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祺

作為大學科的帶頭人,張陳平教授近幾年考慮的有兩件大事。一件是口腔頜面-頭頸腫瘤的治療中,如何最大限度地還病人以尊嚴,在治療疾病的同時通過修復技術,讓病人回到正常的生活中。第二件事,是如何提高國內口腔頜面-頭頸腫瘤的整體診療水平,讓更多的患者得到有效的治療。
上海,南浦大橋下的制造局路上,每天清晨,來自全國各地的口腔頜面、頭頸疑難疾病患者,滿懷著希望走進上海交大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求助于已經有60多年歷史的一支醫療團隊。這個團隊,是目前中國最優秀的診治口腔頜面、頭頸部疑難雜癥的醫療團隊,張陳平教授,就是這個享譽國內外醫療團隊的領頭人。
張陳平教授,出生于1959年,這個時代出生的大多數人,未能像今天的年輕人一樣接受完整系統的基礎教育。但是,高考恢復第一年,他抓住了歷史給予的機會。受外公和母親的影響,張陳平決定學醫,考入上海第二醫科大學(現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從此走上了醫學之路,師從我國頭頸腫瘤的創始人之一邱蔚六院士。
也許是因為這一代人少年時期特殊的人生經歷,他們更珍惜學習的機會、學術研究的環境,將近十年的求學之路,張陳平心無旁騖地鉆研自己的醫術和學術,成為同行中的佼佼者,最終擔負起繼承和發展一個學科團隊的重任。
提起中國的口腔頜面-頭頸腫瘤學科,上海第九人民醫院團隊可以說是首屈一指,2012年因學科發展需要,醫院原口腔頜面外科專業細化分為口腔頜面-頭頸腫瘤科、口腔顱頜面科和口腔外科三個獨立科室。從2012年起,張陳平教授擔任口腔頜面-頭頸腫瘤科行政主任。
其實,對于大多數普通人來說,光是這個學科的名稱,就足夠讓人“云山霧罩”。“口腔頜面-頭頸腫瘤科”到底是什么意思?記者也向張陳平教授提出了這個問題。他的回答通俗易懂:“簡單地理解,人的頭頸部,除了眼耳鼻喉,其他的都算我們這個專業。也可以這樣說,人的消化道、呼吸道所有的大門,都是我們的范圍。”
近十年來,上海第九人民醫院“口腔頜面-頭頸腫瘤”團隊是各種國際權威專業論壇的座上賓,經常為海外同行演示自己的技術創新,成為了多個重量級的口腔頜面頭頸腫瘤專業醫生的國際培訓基地。
作為一家三甲醫院,上海第九人民醫院接診的患者,大多數病情復雜,腫瘤患者比例較大,張陳平教授自己的專業是頭頸部腫瘤。這些部位發生腫瘤,被稱為“最可怕”的腫瘤。不難想象,如果腫瘤涉及口腔、口咽等部位和器官,治療勢必可能影響患者的吞咽、語言以及相貌,這就是這類腫瘤“可怕”的原因。因此,口腔頜面外科醫生在為患者治療控制疾病、拯救生命的同時,還要充分考慮到治療對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
國外對口腔頜面腫瘤疾病治療效果有這樣的人文角度的標準:如果患者能夠在公眾場合完整地吃一頓飯,就說明治療是成功的。張陳平教授解釋,口腔頜面疾病手術后,有可能帶來流口水、吞咽困難、相貌改變等問題,這讓患者難以回到正常生活,特別是社交生活。為此,上海第九人民醫院的“口腔頜面-頭頸腫瘤”團隊,將腫瘤學與整形外科相結合,盡可能提高患者治療后的生活質量。“治療的時候,我們要考慮到病人以后生活中的尊嚴。”張陳平教授說。
