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哲夫
世界秩序決不是國際政治和國際關系的全部,甚至也不能說是最為重要的一項,還有國際正義、國際法與國際治理等內容,但秩序無疑是最為基本的。失序的世界必然是混亂的世界,而一般說來,混亂帶給人類的最大可能就是災難。
在研究世界秩序方面,有一位學者不能不提,那就是理查德·哈斯在其《失序時代》一書中甚為稱道的赫德利·布爾。布爾在上世紀70年代撰寫的《無政府社會:世界政治中的秩序研究》可以說是這一學術領域中的一部經典之作,曾多次一版再版,其價值并沒有因歲月消磨和時代變遷而為之衰減。
在布爾看來,當今的世界秩序是建立在國家體系基礎之上的。在現代國家體系的歷史中,存在著三個相互競爭的思想傳統:霍布斯的現實主義傳統,康德的世界主義傳統,以及格勞秀斯的國際主義傳統。
霍布斯認為,國際關系的常態就是所有人反對所有人的戰爭狀態,國與國之間實質上就是互相爭斗的關系,和平不過是上一次戰爭的恢復期和下一次戰爭的準備期。
與之正好相反,康德認為,世界理所當然應該是全人類的共同體,人們具有共同的利益,國際社會應該要么實行合作的游戲,要么實行非零和的博弈。如果說國際社會有矛盾,那也是超越國界的橫向沖突:即人類共同體的維護者和破壞者,具有真正信仰的人和持異端邪說的人,解放者和被壓迫者之間的沖突,而不應是國與國之間的沖突。

格勞秀斯的觀點則是介于霍布斯和康德之間,他一方面接受了霍布斯的觀點,認為國際政治中的主要實體是國家而不是個人,但并不認為國與國之間只有你死我活的無情斗爭;另一方面他也不同意康德所主張的人類利益完全一致,人類之間只有超越國界的意識形態沖突,而認為國與國之間的常態應該是交易和博弈,是兩個國家之間的經濟和社會交往。格勞秀斯主義者不鼓勵推翻國家體系而用世界人類共同體取而代之,它追求的是在國家體系所組成的國際社會中實現共處與合作。
對于這三個思想傳統,布爾并沒有明確表示自己的取舍,但實際上他更傾向于格勞秀斯。布爾認為,世界政治中的秩序,并不是依靠一些偶然因素才得以實現的現象,而是有其深刻的基礎的。概括地說,這一基礎即共同利益、規則和制度。
國家間的共同利益應建立在國家利益的基礎之上,國際秩序不能以國家內某個部門、某個群體的利益為基礎,也不能以比國家范圍更大的集團或國際組織為基礎;當然,不同的國家其利益肯定會有不同,但在追求主權獨立、信守承諾、反對動輒訴諸暴力上應有共同點,只要能在這些最基本的方面形成共識,就有了維持世界秩序的共同利益基礎。
布爾認為,規則對于維持國際秩序最重要的有三點:其一是認同國家社會的規則。組成國際社會的基本單位是國家,而不是其他的各類行為體。其二是“共處規則”。包括限制使用暴力的規則,“只有主權國家才享有合法使用暴力的權利,其他行為體則不具有這樣的權利”。且對主權國家合法從事戰爭的理由、目標、使用的手段和戰爭的方式也要加以限制。其三是規范國家間合作的規則。包括政治和戰略合作,經濟、社會和文化方面合作的基本準則。
而制度就是對規則的固化。確立和執行制度最重要的還是要靠國家本身。國際社會缺少一個最高政府,也不可能做到完全團結一致,只有國家認可這些規則,才能使之具有法律的作用,國家承擔著使規則合法化的任務,其中的一個重要方式就是讓國際會議和國際組織對此加以認可。國家也承擔著保護規則的任務,國家應當采取各種可能的措施,“創造或者維持確保規則得到尊重的條件”。
國家在發揮這些作用的時候,還會在不同程度上與國際社會的其它相關制度進行合作,譬如:均勢、國際法、外交機制,還有戰爭等。原因無他,“只緣身在此山中”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