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勇楠
(西安西港花園中學,陜西 西安 710038)
談雙聲部合唱中的基礎訓練
王勇楠
(西安西港花園中學,陜西 西安 710038)
合唱在初中音樂教學活動中已慢慢滲入,從七年級(上)的欣賞曲目《牧歌》到學唱曲目《桑塔露琪亞》充分說明,合唱教學已經成為初中音樂課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從發聲和咬字兩個方面來粗略的談談合唱起步時的基礎訓練。
合唱;發聲;和聲
與2001年《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實驗稿)》相比,《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明顯加大了合唱教學的分量。七年級的音樂課本的欣賞類歌曲《牧歌》,學唱歌曲《桑塔露琪亞》,七年級(下)第四單元的《紅河谷》,課本最后為我們推薦的《山楂樹》等,讓學生對合唱由欣賞到學唱,已經成為初中音樂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筆者從教學實際出發,重點談初中音樂教學中雙聲部合唱起步時的基礎訓練問題。
發聲練習是每節音樂學唱課必備的第一環節,用時大概在5分鐘左右。我通常將這一環節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氣息練習,一部分是發聲練習。
我們都知道,氣息是唱好一首歌的基礎,由氣息控制的聲音才能稱之為“聲樂”。一個好的歌者,一定是有正確的呼吸方式。我們日常說話時使用的氣息是非常小的,吸氣的位置也是非常淺的,將這種呼吸方法放到聲樂中是遠遠不夠的,這就要求我們學習如何深呼吸,如何腹式呼吸,如何讓聲音搭上氣息以傳得更遠,穿透力更強。
呼吸,顧名思義是由呼氣和吸氣兩部分來構成的。
那如何吸氣才是一個歌者正確的吸氣方式呢?
通常,我們需要口、鼻同時吸氣,將氣息沉入肺部使下肋骨附近擴張開來,腹部的橫膈肌由于氣息的進入逐漸向兩側膨脹。在上課做呼吸練習時,我會讓學生雙手叉腰,讓他們直觀的感受到自己的氣息是如何在腹部膨脹開來的,必要時,讓他們插在腰間的雙手使勁向里收縮,目的在于讓手的力量和呼吸時腹部的力量形成對抗,更直接地感受氣息。當學生能明顯感受的氣息下沉以后,我會讓他們利用20秒的時間將氣息均勻的緩緩的吐出。
那么如何才能將氣息均勻的緩緩吐出呢?
氣息沉入肺部以后保持5秒的時間,學生開始做時往往身體處于僵硬狀態,不能很好的運用身體的各項機能,生怕一放松整個氣息一泄而空。所以每個學生都眉頭緊皺,四肢緊緊貼在身上,整體肌肉全部緊繃,看起來就像是一個沒有生命的木頭。這個時候我就會讓他們放松下來,將吸入的氣息全部吐出,在吐氣的時候發“嗚”的音。使他們的注意力轉移到發聲上,這時能明顯感覺到學生的身體有所松弛。這時提醒他們感受如何松弛地將氣息吐出的感覺。重復幾遍,他們就不會那么緊張和僵硬了。
但是這樣做會產生一個問題,就是學生吐氣的時候往往我一說“吐”,他們就“噗”的一聲將氣息全部一下吐出,維持時間還不到5秒。于是我給他們每人發一個小紙條,貼在鼻子尖上,吐氣時只能用少量的氣息讓小紙條震動,誰震動的頻率一致,震動的時間最長就說明誰氣息吐的最均勻。經過幾次練習,我發現,學生們都慢慢地學會了“緩呼”這一技能。
在呼吸練習過后,我會進行一輪和呼吸練習搭配的發聲練習。如果呼吸練習練的是“狗喘氣”,那發聲練習就從跳音開始,如果呼吸練習的是“長吸長呼”,那發聲練習就從連音開始。