這些年,口腔頜面頭頸腫瘤患者對治療效果有了更高的要求,張陳平教授在外地會診中看到,由于診療難度高,這個專業的地區差異非常大,很多患者不得不千里迢迢到幾家大醫院尋求治療。這樣的現狀,讓張陳平萌生了強烈的責任感。未來,他希望依靠團隊強大的臨床能力和科研能力,將先進的治療理念和技術,輻射到更多的醫療機構,提高其他醫院在口腔頜面頭頸疾病的治療水平。
今年的國慶節前,張陳平教授接診了一位特殊的病人,說他特殊,并非因為這是一位外國患者,而是因為他的疾病很容易誤診,單靠影像檢查結果無法得出正確的判斷。
美國患者Peter先生(化名)常年旅居中國,70歲,3個月前,他發現自己右頸部的腫塊又長大了,右頸有壓迫感,并且感到頭暈。Peter先生對這個腫塊并不陌生,數年來,腫塊時大時小,1年前曾長大過一次,突然又消失了。謎一樣的腫塊,困擾了Peter先生多年,他曾在美國的醫院檢查過,但始終沒有給出明確的答案。
所謂“久病成醫”,Peter先生慢慢了解了頭頸疾病方面世界各國的醫療水平,張陳平教授的名字,也在他查詢到的資料中。1999年,張陳平曾在美國紀念斯隆-凱特林癌癥中心(MemorialSloan-Kettering Cancer Center)交流兩個月時間,這家醫院是世界上歷史悠久、規模最大的私立癌癥中心,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好的癌癥診療中心之一。他還了解到,張陳平教授是國際抗癌學會(IAOO)理事,愛丁堡皇家外科學院院士。
循著張陳平教授的資料,Peter先生找到了上海第九人民醫院。經過全身檢查后,疑點聚集到了頭頸部腫瘤范圍內。腫塊的穿刺活檢提示“低分化癌組織”,影像學檢查提示頸部惡性腫瘤與動脈關系密切,也就是說,影像報告可以確認Peter先生的頸動脈表面生長了高度惡性腫瘤并伴頸淋巴轉移。但是,這個癌組織究竟是原發在頸部,還是轉移癌,又是不同的治療方案,張陳平必須為患者弄清真相。
診斷復雜疾病,跟探案有很多相似之處,越是復雜的疾病,很多情況下必須依靠排除法。張陳平說,中國人鼻咽癌好發,西方人口咽癌好發,一開始也曾考慮過口咽癌的可能性。檢查中,張陳平發現了患者舌根部的濃聚,這個癥狀有可能是炎癥,也有可能是癌,舌根濃聚經過活檢后發現并非癌癥。
綜合影像報告、病理報告,更重要的是考慮了Peter先生提供的病史——腫瘤時大時小,來去迅速,張陳平教授做出了最后的診斷,這是一個原發癌,名為鰓裂癌。
鰓裂癌?這個非常罕見的疾病名稱,不僅是患者聞所未聞,很多醫生也未必知曉。張陳平教授解釋說,人胚胎發育早期,看起來就像一條擁有巨大頭顱的小魚,這顆“大頭”后來就發育成我們的頭部。發育早期,人和兩棲類、爬行類、鳥類胚胎看起來很相似,事實上也的確如此,“大頭”里有幾個鰓弓,鰓弓與鰓弓之間的裂縫就叫做鰓裂。但到了發育晚期,除了魚類保留了鰓裂,其他動物的鰓裂都消失了。endprint
雖然人類沒有鰓,但人類的鰓裂部位,保留了發育過程中的一些組織,這些組織是可以發生癌癥的。
張陳平的診斷結論是,患者頸部高度惡性腫瘤快速發展,Peter先生需要接受手術。但問題又來了,Peter先生患有冠心病、高血壓、房顫、室性早搏等疾病,此前一直在美國接受治療。腫瘤生長于頸動脈周圍高危區域,又有基礎疾病,問題變得更加復雜。上海第九人民醫院頸部腫瘤團隊,立即啟動多學科診療機制,與麻醉科、心內科等多學科專家深入討論,制定了手術為主的綜合治療方案。
要徹底切除腫瘤,又要保護生死攸關的頸內動脈,還要充分考慮高血壓伴頸動脈粥樣硬化的風險,盡量減少對頸動脈的刺激、降低繼發性腦梗風險,醫生們不得不比往常更加謹慎。而且,患者長期服用抗凝藥物,存在較嚴重的出血傾向。因此,手術剝離并切除頸動脈周圍的腫瘤時如同在沼澤地中“排雷”一般驚險。
