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虹
電影《大話西游》(香港彩星公司,1995年出品)問世以來,關于它的評價,人們一直眾說紛紜,它甚至被評為年度最差電影之一。《大話西游》以我國經典名著《西游記》為故事原型,在觀眾對《西游記》本身的認識基礎上,賦予了人物新的意識,卻沒有改變師徒四人西天取經的定局,所以影片的結局在觀眾的意料之中,發展卻在情理之外,這部影片可以看作是孫悟空西游取經之前由正常人向取經人的蛻變。
在電影技巧方面,影片運用了戲仿、時空轉換、多角度敘述、隱喻等手法,同時加入了京劇、流行音樂、無厘頭等不同的文化元素,實現了對傳統經典的解構與建構,達到了一種“陌生化”的效果。也許正因為影片“陌生化”的處理,這部影片在完成師徒四人的敘事之后,才增加了“無厘頭”的笑料。對于絕大多數人來講,在觀影時,更多的是享受一種無厘頭的敘事感與幽默感,觀者與主人公都處于電影的歡愉狀態。但作為導演,周星馳曾這樣評價《大話西游》:“我一直以為自己拍的是悲劇,沒料到出街后卻全變成喜劇。”無疑,當面對一個“無厘頭”十足的影片時,觀者往往采用最簡單的觀影方式,他不用思考就會瞬間帶入影片,不假思索地走進這場導演精心編織的虛假狂歡中。然而,狂歡是屬于群體的,是一種融入;狂歡過后,卻是一種悲涼,是屬于個人的,就像影片的結尾——“他好像條狗啊”。《大話西游》以狂歡吸引了觀者,但它的實質在于讓觀者體驗狂歡之后的悲涼,喜只是它露出海面的冰山一角,悲則是它隱匿在海水深處的全部。
一、月光寶盒——王的意志
影片的開始,孫悟空就以一個大逆不道的形象出現在觀者的視線內,他的形象更近于還沒有成為孫悟空前的“頑猴”。在取經途中,他要與牛魔王合謀殺害唐僧,奪取月光寶盒,當觀音大士聞訊趕來后,他還是振振有詞,不知悔改,以至于觀音要除去他,以免禍害蒼生。但作為師父的唐僧愿以命相換,觀音遂令悟空五百年后投胎做人,贖其罪孽。影片發展于此,已經向人們透露了后續情節的發展是以孫悟空的贖罪展開的,他的轉世便意味著懲罰的開始。
影片以五百年前為起點,后續故事的發展卻是在五百年后展開的,這里便出現了時間的斷裂與延長。那么該如何讓轉世的孫悟空即至尊寶在時光中穿越呢?導演設置了一個神器——月光寶盒。月光寶盒是盤絲大仙紫霞的寶物,至尊寶為了救白晶晶,使用月光寶盒來逆轉時間,但幾次使用后,月光寶盒出現了故障,竟將至尊寶帶回了五百年之前。在此,月光寶盒縫合了斷裂的時間,也重新整合了至尊寶的人生,使得影片實現了時間與人物的雙重回歸。在時間與空間的轉化上,月光寶盒無疑起了巨大的作用,至尊寶可以念出啟動月光寶盒的咒語,卻不能真正控制月光寶盒,他要逆轉時間的行為看似可以成功,實質上卻蘊含了偶然性和必然性。他可以偶然到達那個時間點,但注定救不了白晶晶,而他使用月光寶盒這一行為必然會帶他回到五百年前。這里時間的偶然性與必然性已經揭示得淋漓盡致。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里特曾說:“時間是玩骰子的兒童,王是兒童。”那么,在整個影片中誰才是那個至高無上的時間的王呢?這個答案在影片的開始便是一目了然的——觀音大士是王,是掌權者,她操縱著一切。正是她安排了孫悟空的轉世,因此,至尊寶的一切生命活動都在她的掌控之中,她才是月光寶盒的主人。作為孫悟空的轉世,至尊寶的出現體現了時間的流轉與消逝,從時間的線性來看,至尊寶是在走向未來,但從因緣來講,他卻是在倒退,他一步步地走向過去。在觀音大士這位“王”的意志下,時間失卻了自己的客觀性與流變性,它變成了可以通過月光寶盒來控制的工具。時間看似過了五百年,但最終回到了起點,就像孫悟空永遠也逃不出五指山一樣,回到五百年前是月光寶盒替他做出的選擇,這種選擇體現了“王”的意志。
