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左娜
挑戰帕金森:我們能不能為大腦Debug?
文/本刊記者 左娜

李勇杰教授為患者進行術前定位
在我們身邊,不難看到手顫、腳抖、姿勢步態異常的老人。
“老了,腿腳不好”,很多人也許會說,這是年老體衰的正常現象。然而,他們很可能是患上了老年人最常見的神經系統疾病之一——帕金森綜合征。
帕金森綜合征是一種慢性進展性中樞神經系統變性疾病,患者會出現震顫、肌肉僵直、運動遲緩、姿勢異常等癥狀,甚至導致生活不能自理,目前尚無法完全治愈。
有人說,帕金森是繼心腦血管疾病和阿爾茨海默癥(俗稱老年癡呆)后,威脅老年人健康的第三大殺手。中國數學家陳景潤、作家巴金和美國前總統里根都曾深受其害。
隨著身體的衰老,神經系統是最容易出Bug(注:即出錯誤)的部位之一。
老齡化加劇的背景下,神經退行性疾病患病率也節節攀升。據預測,到2040年,在北美等發達國家和地區,神經退行性疾病將成為人類的第二號殺手,僅次于癌癥。這類疾病主要病因是大腦等中樞系統中,某些神經細胞逐步消失,而且過程不可逆。帕金森綜合征和阿爾茨海默癥是其中患病率最高的兩種。
目前,中國已成為全球帕金森綜合征的“第一大國”。
2017年數據顯示,我國現有帕金森患者超過270萬人,每年新發患者人數在10萬以上。據美國羅切斯特大學研究人員推算,全球帕金森患者人數在2030年會翻番,達930萬,而中國患者將達500萬,占全球患病人數的57%。
帕金森綜合征怎么“治”?又怎么“管”?未來我們能不能找到戰勝它的方法?為此腦科學家、臨床醫護人員、科技創新企業通力合作,在不斷學習國外先進技術和經驗的基礎上,創新治療、研究和管理方法,探尋戰勝疾病的“突破口”。
我國臨床醫學研究“國家隊”中,有六家“國家老年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中南大學湘雅醫院、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北京醫院、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專攻老年病的治療和研究,致力于將基礎科學發現、前沿技術研究成果轉化到臨床。
自1985年起,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以下簡稱宣武醫院)就開始承擔北京市老年病醫療研究中心的重任。為此,記者走訪了宣武醫院,聽長期奮戰在老年病研究和臨床診治一線的專家學者,以帕金森綜合征為例,聊一聊老年疾病的治療、管理和研究現狀。
“最近世界衛生組織預測中國的老齡人口,特別是80歲以上‘老老人’增長會更快,將在2050年達到9000萬。隨著‘老老人’數量激增,中國的帕金森患者數量將會‘爆炸’。”宣武醫院神經內科副主任、神經生物學研究室主任、美國帕金森綜合征研究所高級研究員陳彪介紹,帕金森的發病率和年齡直接相關。
“帕金森發病率隨著年齡增長呈幾何數增加。65歲以上老人發病率為1.7%,80歲以上就在4%以上。所以,當‘老老人’越來越多,乘以高發病率,中國就成了全球帕金森患者人數最多的國家。”
與如此龐大的患者數量不對應的,是國民對帕金森綜合征的知曉率以及患者的就診率。
在一項針對帕金森綜合征的社會調查中,有90%的受訪者表示不了解該疾病,甚至有70%的受訪者表示根本沒有聽說過。
“在中國目前將近300萬的帕金森患者中,可能僅有30%—40%被診斷出來,剩下的60%都不知道自己得了這個病。”
