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夢妮
(成都大學,四川 成都 610106)
淺析川東民歌《大河漲水浪沙洲》
范夢妮
(成都大學,四川 成都 610106)
《大河漲水浪沙洲》是一首雖然短小但感情豐富的川東民歌。不管是音樂結構還是語言,抑或劇情,都將旋律的悲劇美淋漓盡致地體現出來。歌曲悲亢高昂而又不失委婉細膩,歌詞質樸且通俗易懂,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一首難得的民歌佳作。
川東民歌 ;《大河漲水浪沙洲》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多彩的民歌、戲曲等藝術形式是民族聲樂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盵1]歌曲《大河漲水浪沙洲》屬于典型的川東民歌。歌曲采用商調式結構,講述了一位純樸心地善良的女子被她一直鐘情的情郎哥無情地拋棄,傷心欲絕地站在大河邊望著情郎哥離去的方向所唱的一首悲切的情歌,表達對愛情無限的哀怨與堪憂。歌曲更是對舊時封建婚姻最強烈的控訴,也是那時弱女子生存現狀的最真實的寫照。
重慶綦江縣位于四川省的東部,地處四川盆地與云貴高原結合部,地勢南高北低,以山地和丘陵為主,綦江河縱貫南北,有蒲河和清溪河等支流匯入。這首民歌的原型是作曲家嘯崗于1962年在慶綦江縣福林鄉向一位64歲的農民大爺錢樹山收集,后經改編而來的。由于當時錄音設備有限,僅能靠錢大爺一句句傳唱記錄下來。在錢大爺傳唱的啟示下,嘯崗為了使歌曲的情感表現的更加深刻,在節奏、音域上進行了一些加工改編,拉大整首歌曲的情感起伏,進一歩增加了女主人公的悲慘境遇和悲痛之心。在1985年的全國第二屆青年歌手大賽中,四川歌手周小慧以此曲而嶄露頭角,榮獲了民族業余組金獎。她在演唱中加入了很多川劇高腔的行腔元素,極具震撼與穿透力,因而廣為流傳。
唱詞語言是一個地域的代表符號,象征著一個地域的文化。襯詞作為唱詞的一個分支點,是唱詞中音樂表現意義大于文學表現意義的一種特殊的成份。在歌曲里,“撿把(的)、丟(?。⒛憔蛠G我(呀)、月兒彎了(呀)”這些語氣襯詞沒有特定意義,主要起到増加唱詞的語氣和情感表達的作用,從而鮮明生動地表現四川地方特色和鄉土氣息,深刻地反映出川東人坦率、直爽的性格,再現出了被拋棄的弱女子讓人憐愛的形象。
用四川語言的特殊發音技巧突顯其地域風格特色。由于唇位、舌位程度不夠,造成四川方言韻母沒有“e和uo”,皆用韻母“o”代替,如“大河(ho)、情哥哥(gogo)”。其中,舌尖后音“zhi、chi、shi”讀成舌尖前音“zi、ci、si”。在這首歌中,翹舌音“漲、水、沙、洲、順、是、中、著”,都唱成非翹舌音“zang、sui、sa、zou、sun、si、zong、zuo”。中原至北方等多地方言中有許多詞匯的字音韻母因卷舌動作而發生音變現象,這種現象就叫做兒化。在這首民歌中,也運用了“兒化”現象,如“麻桿兒(er)”、“月兒(er)”。正是運用四川方言這些特殊的發音技巧來演唱四川民歌,處處都流露出四川這濃郁的地方特色和味道。
《大河漲水浪沙洲》旋律悠揚、起伏跌宕,節奏較為自由,有些散板之感,情緒高亢、悲切,僅有短短的四句,長短也不統一,但卻把封建舊時期的弱女子對情郎哥那種相思之苦、可憐的生存現狀,刻畫得栩栩如生。從旋律起伏上看,在音高對比上就有較大幅度的變化。因此譜例一中,先低五度演唱,再回原音區再強調一遍,兩樂句間相隔一個九度音程的大跳,表現出女主人公從猛然從茫然中回到令人悲痛的現實中來,被無盡的幽怨與悲痛的氛圍籠罩著,給人綿綿無盡憂傷之感。
譜例一:

緊接譜例二向上八度大跳進入全曲最高點,在緊張的時刻,再往上模進一個大二度“你就丟我呀”,然后移位繼續保持在最高音重復一次,女主人公把內心積壓已久的怨恨更加強烈的呼喊出來。緊接著又向下移四度重復一次,使女主人公內心深處綿綿無盡的悲傷與幽怨更深更遠,把這位女子的純潔善良與對情郎哥愛恨交加的憤憨之情淋漓盡致得表現了出來。
譜例二:

“音色變化性潤腔也稱之為哭腔,是靠提音、擎音、沉音、柔音、鼻音等方法來達到一定的潤腔效果?!盵2]哭腔作為一種重要的唱腔表現,為表達情感的需要,從而使這首民歌在悲切的氛圍中達到催人淚下的效果,產生動人心魄的藝術感染力。如在歌曲第二樂句“順水的(丟)”上運用了哭腔的特殊作用,為歌曲增添了幾絲憂愁之感;第四樂句中的“情哥哥,你就丟我呀”情緒推倒到最髙點,內心的悲痛與無助之感急速上升、最后一樂句“你就狠也把我(丟)”中哭腔的使用結束全曲,唱出了女子傷心絕望之情,更加感人,使聽眾對女主人公產生憐愛之心,也讓人更加疼惜這位為愛癡狂的弱女子。
裝飾性滑音在歌曲中的使用可加強表達的語氣和語調作用。歌曲中滑音的使用也與四川說話習慣一致,體現了四川地域性的獨特之處。例如歌詞“撿把(的)”就做了滑音的裝飾,表現女主人公深深嘆息的特定情感,也與四川方言從上往下滑的語調保持一致。歌曲高潮處:“情哥哥,你就丟我呀!你就丟我呀”中“呀”做語音的裝飾,加強了語氣,增加情緒的宣泄。
本文從創作背景、唱詞語言、旋律唱腔特點三個方面對《大河漲水浪沙洲》這首民歌進行剖析與研究,從而讓讀者更深入的了解川東民歌的獨特韻味。
[1]唐國鈞.淺談民族唱法的聲音訓練和演唱風格[J].當代音樂,2016(15):39-40.
[2]姚莉莉.論民族歌唱中潤腔技法的實現[J].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003(03):66-67.
J607
A
范夢妮(1992—),女,漢族,江蘇連云港人,成都學院(成都大學)美術與影視學院,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聲樂演唱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