努力,這支隊伍在湖北各地已經形成。他們中有抗戰時期、解放戰爭時期、建國初期參加革命和出生的離退休老同志,他們懷著對黨的深厚感情,對傳承弘揚延安精神的歷史責任,發揮在長期工作中積累的經驗和人脈,不計名,不求利,努力工作,無私奉獻,其中有45人受到全省表彰。
延安精神“五進”是傳承弘揚延安精神的有效形式和有力抓手。“五進”一經提出,就得到了省委領導的肯定。如何做到持之以恒,常抓不懈,第三屆理事會進行了積極探索,針對省直機關、高等院校、國有企業前段工作比較薄弱的狀況,先后與省委省直機關工委,省委高校工委,省國資委黨委召開聯席會議,就延安精神“進機關”、“進高校”、“進國企”進行了研究,統一認識,形成《紀要》。之后又與省軍區政治部就延安精神“進軍營”協商達成一致,將“五進”拓展為“六進”。為了加強對活動的組織領導,省延研會一是與四個部門聯合發文,二是成立分支機構。至此,延安精神“進機關”、“進高校”、“進國企”、“進軍營”正式被列入各級黨委的議事日程,工作職責,并制度化,年初有安排,年終要總結,檢查評分。
培育典型、以點帶面,是開展“五進”活動的有效方法。我省的“五進”活動首先是從進校園開始的。武漢延研會2000年在武漢二中成立了全省第一個校級延安精神研究會;湖北省委黨校很早就成立了校延安精神領導小組,他們將延安精神列入黨校的教學、科研、出版內容,形成延安精神進課堂、進教材、進頭腦的生動局面,并延伸至全省黨校系統;長江大學堅持用延安精神辦學、育人,培養學生的獻身精神、團隊精神、擔當精神,從而涌現出了“10·24”趙常汝等救人英雄群體,感動了中國,感動了世界。2012年,經省委領導同意,省延安精神研究會對2009年—2012年度全省“六進”工作的72個先進集體和65位先進個人進行了表彰。
創建宣傳平臺,發揮平臺作用是加強延安精神宣傳教育,擴大社會影響的創新之舉。2010年1月,省延研會為了適應延研會組織不斷發展,工作面不斷擴大的新形勢,創辦了研究會會刊,中延會會長李鐵映為會刊《延安頌》題名,省出版局為會刊頒發內部刊號,會刊為季刊,每期發行4000冊,對象主要是省、市、州、縣(市)區黨委、政府,相關部門領導,延研會組織,中央相關部門,各省、市自治區延研會,截止目前,《延安頌》雜志共出版29期,發行12萬余冊。
同時建立的平臺還有“網站”、“宣講團”、“民樂團”。三個平臺都制定了明確職責、任務,各自發揮優勢,全方位,多角度地開展對延安精神的宣傳。“網站”加盟湖北省人民政府門戶網,與省政府的廳、局,省委的部委、大專院校網站聯網;“宣講團”、“民樂團”到省直機關、高等院校、國有企業、部隊作理論報告70余場,文藝演出40余場。
湖北省延安精神研究會是在省委領導的直接關心和主持下成立的。從2005年以來,省委分管領導每年都要聽取省延研會的工作匯報,并形成省委專題辦公會議《紀要》,印發市、州、林區黨委及省委、省政府相關部門。2010年5月26日,省委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根據省委書記羅清泉的批示,向全省下發了《關于在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教育活動中認真學習和大力弘揚延安精神的通知》。2011年9月,省委書記和省長親自率領省委、省政府部門和市、州黨委的主要負責同志赴延安學習考察,并向全省發出讓延安精神成為湖北科學發展、跨越發展的強大動力的號召。此舉在全國屬首家,對推進湖北全省傳承弘揚延安精神影響深遠。
省委領導除了對研究會工作出主意,提要求,給指導外,還幫助改善研究會的工作環境和條件。從2011年開始,省財政每年安排活動經費預算60萬元,配置一臺工作用車,2015年,省政府專門為研究會提供了257平方米的新辦公場地,配備全套辦公家具和電子設施。
省委宣傳部作為是省延研會的主管部門,長期以來,對研究會的工作給予了全面具體地幫助指導。2010年,省委宣傳部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延安精神宣傳教育工作的通知》,對全省加強延安精神宣傳教育工作提出了長遠規劃和近期要求。省委省直機關工委、省委高校工委、省國資委黨委、湖北省軍區政治部,分別就開展延安精神進機關、進高校、進國企,進軍營與省延研會聯合下發了《關于進一步開展延安精神進省直機關活動的通知》、《關于開展延安精神進校園工作的通知》、《關于開展延安精神進國有企業活動的通知》、《關于開展延安精神進軍營活動的通知》。省民政廳,省財政廳、省社科聯,省出版局、省機關事務局等,對于研究會提出的要求盡力幫助解決。沒有省委,省政府領導的重視,相關部門的支持,研究會就不可能有目前局面,這其中當然與我們的積極爭取和努力工作有重要關系,“有為才有位”,這句話在我們的工作實踐中得到了驗證。
