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昌森
有了“含綠量”就有“含金量”
文/李昌森
今年“6·5”國際環境日的主題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提法,把往日“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的遞進關系,一下變成并列關系,旨在引導全社會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的強烈意識。
南通有山有水,如何保持“綠水青山”的原生態,是個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課題。自古以來,長江流域就是我國經濟發達地區,至今已成為我國發展最快、經濟密度最高的地區之一,尤其是長三角。然而經濟巨龍也面臨“巨人之惑”的挑戰,多年前就有專家呼吁“防止長江成為第二條黃河”。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關心長江生態,多次強調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必須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要把長江經濟帶建成生態更優美、交通更順暢、市場更統一、機制更科學的黃金經濟帶。綠色是長江流域的底色,生態是長江經濟帶發展的屏障。水多不是景,水清岸綠才叫景;有樹也不是景,綠樹成蔭才叫景。人類只有一個地球,我們只有一條長江,不少生態資源是不可再生的,用之不覺,失之難存。大自然本來就是人類親密的朋友,善待自然、善待長江,就是善待人類自己。既然是“母親河”,就該像對待母親一樣對待長江。
守住生態紅線、加大環境綜合治理力度是綠色發展的重點。綠色發展是直面現實問題的必然選擇。面對生態壓力巨大、生態災害頻繁等突出問題,南通市果斷作出了“嚴守城市開發邊界、耕地保護和生態保護”三條紅線的決策,把生態提醒變成生態自覺。一是守紅線、抓整治。今年完成548個污染治理項目,關停39個重污染企業,計劃疏浚縣鄉河道35條,整治市區黑臭河道16條,取締“十小”企業108家,完成“十大”行業清潔化改造107家,淘汰10噸以下燃煤鍋爐1937臺,黃標車和老牙車18694輛,治理土壤污染889畝。全市氣象處理能力達到7.82萬噸/年,是“十二五”的4.3倍。二是抓源頭、把進口,實施重點區域化工企業關、停、并、轉、遷,禁止園區外一切新建、擴建化工項目。紅線就是底線,沒有任何商量和后退的余地。“紅線”的堅守,引來綠色生態的華麗轉身。去年,南通市獲得國家生態市命名,大氣、水污染治理速度快,環境質量明顯改善,受到國務院通報表彰,生態文明建設、綠色發展評估,保持全省前列。
綠色發展僅僅守住“紅線”還遠遠不夠,守住是為了前進,守住是為了發展,“紅線”是底線,綠色才是“標配”。生態保護在堵更在建,青山綠水是最好的堅守。南通市這幾年種綠、護綠、愛綠成風,道路修到哪里綠色跟到哪里,河道挖到哪里綠色帶到哪里,園區建到哪里樹木栽到哪里,樓盤開到哪里綠色種到哪里。“十二五”期間新增造林71.8萬畝,居全省前列,市區綠化復蓋率42.8%,超過省小康社會發展目標。眼下以五山森林公園為龍頭的綠色生態格局已初步形成,到明年全市沿路、沿線、沿河綠化將達80%以上。一個“山水相映、城水相擁、人水相怡、綠水相輝”的宜居城市漸行漸近。
推動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綠色轉型是綠色發展的核心。首先是生產方式的轉型,改變過多依賴增加物質資源消耗、過多依賴粗放擴張、過多依賴高能耗高排放產業的發展模式,敢于淘汰落后產能,爭取更多依靠創新驅動、更多發揮科技含量的引領型發展。“十二五”期間,南通在提前完成國家規定的落后產能淘汰任務的同時,嚴控高污染、高排放、低產能項目入區入園,6個化工園區整治方案全部通過省評。二是生活方式的轉型,倡導綠色消費,促進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推動形成節約適度、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費習慣。資源利用既要滿足當代人過上幸福生活的需要,更要為子孫后代留下生存根基。
生態文明是人類社會與自然界和諧共處、良性互動、持續發展的一種文明狀態。綠色既是目標追求,也是發展動力。有了綠色才會可持續,有了綠色才會有又好又快,“含綠量”也是“含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