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彥靜
【摘 要】 “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在如今,詩與畫的融合不僅是文人墨客的專屬,它還可以走進我們兒童的課堂。如何讓孩子們感受詩的情、表達畫的意,成為了詩畫融合實際教學的重點。讓兒童感受文字、書法、詩歌與繪畫同源,詩與畫的融合不僅讓文學與藝術學科之間產生優雅的碰撞,更能彰顯兒童質樸純粹的藝術表現能力。
【關鍵詞】 詩畫融合;詩情畫意;詩畫同源
詩情畫意是傳統中國畫所追求的至高境界。中國古代的文人郭熙在《林泉高致 畫意》中記載到:“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古希臘詩人西蒙尼德斯認為:“畫是一種無聲詩,而詩是一種有聲的畫。”據中國美術史記載,宋元時期普遍出現題畫詩形式時,在當時中國畫被披上了濃厚的文學色彩,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便成了賞析文人畫的一種創作追求或審美理想。在如今,詩與畫的融合不僅是文人墨客的專屬,它還可以走進我們兒童的課堂。如何讓孩子們感受詩的情、表達畫的意,成為了詩畫融合實際教學的重點。詩與畫的融合不僅讓文學與藝術學科之間產生優雅的碰撞,更能彰顯兒童質樸純粹的藝術表現能力。在美術的課堂上如何引領學生知情達意,值得大家思考。
詩畫同源是文學家與藝術家常常談到的一個重要話題,蘇軾論唐朝大詩人兼畫家王維畫作《藍田煙雨圖》上的題跋云:“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一句最為著名,從而引起了許多關于詩畫是否同源,詩畫何以同源的論爭。大文豪蘇軾無疑給中國的書畫同源說抬高到一定的地位,也給中國的詩歌藝術領域增添了形象魅力。兒童如何理解詩畫同源,可以從三個層面循序漸進。
一、讓兒童感受文字與繪畫同源
早在文字產生以前,人類就已經學會了用繪畫的方式來記錄事物,隨著人類的形象思維慢慢向抽象思維發展,人類逐漸學會了用抽象的符號來記錄事物。遠古象形文字、抽象文字很好地體現了文字與繪畫的同源同根。可以從欣賞象形文字、解析象形文字、創作象形文字的方法讓學生感受文字與繪畫的關聯。在課堂上嘗試用“看圖猜字”、“以字創圖”等游戲讓學生進一步了解文字與繪畫之間的深層關聯,并讓兒童用自己的畫兒表達對象形字的理解。
二、讓兒童感受書法與繪畫同源
“書畫同源”意為中國書法和中國繪畫關系密切,兩者的產生和發展,相輔相成,在畫史上,以先秦諸子的所謂:“河圖洛書”為書畫同源的依據,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敘畫之源流》中說,“頡有四目,仰觀垂象。因儷鳥龜之跡,遂定書字之形,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靈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是時也,書畫同體而未分,象制肇始而猶略。無以傳其意,故有書;無以見其形,故有畫。”此為最早的“書畫同源”說。《殷契》古文,其體制間架,既是書法,又是圖畫,近人鄭午昌說“是可謂書畫混合時代”。對于兒童來說,書畫同源的理解一定是建立在欣賞、解讀之上的,所以,我們要讓直觀的、經典的、具有說服力的優秀畫作呈現在孩子們眼前。
三、讓兒童感受詩歌與繪畫同源
中國的詩歌、繪畫都是作者展現自我,言志抒情的重要途徑,詩畫既是自身思想感情宣泄的外在表現,也表達了人對自然的向往和對生命的思索,尤其是畫與詩中所表現的空間意識的一致性,在宗白華《美學散步》即云:用心靈的俯仰的眼睛來看空間萬象,我們的詩和畫中所表現的空間意識,不是像那代表希臘空間感覺的有輪廓的立體雕像,不是像那埃及空間感的墓中的直線甬道,也不是那代表近代歐洲精神的倫勃朗的油畫中渺茫無際追尋無著的深空,而是“俯仰自得”的節奏化的音樂化了的中國人的宇宙感。
繪畫是通過筆墨、線條、色彩來表現靈感,表現的事物直觀、具體、真實、便于領略,但它要受時間和空間限制,只能選取某一瞬間的靜止狀態;而詩歌講究結構、韻律,語言精練等形式美,詩也可不用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可以寫事物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的發展變化,天上地下,古往今來,東西南北,自由馳騁,容量比畫大得多。讓學生欣賞名家名作,將畫作和詩分開體會,再將其融合體會。
從古至今,人們對詩、畫的認識就是一個整體。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歷來為人們所稱道。中國經典詩歌是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民族精神的優秀載體。它是中國文學中一個光彩奪目的明珠,折射出中華民族的智慧和情趣。詩歌和藝術的鑒賞也都是重要的審美活動,二者不僅同根同源,在藝術審美上也具有極大的共通性。
要做到詩畫融合的境界,學生們不僅要會品詩,也要有較強的繪畫概括能力。學生們不僅要學會為詩配上畫,也要能夠為自己的畫配上自創的小詩。詩畫融合教學初期,老師不僅要選擇學生感興趣的古詩,還要挑選畫面感強容易表達的古詩。在學習了古詩配畫后,可以嘗試讓學生用水墨畫記事。這樣畫面記錄的是學生自己的生活經歷,學生在表達時會更容易,在后期學生給畫面配兒童詩也更容易入手。如此,兒童才能真正體會詩情畫意的美,并嘗試去表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