陳彪說,面對帕金森病的初期癥狀,如手腳抖動、動作遲緩、少言寡語等,一些病人覺得自己只是老了,行動慢了,或者以為是中風、偏癱,結果怎么治都治不好。
“其實確診了之后,對癥下藥,癥狀就會得到緩解。但很多病人是拖到病情發展到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后才來就診。對帕金森病來講,盡早識別疾病,盡早進行干預尤為重要,這樣才能為延緩疾病進展贏得時機。”
陳彪說,目前國內最大的問題是醫療資源分配不均,能夠診斷、治療帕金森這類老年疾病的醫生、專家數量是很有限的,主要分布在大城市。此外,患者后期需要看護、照料,經濟上的負擔對很多家庭來講都是巨大的挑戰。
直至今日,現代醫學仍然沒有找到根治帕金森綜合征的方法。
目前有的治療手段,都是把癥狀“管起來”,讓疾病進展得慢一點,再慢一點,盡量為患者爭取更高的生活質量。
帕金森的起源于大腦中缺少了一種能夠產生多巴胺的細胞,傳統的療法就是用藥物去替代缺失的多巴胺。但是,過了3到5年的“蜜月期”,藥效減退、副作用增加等情況就會出現。于是,傾向于手術的方法治療神經系統疾病的功能神經外科學發明了一種更為直接有效的技術——深部腦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俗稱“腦起搏器”。
與心臟起搏器原理類似,外科醫生在患者腦部植入電極,將電池放置于胸腔中,術后通過體外的“遙控器”來調控腦內電極的刺激參數,“一鍵”控制和改善震顫、僵直和運動遲緩等癥狀。
腦起搏器擁有傳統療法難以匹敵的療效,可使患者恢復原有活動能力和自理能力,改善率可達80%以上,安全性和有效性得到了國內外公認。
腦起搏器從法國、美國、加拿大起步,1999年才首次進入中國。把這項革新性帶回國的,正是中國功能神經外科的傳奇人物,宣武醫院功能神經外科主任、北京功能神經外科研究所所長——李勇杰。
在美國取得醫學博士的李勇杰在留學期間就是中國駐洛杉磯領事館重點培養的人才。1998年,他將世界前沿的醫學理念、理論和技術帶回祖國。
腦起搏器正是李勇杰從美國取來的“真經”之一。
在中國龐大患者群體帶來的豐富實踐經驗,和中國醫學工作者從吸收到提高的精神的推動下,短短十幾年中,這項舶來技術在中國的發展站在了世界頂端。從2009年開始,宣武醫院腦起搏器植入數量遠遠超越歐美國家,躍居世界第一,獲得美國權威機構頒發的“腦深部電刺激全球最大治療中心”證書。
這樣的成就背后,有一位了不起的外國專家——美國著名神經病學家、臨床生理學家馬克·哈拉特(Mark Hallet)。
哈拉特是美國國家衛生研究所人類運動控制實驗室主任,與中國緣分頗深。他與中國醫療機構合作多年,曾獲2010年度北京政府長城友誼獎和2015年度中國政府友誼獎。
“我最開始接觸到中國,是指導來到美國國家衛生研究所學習的中國年輕學者。宣武醫院的李勇杰所長、功能神經外科著名研究員莊平,都是我早期的學生。他們回國后還和我保持合作。”哈拉特回憶,2004年他到宣武醫院時,腦起搏器項目才剛剛起步。一開始,因為缺乏相應的管理,即使醫生們手術技術沒問題,也因顧慮術后管理跟不上而放不開手腳。
“沒想到,腦起搏器在中國發展得這么快。現在不但數量全球第一,技術也爐火純青,更重要的是管理能力跟上了。現在越來越多的中國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能夠享受到全世界最先進的治療。”
“中國醫院的患者太多了!”