發聲練習一般三輪,嗚母音為第一輪,開口音和閉口音搭配為第二輪,和聲發聲為第三輪。如:

當這個旋律發“wu”這個音的時候,我需要告訴他們,“wu”是火車跑的聲音,所以你們在模仿的時候需要讓你們的聲音向上走,并且靠后。不能嘴巴扁扁的,讓聲音只從嘴里面出來。這樣說完有的學生是可以做到的,但很大一部分學生還是很不理解聲音怎么向上走,怎么靠后。而且聲音不靠嘴巴出來還能從哪兒出來。聲樂這門課是一門很抽象的學科,大部分是靠模仿,是靠耳朵聽。于是每次再給他們說完理論的時候我都需要讓他們看著我,一點兒一點兒的照我做的模仿。然后用直觀的方法告訴他們,深吸一口氣涼涼的那個地方應該放松,嘴巴應該做圓形,甚至可以噘起來一點兒。這樣學生在練習發“wu”這個音的時候,聲音聽起來就會立體一些。
其實所謂聲音“豎”起來,就是指歌者打開自身的腔體,氣息下沉,舌頭放松,小舌及周圍的肌肉抬高,用打哈欠的方式歌唱的一種聲音。練習這種聲音必須從容調動身體的各項機能,經過一個漫長而枯燥的練習過程。所以,在每節課的開頭我都會用5分鐘左右的時間給學生練習氣息和發聲,以便于他們可以更好掌握。
在發聲練習中,最難的就是第三輪的和聲發聲練習,這個需要結合前兩個發聲練習進行。如
咬字在歌唱中尤為重要。很多合唱隊員張不開嘴咬不清字,讓整首歌聽起來不清晰,不知所云。所以,咬字也是日常訓練學生時必須注意到的問題。
每次拿到一首歌,我會讓學生先認真閱讀,用歌唱的方式朗讀出來,讓他們的心理和嘴巴接受每一句歌詞每一個字的發聲方法。然后再唱旋律。在唱旋律過程中,解決音準問題,處理咬字的問題。
在歌唱中,很多學生受到某些流行歌曲咬字方法的影響,故意不將字咬清。糾正咬字是一件很費勁的事情。學生覺得那樣咬字好聽,我就將他們唱的錄下來,讓學生自己聽。當把歌詞拿走以后,他們也會發現根本聽不清自己唱的是什么,便就會按教師的要求,將每一個字都咬清。
還有一種情況是,在歌唱中咬字需要很快的速度嘴巴一下到位,有很多學生平常說話時咬字都是慢慢吞吞,張不開嘴。你就得不停地給他們強調嘴巴動起來,嘴巴快一點,不要那么被動。盡管你不停的強調,還是有部分學生嘴巴慢半拍才張開,這個是他們的不良習慣,需要一個長期的訓練過程來改變,所以,我每次不停地強調都是為了讓他們在意識上主動起來。
在每個字發音都清楚后,部分抒情性歌曲在每個樂句后都會有二分音符,或者附點二分音符,或者四分音符。這就需要學生在咬字清楚的情況下用氣息保持住,但學生不由自主松開所咬的字頭,讓這個字泄了下來。在這種情況下,我會用歸韻的方法來幫助他們咬住最后的字頭。如八年級(上)《大海啊,故鄉》,第一句“小時候媽媽對我講”,在學生唱的時候會讓學生將最后一個字“講”唱完后立刻將韻歸為“ang”這樣一句話唱完學生仍然能夠保持著歌唱的狀態。經過多次反復的練習,越來越多的學生開始喜歡合唱這種更高難度的美,他們愿意跟著教師完成基礎練習,學習如何去創造這種美,用他們自己的歌喉完成對合唱的理解,對音樂美學的詮釋。
在七、八年級的音樂課教學中,學唱是音樂課的必備專業技能,而合唱成為提高音樂素養的專業技能。在這幾年的音樂教學活動中,這種雙聲部合唱基礎練習越來越被學生喜歡和認可。所以,雙聲部合唱基礎練習不只是單純練習歌唱技巧,更是我們追求音樂美學的一種態度,一種通向更高音樂美學高度的必要步驟。
J616
A
王勇楠(1988—),女,漢族,陜西西安人,本科,現任中學二級音樂教師,主要從事中學音樂教學及鋼琴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