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悅 黃俊良
(江西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江西 南昌 330000)
巴赫《平均律鋼琴曲集》BWV893賦格曲分析
丁 悅 黃俊良
(江西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江西 南昌 330000)
本文對于巴赫《平均律鋼琴曲集》第二冊中的第24首b小調賦格曲(BWV893)作品中的主題與對題、間插段的發展手法進行了較詳盡的分析,并還在調式調性、曲式結構等方面以及作品的藝術特征進行了闡述。
平均律鋼琴曲集;賦格曲;結構分析
譜例1(1-6小節):

這首三聲部的賦格包括了九次完整出現的主題與一次不完整出現的主題。主題在中音聲部第一次出現,在弱拍上從b小調屬音開始,前半句由下行分解主和弦與上行級進音階構成,第2小節主音在強拍上得以強調。后半句由連續的下行八度大跳構成,強拍上的音構成了g-#f-e的下行級進音階,整個主題持續了五個半小節,呈現出曲折式的旋律形態。在節奏上,八三拍與十六分音符的四音組形成了疏密的對比,并由于接連出現的斷奏與連奏、大跳的八度音,使得整個主題形象活躍鮮明。
在這九次完整出現的主題中,巴赫只在第八次出現的e小調上的主題中,將開頭的弱拍上的音進行了移低四度與節奏緊縮的變化,其他的主題只在答題上作了常規的調整,沒有發生倒影、逆行等類似的變化。
譜例2(7-12小節):

譜例3(28-32小節):

巴赫在該賦格中創作了2個不同形態的對題,輪流伴隨著主題而出現。在譜例2中,對題一伴隨著#f小調的答題在第7小節的中音聲部出現。該對題使用了三種材料類型,開頭的a-#f-#e來自于對主題的卡農形態模仿[1],使用了快速的三十二分音符節奏的顫音,并在隨后進行了下二度的模仿,中間運用一小節的下行音階進行連接,最后上行至主音#f解決。巴赫在創作該作品時幾乎沒有做任何表情標記,但我們仍可以感受到對題漸弱的力度趨勢,與主題的活躍形象構成了對比。該對題在該賦格中總共出現了四次,分別為第7-12小節、17-21小節、27-29小節、27-38小節。前兩次的出現較為完整,之后只再現了部分材料。
對題二在第29 小節出現,而對題一在36小節再現后就完全消失讓位給第二對題,以保證聲部上的平衡。對題二從弱拍開始比主題晚兩小節在低聲部以連續的十六分音符大跳音程形式出現,與上方主題八分音符的節奏形成對比,旋律下行的同時還伴隨著音程緊縮,最終在#f小調主音上結束。該對題還包含了兩個較隱蔽的旋律線條,即較高的a-#g-#f-#e線條與下方的b-a-#g-#f。橫向的下行音階與縱向的音程緊縮表現出了漸弱的張力,這種織體與主調音樂中的伴奏音型有些相似,加上與主題一致的下行趨勢,仿佛為主題的呈示提供了一個“背景”。

