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評論員
凝聚奮斗力量 增進民生福祉
—— 五論學習貫徹貴州省第十二次黨代會精神
本刊評論員
治國有常,利民為本。省第十二次黨代會上,貴州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陳敏爾強調:“必須堅定人民立場,堅守民生情懷,讓發展實績更有‘溫度’、惠民答卷更有‘厚度’。”彰顯了深厚的民生情懷。我們要按照省第十二次黨代會的部署要求,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按照堅守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引導預期的思路,持之以恒實施民生工程、辦好民生實事。
以人民為中心,是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是共產黨人一以貫之的責任擔當。2015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貴州視察時強調,要扎實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牢記總書記囑托,貴州積極謀民生之利,解民生之憂,民生社會事業持續改善。如今,決勝脫貧攻堅、同步全面小康,我們任務艱巨。只有切實維護好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真正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能獲得廣大群眾的真心擁護和支持,才能凝聚起開創多彩貴州新未來的強大合力。
民生無小事,民生無易事。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諸如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清新的空氣、更便捷的交通、更安全的社會環境,這些和老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民生需求,是檢驗經濟社會發展的“標尺”。抓民生工作,就是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抓住最需要關心的人群,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干,鍥而不舍向前走。
增進民生福祉,最主要的是要深入實施大扶貧戰略行動,來一場脫貧攻堅“大比武”。今年是貴州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深化之年。“春季攻勢”已經結束,脫貧攻堅“大比武”拉開大幕。要在全省各市州、各縣區、各鄉鎮、各村寨興起脫貧攻堅新熱潮,比責任擔當、比路徑方法、比干部作風、比精神狀態、比群眾獲得感,在比中學習、在比中提升、在比中趕超。按下“快進鍵”、干出新業績。
增進民生福祉,最根本途徑在于就業創業。就業是民生之本。需要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創造更大市場空間和更多就業崗位,加大就業培訓力度,做好返鄉農民工、高校畢業生、城鎮困難人員、退役軍人等重點人群就業工作,實現比較充分和更高質量的就業。完善創業扶持政策和激勵機制,推進雙創示范基地等平臺建設,努力讓人人擁有干事創業、公平發展的機會。同時,收入分配是改善民生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要深入實施城鄉居民增收行動,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實現經濟增長與居民增收互促共進。
增進民生福祉,要抓住群眾最關心的教育、醫療、住房、社會保障、養老服務、食品安全、環境保護等問題,加快社會事業發展。統籌推進城鄉基礎教育發展,讓老百姓享有公平優質的教育資源;深入實施健康貴州建設工程,以全民健康助力全面小康;加強食品藥品安全監管,讓群眾吃得放心、用藥安全;依法嚴厲打擊各類違法犯罪活動,提升群眾安全感和滿意度;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和大數據應用,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
循道而行,功成事遂。增進民生福祉,需要堅持科學方法論,真正抓在點子上,抓到關鍵處,多下“繡花”功夫,像抓經濟建設一樣抓民生保障,像落實發展指標一樣落實民生任務,不斷增強民生工作的針對性、實效性、可持續性,讓全省人民擁有更多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執筆:李 坤 責任編輯/奚曉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