來來往往的病患、擁擠繁忙的診室讓經常到宣武醫院交流的哈拉特感慨道,中國醫生在每位患者身上花的時間非常有限,不能夠全面了解患者的問題。
這正是帕金森這類慢性老年疾病患者的最大困擾之一。患者經常往醫院跑,每次看病像打仗,與醫生溝通的時間又很短。
“中國還沒有培養出‘管人’的醫生,大家都只是‘管病’。”陳彪表示,國內還缺乏對患者全程管理的機制。2016年,陳彪帶領團隊開展的“帕金森病的發病機制、預警和干預研究”,榮獲北京市科學技術獎一等獎,探討如何全程管理帕金森綜合征。
課題主要包括幾個方面:一是早期診斷、早期干預,盡量延緩病程;二是在治療上更加規范化、個體化,減輕病人的痛苦,減少開支;三是通過移動醫療改變醫療服務的模式,對疾病進行系統、連續的管理。比如用手機應用程序與病人建立直接關系,讓病人不用老是往醫院跑,另外方便基層醫生把臨床解決不了的問題通過遠程醫療拿到大醫院,這樣也避免全國的病人都跑到北京來,讓“移動醫療”形成一個分級診療的模式,這樣才能把患者長期管理起來。目前在籌劃成立全國帕金森聯盟,通過聯盟協作組和辦班,把這種模式推廣到全國。
像許多老年慢性病一樣,帕金森綜合征逐漸侵蝕患者的行動能力,患病老人后期的養護、照料對家庭、對社會都是一個難題。
陳彪坦言,我國缺乏醫療和養老的銜接。“我國的‘醫’和‘養’是分開的,醫院是治病的,養老院是養老的,那么既生病又要養老的人怎么辦?不能都去找醫院,醫院的角色是處理緊急問題,不能養那么多的人。所以當老齡化來襲的時候,‘醫’和‘養’脫節的現狀暴露出很多尖銳的問題。”
目前社會各界正是順著“醫”和“養”如何整合的思路進行探索。如何加強醫院與養老院合作?能不能讓醫生去養老院會診?怎么把各個板塊串起來?陳彪認為,引進國外的模式和專家會有很大幫助。“目前有好幾個國際老年學會的會長都表示樂意參與進來,他們有很多經驗。如何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讓好的想法落地是比較重要的,未來還需要很多政策支持。”
面對日益嚴峻的老齡人口的養護問題,哈拉特則建議中國政府應該進一步放松生育政策,讓未來有更多年輕人幫助老年人。
2 0 1 5年蘋果公司春季發布會上,蘋果推出全新的醫療研究平臺ResearchKit,聯合全球多家著名醫療機構開發了首批五款針對不同疾病研究的APP。
其中針對帕金森的mPower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能夠實時監測患者的運動數據。一方面方便了患者和醫生觀察,另一方面為研究人員收集數據,以研究帕金森發病機制等問題。而這款APP的合作方正是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
宣武醫院為什么能出現在蘋果公司的發布會上?
“正是因為宣武醫院帕金森患者多,他們才找到我們。”陳彪解釋。
傳統的臨床研究,有500個研究對象就已經很不容易,而宣武醫院是中國接診帕金森患者最多的醫院,2014年全年接診該病的數量有35000多人次。
中國巨大的帕金森患者數據庫吸引的不只是科技公司,像哈拉特這樣的著名學者多年積極保持與中國合作,這也是一個重要因素。“中國的醫生在患者的數量和產生的醫學數據的質量這兩方面有著非常大的優勢,這對醫學研究很重要。來到中國,一方面我把美國的先進醫學成果介紹過來,另一方面中國數量巨大的患者資源也為我在美國研究提供了幫助。”
2017年9月9日上午,國家老年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揭牌儀式在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南區舉行。出席儀式的北京市副市長盧彥表示,面對嚴峻的老齡化的趨勢,全體醫學同仁不但要看好病,還要在“研究”兩個字上下功夫。弄清發病機理,真正實現醫治未病的目標。
對帕金森這類的老年頑疾來說,藥物、手術都是“術”,等于把疾病“關”了起來,但如何才能徹底消滅它們?研究跟疾病有關的衰老因素,從根本上找到發病機制,從而戰勝疾病,這是無數醫學科研人員和科技公司都在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標。基于大量疾病數據的研究為攻克這個難題提供了新的可能,這一點上,中國龐大的老齡疾病數據是得天獨厚的優勢。
“我們長期跟美國、歐洲合作研究發病機制和早期診療手段,包括美國國家衛生研究所、耶魯大學,以及日本、加拿大的著名大學。”陳彪說,“我們還與美歐的帕金森協會、國際的帕金森聯盟一起開展多中心的臨床研究,并成立中國帕金森病研究協作組,建立大的樣本庫和數據庫,把全國這個領域的專家都集聚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