二、緊箍咒——命運的枷鎖
影片中,孫悟空的悲劇沿襲了古希臘的命運悲劇,他的悲劇是無法化解的,就像俄狄浦斯一樣,他們都不能擺脫命運的枷鎖。影片的開始并非從五岳山下的客棧開始,而是由孫悟空的投胎贖罪開始的。接下來,當春十三娘在客棧尋找腳底有三顆痣的人時,觀者就很自然地產生遐想:腳底有三顆痣的人一定是孫悟空的轉世。因此,觀者也開始不自覺地跟著電影尋找腳底有三顆痣的人,急于看到轉世后的孫悟空。
至尊寶作為孫悟空的轉世,是以土匪頭的形象出現的,他帶領一群土匪混跡于沙漠,逍遙自在。他不知道自己是誰?不知道自己將來要干什么?他之所以渾渾噩噩,是因為他處于一種迷失自我的狀態之中,他的生活是一種凡人式的土匪生活。這種平凡的生活首先被春十三娘打破,她來尋找孫悟空,這意味著至尊寶向孫悟空的回歸。從春十三、菩提老祖的口中,至尊寶實現了自我的第一次確認,他從他者口中得知自己是孫悟空,但對于他者的指證,至尊寶一直處于一種不相信的狀態。直到回到五百年前,紫霞為他蓋上記號——三顆痣,他才發覺自己真的是孫悟空,但此時的他沒有自覺做回真實的自己,他還是一直在想方設法地獲取月光寶盒,去完成最初救白晶晶的愿望,夢想著過凡人的生活。可是,誰又可以敵過命運的安排?孫悟空是注定要去西天取經的,這個結局寫在了五百年之前。至尊寶回到五百年之前,走的是一條已被確定的路。
至尊寶是因孫悟空的贖罪而存在的,贖罪意味著痛苦,那么他是何時開始贖罪的呢?應該是在遇到紫霞之后。紫霞留在他心中的一滴淚,使他確證了自己的愛情。愛情應該是幸福的,可是至尊寶的愛情是不幸的,正是因為愛他遭受痛苦,他在選擇愛的同時也選擇了放棄愛。金代文學家元好問用一句話對愛情做了最好的闡釋:“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所以,對于孫悟空來說,用愛情來懲罰他,是對孫悟空最大的懲罰,有什么痛苦比想愛卻不能愛,來得那么撕心裂肺呢?為了救紫霞,面對強大的牛魔王,至尊寶選擇了戴上緊箍成為孫悟空,孫悟空有能力救紫霞,但沒有能力守護她,作為孫悟空,他沒有作為小我的愛,他的愛屬于蒼生。戴上金箍,意味著至尊寶向孫悟空回歸的完成,象征著命運對孫悟空的牽制。最重要的是,他不是被別人逼迫著戴上金箍的,而是自愿的,自愿也意味著他自愿接受金箍的束縛。在至尊寶戴上金箍那一刻,觀音問:你戴上這個金箍,就必須舍棄凡間的一切情欲,你可后悔?這樣的問題著實諷刺,正是她為孫悟空設定了這樣的贖罪道路,戴上金箍意味著實現懲罰。既然這是轉世懲罰,所以戴上金箍象征著一切又回到了既定的道路,回到了師徒四人取經的既定場合。endprint
三、孫悟空——狗
影片結尾,師徒四人借助月光寶盒離開了快要爆炸的城市,蘇醒后的孫悟空發現自己又在五百年以前,豬八戒過來催他上路,原來他所經歷的五百年前和五百年后是自己的一場夢。孫悟空的成長是在夢中完成的,這個夢既真切又縹緲,好像發生過,又好像沒有發生過,這是孫悟空的一次成長。影片中,對于孫悟空來說,在夢中,他找到了去西天取經的理由,夢中所經歷的一切可以看作他思想的一次轉化,他只有轉化才能成仙。但是,對于走上成仙道路的自己,孫悟空借至尊寶之口評價道:“他好像條狗啊!”