同時,中國延安精神研究會的正確指導也至關重要。多年來,我們每年都要通過不同的形式和途徑向中延會進行聯絡交流,用心領會中延會的年度工作部署,指導思想,承辦活動。2012年3月28日,中延會在北京召開專題座談會,聽取湖北省延研會的工作匯報,并形成會議《紀要》,肯定湖北工作:“湖北省延研會近年來的工作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取得了跨越式發展。他們不僅率先提出了深入開展延安精神進校園、進機關、進企業、進社區、進農村的五進活動,而且措施得力,活動多樣,組織不斷擴大,成立了省直機關分會、教育分會、國企分會三個分支機構,成效日漸顯著,發展前景廣闊。” 我們從中深受鼓舞,增強了工作的自信心和責任感。其間,我們還注意加強與全國各省市,本省市州延研會的聯絡,采取走出去,請進來,互相學習,互通信息,交流經驗,增進感情。
總之,多年來,我們在加強研究會建設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并取得了比較明顯效果。如何鞏固和發展這些來之不易的成果,當前既面臨機遇,也正面臨挑戰。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從加強黨的自身建設角度,明確提出堅持繼承和創新相結合,扎實落實全面從嚴治黨。堅持繼承,總書記指出,延安精神是我們黨的寶貴精神財富。堅持創新,總書記強調,要繼續書寫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新篇章。繼承的根是延安精神,創新的魂還是延安精神。扎實落實全面從嚴治黨,必須弘揚延安精神,繼續從延安精神中汲取力量。延安精神是黨的傳家寶,也是各級黨組織的壓艙寶。新時期弘揚延安精神,要持續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堅持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引導黨員干部提高辯證思維、系統思維能力,提高把握問題實質、把握矛盾規律的能力,提高推動工作、解決問題的能力;自覺以民為師、以民為鏡、以民為秤,勤懇為群眾辦事,自覺接受群眾監督;引導黨員干部永遠把自力更生、艱苦奮斗視為我們黨立黨立國的根基,視為個人立身立業的根基,永葆共產黨人本色;引導黨員干部當政治上的“明白人”,當行為上的“老實人”,當作風上的“干凈人”,當生活上的“健康人”。
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是我們加強延安精神研究會建設的指路明燈,是實現研究會自身價值,存在意識,發揮正能量的根本動力。對于當前延安精神研究會出現的隊伍不夠穩定、工作難以開展的情況要正確面對,牢記總書記的“不忘初心,繼續前進”的教導,自覺做到信念不能動、思想不能松,工作不能懶,作風不能散,保持班子的穩定性,工作的連續性,本著對黨對人民負責的態度,以無私奉獻,勇于擔當的精神,發揚在加強研究會建設的有效做法和成功經驗,本著對黨的事業負責,對黨的組織負責,對自己的良心負責,繼續把研究會的工作做好。我們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今年1月9日,省委常委、宣傳部長梁偉年在我會呈報的《湖北省延安精神研究會2016年工作總結和2017年工作意見》上批示:“2016年省延研會的工作目標明確,重點突出,扎實有效。2017年工作安排切實有效,望落實好。”對研究會的近期工作給予了肯定。
下一步,我們要進一步深化思想認識,切實增強弘揚延安精神的自覺性;把握時代特征,著力提高弘揚延安精神的針對性;堅持重在建設,不斷提高弘揚延安精神的水平。繼續深入地開展延安精神進校園、進機關、進企業、進軍營、進社區、進農村活動,加強理論研究,推進實踐創新,圍繞中心、服務大局、不忘初心、堅持傳承、不斷創新、繼續前進,讓延安精神放射出新的時代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