由于準備充分、技術嫻熟、經驗豐富,Peter先生的手術順利完成,手術后第六天,患者出院。
Peter先生接受手術時,手術臺邊,來自澳大利亞、尼日利亞等國的多位進修醫師,觀摩學習了整個手術過程。對于這些外國進修醫生來說,這是難得的學習機會,上海醫生的技術和規范化操作,讓他們大開眼界。
事實上,近幾年,來自世界各國的進修醫生,經常出現在上海第九人民醫院“口腔頜面-頭頸腫瘤”學科的各個專科團隊中,跟著中國導師觀摩和學習。張陳平教授介紹,科室是國際口腔頜面外科專科醫師培訓基地、英國愛丁堡皇家外科學院頭頸腫瘤培訓中心及國際內固定研究學會顱頜面亞太培訓中心,今年還榮獲上海高校外國留學生英語授課示范性課程立項(上海交大醫學院2017年度唯一)及上海本科重點課程立項。
英國愛丁堡皇家外科學院成立于1505年,是世界上最為知名的專科醫師培訓組織管理機構,也是歷史最悠久的外科專科醫師培養基地。2012年,英國愛丁堡皇家外科學院經過一番考察后,將唯一的一個頭頸腫瘤國際培訓基地,放在了上海第九人民醫院。作為頭頸腫瘤外科醫生培訓中重要的一個環節,來自英國及世界各地的頭頸腫瘤外科醫生必須順利通過上海培訓中心的學習和考核。
來自西班牙馬德里的Lorena Pingarron醫生參加了2011-2012國際口腔頜面外科協會(IAOMS)臨床fellowship項目,Lorena醫生在參加培訓之前是馬德里La Paz大學附屬醫院的一名普通住院醫師。Lorena說,通過這一年的學習進修,她在口腔頜面頭頸腫瘤的手術切除和重建修復的手術方式上受益匪淺,各方面臨床技巧都取得了很大進步。回到西班牙后,她被聘為La Paz大學附屬醫院的主治醫生,現在已經是該醫院頭頸腫瘤及修復重建外科部門的外科負責人之一,她至今仍懷念并感激在第九人民醫院這一年的進修學習經歷。
英國頜面外科醫生Rami Salha在張陳平教授的指導下,完成了為期一年的進修,回國后不久,他又再次自費來到上海,為自己“加碼”了三個月的學習。
過去,中國醫生總是到西方發達國家進修,學習先進技術,現在,越來越多來自發達國家的外科醫生,到上海第九人民醫院進修,學習口腔頜面頭頸疾病的診療技術。這樣的變化,讓張陳平倍感驕傲。
這些年,上海第九人民醫院口腔頜面頭頸腫瘤團隊的國際影響力越來越大,逐漸成為一個專業領域的國際交流平臺。
學科的良好發展,讓張陳平感到欣慰,強大的學術梯隊已經成熟,他這一代沒有辜負前輩的期待和厚望,年輕的一代也已經在國際舞臺上嶄露頭角。
追溯這支團隊的歷史可以發現,中國口腔頜面外科起點雖然發展較晚,但起點并不低。國際上,口腔頜面外科的發展要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上世紀40年代,戰火蔓延造成大量頜面部的戰爭創傷,促使口腔頜面外科迅速發展。
中國口腔頜面外科起步相對較晚,1953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學成歸國的我國口腔頜面外科奠基人之一、著名的口腔頜面外科專家張錫澤教授,在廣慈醫院(現上海瑞金醫院)創建了口腔頜面外科,當時只有7張病床、6張牙科椅位,業務范圍也僅限于開展良性腫瘤及炎癥等的治療。1955年,著名口腔頜面外科專家邱蔚六教授加入科室工作。1956年,張錫澤教授在國內率先開展下頜骨切除后即刻植骨術獲得成功,獲國際口腔醫學界矚目。