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勰婧
【摘 要】 小學數學活動需要著眼于學生的長遠發展、張揚學生的個性,提升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不能局限于把有限的課堂知識講清楚,學生在配合教師完成活動設計,活動的設計和實施要真正服務于學生更好的學。
【關鍵詞】 小學數學;數學活動
在當前的小學數學課堂上,筆者注意到有相當一部分數學活動只是服務于教師更好的教,而沒有很好的服務學生的學。這樣的數學活動中學生在配合教師完成教學任務,幫助教師完成教學預設,這樣的數學活動仍然是演繹式教學。筆者以四年級《可能性及可能性的大小》的引入教學為例,談一談對這一問題的思考。
一、聽課經歷
師:同學們喜歡玩游戲嗎?今天這節課我們主要通過玩一些游戲,來研究游戲中隱藏著的數學知識。
師:先請看,這是一個不透明的空口袋,這里還有2個球,1個是紅球,1個是黃球,這2個球除了顏色不同外,形狀、大小、材質等都完全相同。把這2個球放入口袋里,現在口袋里有(1個紅球和1個黃球),想一想,如果從口袋里任意摸出1個球,你認為摸出的會是哪個球?
生:可能是紅球,也可能是黃球。
師:可能(板書:可能)這詞用得好!你能解釋為什么可能摸出紅球,也可能摸出黃球嗎?
師:對呀,可能是紅球,也可能是黃球,到底能摸到哪個球并不確定(板書:不確定)。情況是不是這樣呢?我們可以通過摸球游戲來檢驗,先看老師怎樣摸球,像這樣每次在摸球前先用手在口袋里把2個球攪一攪,再任意摸出1個球,看一看是什么顏色,并把摸出的結果記錄在這張表里,然后把球放回口袋里,攪一攪,再摸。會做這樣的游戲了嗎?請小組長拿出課前準備好的口袋,在口袋里放1個紅球和1個黃球。小組合作,輪流摸球,摸50次,并按順序記錄每次摸出球的顏色。
【設計意圖】 教師從摸球游戲中引出關鍵詞“可能”、“不確定”,同時為可能性的大小打下鋪墊,讓學生在游戲活動中理解相關概念。
【教學效果】 在教學過程中,筆者發現教師忙前忙后,玩得興致非常高,但是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并不高,教學設計完全是“牽”著學生走。這個游戲操作比較簡單,且所涉及到的數學知識學生已經有所了解,活動的設計與實施缺乏新意,學情考慮不足,學生在陪著老師“玩”,在幫老師完成教學任務,這樣的教學設計稚化了學生的思維。
二、教學嘗試
筆者在反復思考之后,在自己班上進行了一次教學嘗試。
活動要求:請圍繞“可能性及可能性的大小”收集生活中、學習中的相關素材,可以以圖片、文字、游戲等形式呈現。
【設計意圖】 教師給出活動內容的主題,讓學生圍繞主題收集素材,培養學生信息處理能力;教師不規定呈現的形式,鼓勵學生以多種形式體現主題。
【活動過程】 學生舉了很多例子,呈現的形式也非常多樣,例如學生用手機上的天氣預報,以下午3點下雨的可能性是90%為例,揭示可能性以及可能性的大小;有學生用紙牌、硬幣設計了游戲;有學生講了神州十號飛船發射的故事。筆者在這個過程,引導學生歸納提升,進一步增加學生對“可能性以及可能性的大小”的認識。
【教學效果】 學生做了充分的準備,收集了很多的素材,對“可能性及可能性的大小”與生活的聯系有了更多的了解,拓寬了教材所提供的教學內容。學生學習參與度非常高。在原有認識的基礎上,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和理解。
三、教后反思.
1.活動設計要著眼于學生的長遠發展
教師有怎樣的教學理念就有怎樣的教學設計。教學內容以數學活動的形式呈現,讓學生在“玩”的過程中自主建構,這是課改的要求,也是廣大小學數學老師的教學追求。讓數學活動真正走進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契合學生發展的需要,在已知和未知之間架起橋梁,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著眼于學生的長遠發展。在一次聽課的案例中,教師圍繞如何引出關鍵詞“可能性”、“可能性的大小”,何時板書做了精心的活動設計。教師的目光始終放在如何“教”這節課讓,活動始終配合著教師的教。這樣的活動設計無法引導學生更好地玩,玩出學習數學的興趣。認準學生的認知起點,筆者選擇直接告訴學生活動的主題,沒有必要在這個地方摳字眼,讓學生把主要的學習時間用在核心知識的學習上。事實證明,學生對這個問題已經有了相當多的了解,而在收集整理素材的過程中,又有了許多新的認識,激發了學生進一步學習的興趣,有利于學生將個體知識放在整個知識體系中學習,為后續的學習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2.活動過程要著眼于學生的個性發展
教育是適應培養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為學生搭建交流展示的平臺,發展學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創新能力。筆者認為數學活動不是“師問生答”、更不是“師說生做”的過程。在一次聽課的案例中,教師講了很多,然而真正提出的問題質量并不高,學生不需要做任何的思考就可以給出回答,這就是在浪費教學時間。教師讓學生先看自己怎么做,然后讓學生模仿著去做。學生機械地跟著教師去做就能做出結果,活動過程缺少數學思維的含量。教師用指令性或者是命令性的語言讓學生按照操作步驟去做,這樣的教學活動在日常教學中屢見不鮮。上述活動過程中,學生成了教師指揮的機器,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創新能力,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成了一句空話。筆者在教學實踐中對素材及呈現方式的處理,給學生留下了活動的空間,學生在資料的收集整理、在交流展示中發展自己的個性,積累相關的數學活動經驗。
總之,讓小學數學活動服務于學生更好的學,需要我們不斷反思自己的活動設計及實施過程,讓數學活動真正發揮育人的功能,不斷豐富學生的活動經驗,不斷提升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促進學生的長遠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