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超
發審委把關審核的尺度相較于之前,并沒有出現較大的變化。企業審核未獲通過,并無新鮮理由。
中國證監會日前發布了公告,根據《證券法》和《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發行審核委員會辦法》的規定,經中國證監會2017年第6次主席辦公會議審議決定,聘任63人為中國證監會第十七屆發行審核委員會委員。
證監會此舉,引起了廣大市場參與者對接下來IPO審核趨嚴與否問題的關注與討論。
實際上,結合數據來看,截至9月30日,證監會發審委今年以來一共審核了405家公司的首發申請。其中,有328家獲得通過,16家暫緩解決,8家取消審核,另有53家未獲得通過。IPO審核通過率80.99%,相較于去年全年的91.14%,下降了11個百分點,相較于去年全年,IPO審核通過率的下降不可不謂之大。
從審核未通過的企業案例來分析,不難發現,發審委把關審核的尺度相較于之前,并沒有出現較大的變化。這些企業審核被“槍斃”的理由,不外乎企業財務數據橫向和縱向比較出現異常、企業持續盈利能力存疑以及企業信息披露不規范等,這些原因對于那些審核未獲通過的企業而言是通病。
由上述“通病”所導致的IPO審核通過率從去年的91.14%下降到截至今年9月30日的80.99%,需要引起市場參與者重視之余,也給資本市場傳遞出了如下信號:
一方面,在過去一年里,存在一些企業渾水摸魚的現象。有數據顯示,在2016年與2017年上市的次新股當中,有33只一季度業績出現了虧損,有105只一季度業績出現不同程度的下降,這當中,有26只次新股的業績下降幅度超過了50%。不可否認的是,季節性與行業周期性等方面的客觀因素會對次新股的業績下降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但是,同樣存在著一些諸如企業持續盈利能力存疑、企業財務數據異常、企業信息披露不規范等原因所導致的本不該上市的企業,由于之前審核標準的不夠嚴厲而渾水摸魚地上市成功。
另一方面,管理層以超常規方式加快新股發行速度,為解決IPO堰塞湖問題衍生出了新問題——審核過會的企業里面難免不會出現漏網之魚。盡管今年前三季度的IPO審核通過率大幅下降,然而,過會的企業數量卻高達328家,已超過了去年全年的過會企業數量。從絕對數值來說,較之去年是不降反升。雖然發審委在審核問題上較之過去趨嚴了,但也并不能保證在這328家過會的企業當中不存在漏網之魚的企業。
此次證監會重新聘任63位發審委委員,對于發審委委員的追責問題卻一直并未給出明確的說法。發審委委員把好市場關,諸如萬福生科、欣泰電氣等“渾水摸魚”入市的企業,才會承擔起相對應的責任。如若不然,權利與責任的不對等,很容易導致發審委委員在對企業進行審核的時候喪失“標準”,從而為資本市場埋下定時炸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