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依凡
2004年,一塊距今已有1900多年歷史的石碑“何君閣道碑”在四川省雅安市滎經縣被發現。它篆刻在一塊平整的巖石上,簡單記載了東漢建武中元二年(57)蜀郡太守修建古棧道的歷史。《墨寶》有云:“此碑出于紹興辛未年(1151)在滎經縣,以適邛笮之路也。”據考證,漢代以來經過滎經縣的南方絲綢之路與現在的國道108線滎經段相一致。
如今,積淀了豐厚歷史文化的滎經砂器,在設計與制作上基本沿用了傳統手工作坊式的生產模式,這項技藝也于2008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滎經砂器的悠久歷史
滎經縣位于四川省雅安市中部,據《滎經縣志》記載,新石器時期,先民就在此生息繁衍,從設縣至今已逾2300年,秦惠文王更元十三年(前312)置縣名嚴道,為南方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關隘,治所設在今六合鄉古城村。早在春秋戰國時期,這里就是古蜀國進行邊境貿易的大市鎮,四川省著名的蜀錦、笻杖等重要物資均以此為節點,銷往世界各地,在這些重要物資中,滎經砂器就占據了一席之地。多年來,古城坪嚴道遺址附近出土了大批春秋戰國及秦漢時期的珍貴文物,有力地佐證了這里曾經集古代蜀國邊陲重鎮、商貿集散地、南方絲綢之路節點于一身所呈現出的商賈云集、繁榮興旺之景象。
而今,從滎經縣城沿國道108線一路西行大約1公里,就會發現道路兩旁肩并肩排列著數十家砂器店,店門前都密密麻麻堆滿了各式各樣的砂器制品,加上櫥窗里陳列的大大小小、形態各異的茶具、香爐、工藝品等,儼然構成了一道獨特的“砂器”風景。這就是滎經縣六合鄉古城村的“滎經砂器一條街”。
“我們這個村子為什么叫古城村呢,就是因為這里曾經是‘嚴道古城所在地。以前,這里出土了很多文物,除了青銅器、鐵器、木器之外,出土最多的就是各類陶器。考古學家認為,現在的滎經砂器無論形制、造型,還是用料、生產工藝上,都和這些出土的陶器一脈相承。”談到滎經砂器的歷史,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滎經砂器項目傳承人、朱氏砂器第八代傳人朱慶平的話匣子一下子打開了。
正如朱慶平所言,1982年考古學家從當地發掘的秦、漢墓葬文物證實,早在2000多年前,這里已有砂器生產。而民間傳說也在一定程度上佐證了滎經砂器的悠久歷史。據說很久以前,一位朝庭大員南巡的時候,因一路爬坡上坎而筋疲力盡、口干舌燥,在經過古城村的時候,這位官員命令手下人去找開水解渴。手下人接二連三找了好幾戶人家,但老百姓太窮了,根本拿不出燒開水的炊具,但官兵又追得緊,怎么辦呢?有一戶人家情急之下,隨手摳了一塊濕泥巴捏成盛水器皿,放在火上燒開水。朝庭大員喝到這開水,連聲說:“好喝!好喝!”這位官員走后,當地老百姓都開始用泥巴做成各式各樣的鍋,放到柴火上燒,鑄成砂鍋。從此,滎經砂器就開始了“土與火”的千年情緣。
傳統工藝的恒久流傳
在古代,砂器是實用型器皿,這在清末《滎經縣志》中就有所記載。據滎經縣博物館工作人員介紹,民國時期,古城共有“饅頭窯”13座,主要用來燒制各種類型的砂鍋。“我們現在的砂器還是采用古代流傳下來的‘饅頭窯進行燒制,因為古法燒出的砂鍋和其他各類砂器,耐高溫,抗腐蝕,純天然,無污染。”砂器用途廣泛,既可燒水、做飯,又可盛水、裝糧;造型古樸,造價低廉。“用它燉肉煮菜,既能保持營養又能煲出鮮味,即使在夏天,放12個小時也不會變質、變味。”說到滎經砂鍋的優點,來店里采購砂器的四川省烹飪協會理事梁明贊不絕口:“我們雅安有三絕:雅魚、雅砂(滎經砂器)和雅雨,而雅魚和雅砂的搭配成就了我發明的雅安特色美味——砂鍋雅魚。用砂鍋燒制出來的雅魚味道鮮美,雅砂和雅魚簡直是絕配啊!”
