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左娜
為了更美的“夕陽紅”
文/本刊記者 左娜

在國慶、中秋雙節長假的最后一天,一場遲到的“中秋團圓”牽動了全國千萬民眾的心。
9月26日,患有帕金森綜合征和間歇性老年癡呆癥的68歲重慶老人潘普全孤身一人來京看望消防員兒子,在下火車后失蹤。社會各界自發在朋友圈和微博轉發尋人信息。10月8日,失蹤了12天的老人終于在北京市大興區被找到了。當時他已失憶,無法辨認親人,但手里依然緊緊攥著從家離開時拎著的月餅。
“他忘記了世界,卻沒忘記愛你”。一則關于阿爾茨海默癥(俗稱老年癡呆癥,實際老年癡呆癥是指老年期各種病因所致的癡呆癥,最常見的病因為阿爾茨海默癥)的公益廣告語,道出了許多像潘普全這樣的老人共同的故事,也道出了家人們的心酸和無奈。
目前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也是人口老齡化發展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根據國家統計局2016年發布的數據,我國60周歲及以上人口有2.3億人,占總人口的16.7%;65周歲及以上人口1.5億人,占總人口的10.8%。另有數據顯示,中國80歲以上的高齡人口已接近2400萬人,占整個老齡人口的11%。據聯合國統計,到本世紀中期,中國將有近5億人口超過60歲,而這個數字將超過美國人口總數。
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中多次提到了老齡化社會的問題。報告中提出要“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構建養老、孝老、敬老政策體系和社會環境,推進醫養結合,加快老齡事業和產業發展”,并提到“完善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和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盡快實現養老保險全國統籌”“完善老年人關愛服務體系”等措施。
人口老齡化是當前與今后很長一個時期中國社會的一個重要特征,能否有效應對,已經成為關系未來發展的一個重大問題。長期以來,中國一直高度重視老齡工作。黨中央、國務院多次出臺相關文件,加強頂層設計,搭建應對體系,作出了全方位部署。
面對嚴峻的人口老齡化挑戰,我們已經拿出了“中國態度”。那么,在通向“老有所依”的道路上,有哪些難題?
如何提升老年人的健康水平成為擺在面前的第一道坎。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快速發展,一系列與年齡相關的疾病,如心臟病、癌癥、腦卒中、帕金森綜合征和老年癡呆癥等慢性病的患者人數也持續快速增長。第四次國家衛生服務調查報告顯示,1.78億老年人中近半數患有各種慢性病。這成為人口老齡化的重要挑戰之一。
另一個突出的問題就是,越來越多的家庭面臨照料者缺失。老年人口絕對規模大,高齡、獨居空巢、失能半失能等弱勢老年人快速增加,養老照料需求巨大。
《“十三五”健康老齡化規劃》指出,我國目前尚未建立起適應老年人健康需求的綜合性、連續性的服務體系。老年醫療衛生服務機構、康復醫院等機構數量有限,且地區分布不均,失智照護、安寧療護等機構嚴重缺乏,為社區和居家老人提供健康服務的能力亟待加強。此外,從事老年健康服務人員數量不足,尤其是基層人才嚴重缺乏。醫養結合服務工作剛剛起步,政策體系尚不健全。
未富先老、慢病高發、護養缺乏……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個難題都是老齡化社會必啃的硬骨頭。
本期特別策劃,我們走訪了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康語軒老年公寓以及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分別從政策研究、養護管理和醫療技術三個方面探討怎樣才能讓中國老人擁有更美好的“夕陽紅”。
黨俊武博士是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副主任、全國養老服務業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老齡科學研究》雜志主編,是我國老齡科學研究領域的資深專家,曾參與《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老齡工作的決定》《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十一五”規劃綱要》《中國老齡事業(白皮書)》等重要文件的起草工作,他從宏觀角度講述老齡化時代中國將面臨怎樣的挑戰和機遇。
在北京康語軒老年公寓,金恩京院長試圖糾正人們對阿爾茨海默病(俗稱老年癡呆癥)的認識。“不是癡呆,而是認知癥。”這位曾在日本醫科大學老人病研究所就職的海歸院長帶著瑞典養老理念和日本護理服務方法回國創業,希望能夠為飽受折磨的老人們提供更有尊嚴的生活,鼓勵他們重拾自理能力。在康語軒老年公寓中,幾乎沒有一位阿爾茨海默病老人整日臥床等待照料,他們自己如廁,自己吃飯,甚至可以參加歌舞表演。
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在治療老年人常見神經系統疾病——帕金森綜合征方面是“全球之最”。一項治療帕金森綜合征的先進技術——“腦深部電刺激”,又稱“腦起搏器”的植入數量遠遠超越歐美國家,躍居世界第一。從引進中國到世界第一,這項技術背后,是宣武醫院功能神經外科主任、著名留美醫學專家李勇杰以及2015年度中國政府友誼獎獲得者,美國著名神經病學家、臨床生理學家馬克·哈拉特等中外醫療專家的精誠合作,為無數中國老年患者改善生活質量帶去了新的選擇。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對一個國家來說,老齡人口也是寶貴的財富。他們的健康長壽標志著社會的整體生活水平提高,意味著更多國民能夠更長久地享受美好生活。現在,就讓我們走近為老年人福祉奮斗的那些人、那些事,看一看我國“老有所依”的事業有了怎樣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