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巧平
(山西呂梁市教育學院,山西 呂梁 033000)
談高校音樂活動之休閑與健康
馮巧平
(山西呂梁市教育學院,山西 呂梁 033000)
高校的學習生活豐富多彩卻也因激烈的競爭壓力重重,這就使緩解學生的精神思想壓力成為社會與高校工作的重點。心理疏導、談話等方式利于減輕學生的壓力, 發充分揮音樂的功能對舒緩、排解壓力也具有較好的效果。本文將音樂對人體的生理影響作為切入點進行分析,論述音樂活動在高校學生學習生活中的重要性,并對高校開展音樂活動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音樂;高校;心理;健康
音樂是能夠使人思想情感得到交流、反映人文情懷的藝術形式,是用旋律和節奏等元素構建成的情感化的藝術品,其作用具有物理特征和藝術特征:音樂靠振動發聲,是以空氣為介質傳播的物理能量——聲波,會與人體的組織細胞產生共振,影響到腦電波并改變心率和呼吸頻率;音樂是將現實生活的體驗進行藝術加工后的再現,體驗過的情緒、情感被轉化為音樂,通過聆聽與欣賞, 將音樂創作者的情感體驗分享給聽眾,不需要用語言溝通就能影響人情感。因此,利用好音樂的特殊功能,可以使之成為緩解生活壓力的工具。
每個人自身都擁有修復或損壞健康的力量——情緒力量,良好的情緒有助于維持身心健康,糟糕的情緒會使身體機能逐漸受到損傷。我國古代的醫學家根據五行相生相克,把五音與人體五臟的關系結合起來。例如春秋戰國時期的著作《皇帝八十一難經》載道:“聞而知之者,聞及五音,以別其病。”《史記》載道:“宮動脾,商動肺,角動肝,徵動心,羽動腎。”科學界大量研究已證實,人體生理和心理的不穩定因素會對身體帶來潛移默化的傷害,會引起心臟病、高血壓等心血管疾病或胃痙攣等消化系統疾病。人體長期接收恰當的聲波振動頻率, 能夠促進一系列良性生理反應,分泌出有利健康的活性物質,減少焦慮,使身心得到放松。
據載,西漢時期有一位活了180多歲的盲人樂師,漢文帝欲得知其長壽秘訣,竟然是其一生愛好音樂的緣故。常聽音樂的人使用大腦的方法異于不聽音樂的人。左腦與右腦具有不同機能,相互協調工作,形成了人的個性,左腦負責邏輯理性,又稱“學術腦”;右腦負責空間記憶,思維方式具有無序性、跳躍性與直覺性等,又稱“藝術腦”。音樂工作者常用右腦,他們的外貌較年輕又充滿活力,得益于他們便于或善于釋放情緒,使身體機能處于活躍狀態。
高校學生的學習生活節奏因緊張的社會競爭而變快,據調查,46%的學生會選擇聽歌、練瑜伽、參加合唱社團等科學的方式來排除壓力;但有些學生也會嘗試通過多種渠道例如暴飲暴食、說粗口、毀損物品、進出娛樂場所借助酒精甚至是毒品來緩解壓力。這些學生是社會的希望,但其如若長期感到倦怠、煩躁、心煩意亂,不僅不益于他們的身心發展,對社會的穩定發展也會形成阻礙。因此高校中音樂藝術活動的開展就顯得尤為重要。

音樂的普及程度能夠體現社會的文明程度,校園音樂活動的開展營造了積極向上的文化氛圍,使校園處處充滿生機與活力。例如在休閑健身場所如公寓、操場、餐廳,有輕音樂伴隨,可以舒緩情緒、身心得到放松;在體育活動時,配合以適當的健身音樂,例如太極拳,需用古樸、飄渺、悠長且具有神秘色彩的伴奏音樂,在傾聽與運動的過程中,體會我國體育運用項目博大精深的同時,能有輕松、超凡脫俗的健身體驗;在專業教師的指導下定期開展演唱或演奏活動,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愉悅自己的同時,學習與提高演唱或演奏水平、展現自己的藝術才華、廣泛結交朋友,煥發青春活力與自信,在滿滿的音樂養份中身心得以釋放。
目前,很多高校因重視程度、教學資源、經費等問題,不再開設公共音樂課, 提高學生的審美與藝術修養要更多是通過社團活動等方式來進行。 學生們對時下各個流派、各個風格的音樂都有自己獨到的品味與見解。但消極的非主流歌曲與世俗口水歌曲因其旋律容易記憶、歌詞口語化而占領著多數學生的休閑空間,有些歌曲的歌詞直白,甚至是血腥暴力、粗俗低級的,完全不具有審美價值。因此,教育者一定要嚴肅認真地對待該現象,在社團活動中,巧妙利用和挖掘音樂的魅力,例如將音樂與詩朗誦、沙畫、交誼舞等文學、美術、舞蹈或者影視、書畫、騎行、搏擊等內容相結合,使音樂成為各個專業學生共同的藝術享受。用多種手段與方法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培養其健康積極的審美觀,使他們在體驗音樂美的同時獲得身心健康。
高校根據學生普遍的興趣愛好,成立了功能豐富的社團,使學生在探討興趣愛好時增進情誼,在社團活動中培養合作觀念,形成融洽和諧的團隊精神。在音樂實踐中,音樂類的理論知識對于非音樂專業的學生來說有些枯燥與乏味,因此引導的角度、方式方法也要區別于音樂專業的學生。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專業內容來加強學生的音樂活動體驗。使學生親身實踐的過程中掌握音樂的節奏韻律,從在不知不覺中掌握更多音樂知識,在提高音樂素養的同時使身體和心理都從緊張的學習中脫離出來,得以放松。使學生在音樂氛圍濃厚的校園學習生活中,不僅能掌握過硬的專業技能,還能擁有健康的體魄與人格,走向社會后,能充分地享受工作、學習與生活帶來的滿足與成功。
[1]山支.音樂與健康[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2]焦春梅,相建華.音樂與健身[M].北京:金盾出版社.
[3]高玉祥.心理治療講座[M].天津:天津科技翻譯出版公司,1990.
G642
A
馮巧平,女,山西呂梁,講師,山西呂梁市教育學院,研究方向:藝術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