正因如此,滎經砂鍋一度成為當地家家戶戶生活之必需。“火廠釉坑炭花粉,煙青云淡漫古城。千年官道依稀在,秦漢砂器今猶存。”這首被當地百姓廣為傳唱的古詩成為20世紀90年代中期砂器產業蓬勃發展的真實寫照。“我家祖祖輩輩都在做砂器,傳到我已經是第八代了。80年代初我開始正式進入砂器這個行業,當時我父親承包了生產隊的砂器廠,我就幫著在廠里干活,當時所有的手藝都是跟父親學的。”談起這門手藝,朱慶平回憶,當時生產的砂器主要是砂鍋和藥罐,“都是生活用品”。由于滎經砂器實用性強,且具有耐燒抗腐等優點,市場需求量很大。市場的需求曾為這一行業帶來輝煌:“90年代中期,全村120幾戶人家,就有110多個‘饅頭窯,很多家庭都建立了自己的砂器廠。加上村里的一個國營廠,當時便出現了‘家家開砂廠、人人做砂鍋的繁榮景象。”
在制砂行業“摸爬滾打”的朱慶平經歷過兩次重大挫折。
1997年,由于國家和當地經濟的快速發展,工業用煤價格大漲,勞動力成本劇增,加之“砂鍋、藥罐等是實用型器皿,價格本身很低,并且市場可替代性強,做砂鍋根本就掙不到錢,養家都成了困難”,滎經砂器的發展遭遇寒冬。“最慘的時候整個古城村只剩下七八家砂器廠,堅持做砂鍋的也只剩下了三四十人。”談到當時的慘淡場景,朱慶平至今仍然“心有余悸”。
“很慶幸自己當時咬牙堅持了下來。”據朱慶平回憶,用慘淡經營、入不敷出來形容當時的情況一點兒也不為過,“每天早上一睜眼,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今天又要賠多少錢”。但他并沒有像其他村民一樣出門打工:“我是玩兒著泥巴長大的,對泥巴有很深的感情,說拋開就拋開不是件容易的事。并且當時我總是在想,我家的這門手藝已經完整地傳了七代,總不能讓它在我這兒斷了吧。思來想去,加上我自己不喜歡被約束,就打消了轉行的念頭,繼續做砂器!”
2013年4月20日,雅安蘆山發生7級地震。地震發生時,朱慶平的砂器廠正在燒制著兩個窯的茶具。劇烈的震動不僅令廠房車間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損壞,而且窯里的產品更是悉數被毀,就連平時展廳擺放的成品砂器也損失不少,“當時估算直接經濟損失就達到了20萬元”。
“首先要恢復生產。地震后第三天,我就組織工人進去清理、修復廠房和各個車間,清點損毀物品。地震后第五天,我上山挖了300噸白善泥回來。”朱慶平說,“當時其他做砂器的同行還都在觀望。雖然他們也想早點恢復生產,但因為當時余震不斷,他們害怕人員受傷、產品再次受到損失,我當時也是提心吊膽。”在這樣的情況下,朱慶平在自己的努力和政府相關部門的幫助下,“地震后10天不到,我就開始燒第一窯砂鍋了”。endprint
在傳承古老制作工藝之外,朱慶平認為“匠心”的傳承同樣重要。只要坐在工作臺前,“它會給你帶來多少收益,能賺多少錢等等,這些想法都會統統被拋到九霄云外”。說這話時,朱慶平正在制作一把顧客定制的茶壺。“這時候你的眼里只會有作品,滿腦子考慮的都是怎么將這個東西打造成品性兼優的砂器制品,如何將自己的思想置于作品之中。只考慮利益關系,是做不出好作品的。”與砂器對話,精益求精,精雕細琢,令這凝聚了古老制作工藝和工匠精神的滎經砂器始終保持著“土與火”千年之戀的恒久魅力。
發展理念的創新
沿古城“砂器一條街”一路向西直至盡頭,一座浸透著濃郁砂器文化氣息的主題公園便出現在眼前。無論是講述砂器悠久歷史和傳統制作工藝的石雕,還是造型各異、形態萬千的砂器雕塑,無不向人們展示著這個村落的特色文化產業。
“原來我們的砂器是堆在地上賣的,我是第一個把砂器放到工藝貨架上賣的。”談到砂器發展中的突破,朱慶平認為創新是包括滎經砂器在內的所有行業發展的動力之源。“任何階段的滎經砂器與出土的古代砂器相比,有所同又有不同,這些不同其實就是在繼承基礎上的創新。”