-m81 E9 m88-m95 m16 E3 m22-E1 m6 E2 m13-m26 E4 m33-m35 E5 m42-m44 E6 m50-m54 E7 m61-m69 E8 m77
在這部賦格作品中,總共出現了九個間插段。這些間插段的長短不一,長的有九個小節之多(60-69小節),短的甚至不足一小節(第6小節)。這些間插段大多使用了來自于主題、對題中的材料,利用了模仿、模進等類似的變化手法進行銜接與擴充,從而構成了對比,避免了聽覺上主題與對題接連重復的單一性。如第二間插段,這是一段二聲部的間插段,高聲部以主題中連續的下行級進音組為發展材料,進行了一次兩小節的下二度模仿,中音聲部使用了第一對題中的顫音。此外,在第14小節的中音聲部切分節奏第一次出現,為隨后大量使用的切分音提供了預示。間插段對于主題之間的調性轉換起到了非常重要的過渡與銜接作用。如第三間插段的高低聲部都使用了對題的裝飾音音型與下行音階材料,并通過上行模進的方式將之前的主題從b小調過渡到屬方向#f小調的主題。
該作品包含三部分結構,首先,中音聲部的主題將呈示部(1-26小節)開啟,緊接著答題在高音聲部對主題進行了上四度的模仿,經過一個極其簡短的下行音階式的間插段,對題一伴隨著答題在下方聲部出現。短短兩行樂譜生動的表現出了這首賦格的簡潔明快的節奏與風格,將整曲的基調確定下來。主題依次在中音、高音、低音聲部上各出現過一次后,便將整個呈示部展現了出來,調性上遵循主屬的關系,經歷了b-#f-b的變化過程。
展開部(27-69小節)第一次主題在#f小調上出現,該部分結構較為長大,包括了四次主題與第二對題的呈現。與呈示部一樣,主題從中音聲部開始,隨后通過第四間插段將答題引入近關系大調(D大調)。比較特別的是,在這兩次主題與答題中,對題一與對題二依次伴隨著同一主題進行,對題二與對題一截然不同,卻又有與主題似曾相識的大跳音程結構,在音樂上形成了巧妙的對比。在45小節主題轉向A大調,最后在#f小調上再現,伴隨上方的高音聲部奏出的活躍的第二對題,將全曲推向高潮。隨后的第7間插段通過高音聲部61-64小節與低音聲部62-65小節的兩組下行模進,使得樂曲高漲的情緒逐漸緩和下來,并且對調性進行了過渡,通過D-T的進行引入了b小調并在屬和弦上半終止。
再現部(70-100小節)包含了兩次主題的完整再現與一次不完整再現(第96小節)。主題在這里依次經歷了e小調到b小調的變化,第96小節的主題在與本賦格開頭第一次主題在同一聲部上不完整再現,并且在聲部數量上也縮減為最開始的二聲部,起到了呼應與統一全曲的作用。結尾處高聲部與低聲部形成了反向進行的旋律曲線,使得樂曲在結束的同時又不失張力。
裝飾音的使用是巴赫作品中的極為突出的特征之一,正如巴赫的兒子C·P·E·巴赫所寫道的:“它們使音符相互連接,富有生氣,強調要點,傳遞重音;它們使音樂更悅耳動聽,喚醒我們閉塞的注意力。……沒有它們,最好的旋律也變得空洞無物,毫不動人,最清晰的內容亦變得模糊不清 , 但必須避免過分地使用裝飾音。正如辣椒粉也會毀壞一盤好菜。”[3]該賦格中的裝飾音主要在對題一中呈現,如對題一中三十二分音符的顫音。另外,第100小節中使用的前倚音,這個裝飾音并非來自巴赫手稿,而是由后人添加進去的。加入這個裝飾音后,改變了原本音樂給人戛然而止的感覺,使得結尾更加完整并且具有情感。裝飾音的加入使得作品的音樂表現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并且賦予了樂曲豐富多彩的情緒。另外,出于巴赫的創作初衷——教學目的,裝飾音讓《平均律鋼琴曲集》這本教材的學習者在訓練手指快速運動的靈活度上得到了充分地訓練。
該賦格從一開頭就大量的使用了連音與斷奏的結合,前者多出現在弱拍,后者在強拍上跟隨,這種抑揚格式的旋律增加了樂曲情緒的生動性。“ 斷連性”也是巴赫作品中重要的特征之一,巴赫的作品中通常使用八分音符來斷奏,這在本賦格的主題中就有所體現。切分音從第14小節開始出現,并在隨后的部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例如,從第61小節開始,一次次的上行大跳進入持續的切分音,使得切分音的音響在這部作品中凸顯出來,增強的了樂曲的動力性。結合當時的歷史環境來看,巴洛克時期都是用古鋼琴來彈奏這些鍵盤作品。因此,即便巴赫創作時幾乎沒有在樂譜的音符上進行標明,我們仍應盡量去探索作者所創作的這些連音與斷音應有的音響效果,例如斷奏的音不要彈的太尖銳,通過增加手指觸鍵面積讓音符得到延長,從而模仿出沒有制音器的古鋼琴效果。
巴赫的《平均律鋼琴曲集》是為他的兒子們所創作的用于鋼琴練習的教材。同時,身處于新教改革的年代,成長在處處滲透著宗教因素的環境下的巴赫,在作品創作中不可避免的體現了宗教性與世俗性的二重因素。最后一首賦格的完成也標志著巴赫對音樂中的所有調性的成功運用,體現出了巴赫對于上帝創造的音樂規則孜孜不倦的探索。該樂曲分為三部分,而“三”在基督教中蘊意著“三位一體”的上帝,并且象征著救贖與希望[4]。主題旋律跌宕起伏,大量的斷奏賦予了樂曲極其具有彈性的性格,三十二分音符的快速顫動推動了歡快的情緒,似乎作者在用這些音符描繪出整個豐富多彩的人生,傳遞著或歡欣鼓舞或郁郁寡歡的世俗情緒。
《平均律鋼琴曲集》是巴洛克時期復調作品的集大成之作,除了運用了音樂中的所有調性進行創作之外,對當時各類音樂風格的使用也可謂是包羅萬象。在當今,我們能有幸習得這本優秀教材猶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在學習鋼琴這條道路上探索的更高更遠。通過對巴赫BWV893這部作品的細致分析與研究,我們可以發現,復調音樂中看似復雜錯亂的各自獨立的聲部,所蘊含的嚴密邏輯卻值得讓人細細品味與深入研究。
[1]趙曉生.時空重組——巴赫平均律鍵盤曲集解析(下)[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5.
[2]胡筱錚.論賦格間插段的創作技巧——以巴赫平均律第一卷c小調賦格為例[J].當代音樂,2016.
[3]唐碧蓉.論巴赫的平均律鋼琴曲集[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第34卷,第5期,2007.
[4]袁亦佳,鄧志勇.巴赫音樂的宗教釋義 ——以平均律鋼琴曲集第四首升c小調前奏曲BWV 849為例[J].黃河之聲,2017.
J624
A
丁悅(1993—),女,漢族,江西豐城市人,學生,2016級碩士,江西師范大學音樂學院,音樂與舞蹈學;黃俊良(1988—),男,漢族,江西樟樹市人,學生,2016級碩士,江西師范大學音樂學院,音樂與舞蹈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