以“他好像條狗啊!”作為影片的結束,表明了孫悟空對自己命運的屈服,他由開始的反抗變成了最后的認命。這種認命的完成是以一個悖論開始的,作為至尊寶,他沒有濟世的愿望,對取經也不感興趣,但為了救紫霞,他必須化身為孫悟空,但變成孫悟空意味著必須舍棄七情六欲,不可以再愛。正是因為這個悖論,變為孫悟空的至尊寶才會如此心痛糾結。夢醒之后,孫悟空發現原來這一切都是自己的神游,他發現白晶晶是大街上賣豆腐的,二當家中了狀元,怎么可能會去跟自己當強盜,而且白晶晶是二當家的老婆,怎么可以和自己發生轟轟烈烈的愛情?原來他所反抗的一切到頭來不過是一場空,一切的反抗只存在于夢中,現實還是真切地擺在眼前,他最終還是要在八戒的催促下上路的。當看到城墻上夕陽武士拒絕女子時,孫悟空把自己僅存的叛逆送給了夕陽武士,通過夕陽武士實現了自己夢中對于紫霞的愛,替夕陽武士許下了愛的承諾,隨后,他甩甩衣袖,追隨唐僧繼續前行,他變成了命運的一條狗。
四、結語
這部電影從孫悟空的轉世開始,最后又歸于既定的取經之路,電影的結局同時又意味著一個故事的開始。整部影片可以看作是孫悟空不愿成為取經人所作的反抗,但他的反抗注定是失敗的,因為誰都無法戰勝已先驗存在的命運。孫悟空的反抗是痛苦的也是無謂的,他最開始已經被命運擺布,月光寶盒欺騙了他,他還傻傻地以為通過月光寶盒可以救活自己的所愛之人,卻不知已被拉回到屬于自己的時代。在這里,他發現了自己的真愛——紫霞,可是命運總是殘忍的,他剛剛發現愛,就要斷絕愛,牛魔王出現了、緊箍也出現了,他因為愛紫霞,所以自愿戴上了命運的枷鎖,他為了愛而選擇了不愛,變成了取經人,最終成為被命運鎖鏈拷牢的一條狗。
為什么很多看懂《大話西游》的人會覺得它是一部悲劇呢?因為看完整部電影,觀者會對孫悟空和紫霞仙子的愛情充滿遺憾,還會從孫悟空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那只頑猴是年輕時的人,而孫悟空則是成長之后的人,對于人們而言,成長就好像做了一場夢,因為時間如白駒過隙,彈指一揮。對于人們來講,紫霞仙子代表了一種美好的夢想,是年輕時心里的種子。觀音大士象征的則是時間,那么無情,在時間的長河之中,每個人都是一種無力的存在。牛魔王代表的是這個社會的一種阻礙力量,是一個破壞者的形象,是人們完成自己夢想過程中的阻礙因素。年輕、夢想、時間、阻礙,它們交織出現在人生中,年輕時,人們總以為時間很多,有很多機會去實現自己的夢想,但當你真的決定要去做的時候,你會發現已經晚了,這是一種時間的無力感,同樣也是一種人生的無力感,“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闡釋的也是這個道理。人們最后的生活狀態也可以引用影片結尾的這句話“他好像一條狗啊”。
(湖南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