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良軍
文章不寫半句空
文/劉良軍
基層調研,一位領導干部語出驚人,卻又讓人忍不住疑竇叢生:“一般說來,我辦公室給我提供的文字材料如果少于兩萬字,我是不看的,肯定是要退回去重新打磨的。”兩萬字?完全可以與碩士研究生的畢業論文相媲美。問題是,調研報告、專題分析之類文字材料,弄出個兩萬字的篇幅,似乎還可以理解。難道常規性的講話材料,也必須以兩萬字為標配么?由此看來,不良文風在今天仍然大有市場,整飭文風、改進文風、優化文風,仍然“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
“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寫半句空。”此話固然強調的是做學問需要耐得住寂寞、受得住委屈、抗得住誘惑,但放在文風方面也是大有裨益,要求文章一句是一句,言之見物有干貨、說理透徹有力度、表情達意有溫度。而不能無病呻吟,“為賦新詞強說愁”,硬要一二三四五、甲乙丙丁戊,肆意地鋪陳、刻意地排列。對此種現象,毛澤東同志早在延安時期就一語中的:簡直懶婆娘的裹腳,又臭又長。
“有話則長,無話則短”,這是歷來師長們教導后生如何創作文章的叮囑。曾經就有對慣于炮制大幅文章陋習深惡痛絕的人,打過這么一個形象的比喻:無論你寫出多么層次分明、邏輯嚴謹的鴻篇巨著,請問與“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寥寥二十字相比,哪個更有詮釋力、說服力,更能讓人見賢思齊?由此,篇幅的長與短,并非好文章的唯一判斷標識,只是行文有無十足必要的客觀緣由所在。
如果說“螺螄殼里做道場”、善于撰寫長篇大論,對長篇文章情有獨鐘,還只是不良文風的外在表現形式之一。那寫起文章來邯鄲學步、東施效顰,非要疊床架屋、佶屈聱牙,整出一串串讓人似懂非懂、望洋興嘆的語句出來,就不只是文風有問題,更是文風之后的扭曲、變異作風使然。
事實上,文風作為作風的有機組成,是作風于行文上的具體體現。既然空話、大話、套話、唬弄人的話,徒有其表、內容空洞、言之無物,是寫文章的大忌,反過來,真正吸引人、打動人、鼓舞人、感染人的文章,則一定是心態謙和、態度認真、姿態低調、用語平實且純樸的。別的不論,毛澤東同志的文章長短皆備,閱其長篇,甘之如飴,讀其短篇,大快朵頤。劉少奇同志《論共產黨員的修養》,本屬于中規中矩的講稿,但學習起來絲毫感覺不到乏味,反而引人入勝,深入心腦。再則,讀習近平同志系列講話讀本,尤其《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一書,內中信手拈來的名人名言、古典用語、家常俚語,更是讓人頷首稱贊。
要說認真,共產黨最講認真。文風問題不是小事,不認真還真不行。“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全面從嚴治黨沒有完成時,糾正文風永遠在路上。唯有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堅持文章從群眾火熱生動的實踐中產生,文章為群眾所寫,文章為群眾所掌握,文章中蘊含的真理才能真正轉化成創新創造的強大物質力量,“筆桿子”的魅力也才能得到淋漓盡致的展現與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