面對20世紀90年代末的生存危機,朱慶平想盡了各種辦法。當時砂器制造業已非常蕭條,“我想閑著也是閑著,就試著在制作工藝上進行了一些改進,出窯了一批外觀更精細、更耐燒的砂鍋。怎樣體現它們的價值呢?我把這批制作相對精美的砂鍋和地上粗糙的砂鍋分開,將他們擺到貨架上賣。”沒想到歪打正著,擺上貨架的砂鍋身份也隨之提高,并很快獲得顧客的認可,“信心一下子就提上來了”。
2000年,雅安市組織舉辦了第一屆“名優特新商品展”,在這次展銷會上,朱慶平對一件事念念不忘:“當時一個外國的客人說我的砂器太粗糙了,要我幫他定制一批比較精美的茶具。”
為了達到客人的要求,朱慶平多次實驗,慢慢摸索,終于在一次對壺嘴的修復工作中獲得了靈感。“當時一個壺嘴斷了,我要重新把它接上。接上之后斷面比較明顯,我就想怎樣把它搞光一下。我試著用鉛筆芯對它進行打磨,結果發現效果很好,我就把整個壺都打磨了一遍。燒制出來,外觀更精致漂亮了。但當時的燒制工藝還是傳統式的,燒出的茶壺是原始的銀色。”
顧客看過之后,認為精細度可以,但由于茶壺的吸附性較強,銀色的茶具在吸附茶垢后變色非常明顯,他要求在色彩工藝上再做一些改良。“從做砂器開始,我們整個行業生產出來的砂器都是銀色的,我感覺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一次意外的發現卻讓他有了一絲絲嘗試變革的念頭:“在燒制砂器的時候,我不小心將一塊砂泥放在一個罐子里了。這塊泥巴在燒制出來之后不僅變成了黑色,而且更為光滑細膩,沒有原來砂器燒制出現的起泡現象。”
這激發了朱慶平的創新“斗志”,經過多次實驗,他終于發明了砂器制作行業中的“還原桶”制作工藝,采用密封強還原氧化的方法制作出了精美的黑砂制品。如今,黑砂茶壺已成為滎經砂器的主打產品。
“我喜歡玩泥巴,經常到山上挖不同的泥巴回來燒著玩兒,并觀察每種泥巴燒制出來的不同效果。其實,所有泥土原材料在達到一定的溫度時,都要產生‘玻化現象。玻化以后,不同材質的砂器顏色有很大區別。即便是同樣的原材料,燒制溫度不同、出窯后它與空氣中水分子接觸時間的長短與多少,都會導致顏色的不同和質地的變化。”談到自己的這些新發現,朱慶平掩飾不住自己的興奮:“溫度、天氣、對升溫和降溫的判斷、對與空氣接觸時間的控制都是有講究的,稍有差池,就會失敗,但也可能帶來意外的驚喜。”
為提升滎經砂器的藝術欣賞價值,當地政府通過“請進來”“走出去”的政策助力滎經砂器的發展。縣政府通過引進知名工藝美術大師、選派有發展潛力的工人去當地藝術學院學習的方式,將藝術的發展理念植根于滎經砂器的創新發展之中。對此,朱慶平獲益頗多:“之前,我已經嘗試自己探索做茶壺等比較精美的砂器了,但當時的思想沒有放開,茶壺在我心里還是實用的生活用品,是用來泡茶的。通過學習,才知道我們還可以從藝術品的角度來看待它,學習后,我的視野更開闊了,思想更活了。”
隨著滎經砂器文化積淀與藝術氣息的不斷提升,這一古老的傳統技藝,吸引了越來越多年輕人的矚目。有著工藝美術專業背景、在當地享有“黑砂西施”美譽的楊姣,專注于制作手工藝品和創意產品,尤其擅長制作荷葉茶盤。“我希望將年輕元素和藝術元素注入到作品中。一塊極為普通的泥巴,經過我的手,將藝術理念賦予其中,這是我在制作砂器過程中的樂趣。”而來自廣東的藝術設計專業大三學生余芷菁,也利用假期來“朱氏砂器”體驗、學習。對于大學生群體的“光顧”,朱慶平表示非常歡迎:“近幾年到這里來體驗、實習的大學生越來越多。他們的到來經常能夠給我們帶來一些新的設計理念和思路,有助于我們設計生產出更符合現代人需求的產品,使這個‘泥巴玩兒出的產業更容易走入‘尋常百姓家。”
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求變,思想的碰撞激發出靈感的火花,新砂器也在傳統“饅頭窯”的1300多度高溫燒制下產生窯變,呈現出金、藍、綠、紫的絢麗色彩,為滎經砂器迎來更加多彩的春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