1961年,原口腔頜面外科分為口腔頜面外科與整形外科兩個獨立科室。口腔頜面外科床位增至34張,張錫澤教授任科主任。1964年,張錫澤第一個在國內開展了雙側根治性頸淋巴同期清掃術治療晚期口腔頜面部惡性腫瘤獲得成功。邱蔚六教授首創使用全額隧道皮瓣一次整復口腔頜面部缺損取得成效;并在國內率先開展口腔頜面部癌瘤的化學治療。1965年口腔頜面外科搬遷至上海第二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
從邱蔚六院士到張志愿院士再到張陳平教授,團隊在一代代學科帶頭人的帶領下,在臨床診治與基礎研究方面做了大量開創性的工作,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鮮明特色的口腔頜面外科發展之路,開創了中國口腔頜面外科特有的治療模式,在國際口腔頜面外科領域中占有一席之地。
張陳平教授說,60多年來,優秀的醫生們為團隊留下了獨特的科室文化,這種科室文化,也是今天整個團隊能夠不斷進步的動力源泉。說起團隊文化,張陳平教授講了一個小細節:張志愿院士教學查房,年輕醫生們有點“怕”。張院士會隨身帶著手電筒,從側面照射患者傷口處,如果傷口縫合不夠平整,照射處會留下陰影,這個時候,手術醫生就要等著挨批評了。“傷口縫合是不是平整看起來是小事,但張院士要告訴大家,縫合這個小事就能看到一個醫生的認真、仔細、責任感,能看到手術過程是不是規范,醫生是不是全力以赴。”
盡管是一個小小的細節,但嚴謹、規范、為病人著想的科室作風,就這樣通過一件件小事傳承下來。邱蔚六院士也曾告誡年輕醫生:“你們在手術臺上是十分鐘,對病人來說就是一輩子。”邱院士的話,對學生們產生了深遠的影響。endprint
現在,醫院1號樓9樓的手術層,如果深夜還未熄燈,很可能是口腔頜面-頭頸腫瘤團隊的手術還在繼續。張陳平說,由于很多手術非常復雜,耗時很長,最長的一臺手術曾長達21個小時。科室里的年輕骨干醫生中間,產生了良性的競爭氛圍,對此,張陳平感到很高興:“這說明大家都想干得更好,都希望用真本事服眾,這是件好事。”
作為大學科的帶頭人,張陳平教授近幾年考慮的有兩件大事。一件是口腔頜面-頭頸腫瘤的治療中,如何最大限度地還病人以尊嚴,在治療疾病的同時通過修復技術,讓病人回到正常的生活中。第二件事,是如何提高國內口腔頜面-頭頸腫瘤的整體診療水平,讓更多的患者得到有效的治療。
關于第一件事,張陳平帶領團隊已經做了大量的創新。口腔癌是頭頸部較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僅次于鼻咽癌,居頭頸部惡性腫瘤的第二位,在亞洲的印度與巴基斯坦等國則高達40%~50%。我國雖然不是口腔癌的高發區,但因為人口基數較大,患病的人數非常多。在張陳平教授的團隊,口腔癌總體治愈率接近80%,晚期口腔癌的治愈率也已經超過60%,這樣的治療水平,與美國等發達國家同等。手術后重建缺損部位、恢復缺損部位的功能和外觀,是張陳平教授團隊的診療特色,形成了一整套口腔頜面部腫瘤根治術后缺損的功能性修復技術。
現在,隨著3D打印等新技術的出現,頜面部的修復有了更多的可能性,修復效果也比過去有了很大的改變。近年來,他開展了近1200例頜骨功能性重建手術,他領銜的科研成果“下頜骨缺損的形態與功能重建研究”項目獲得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和中華醫學科技二等獎。相關研究成果已經在全國20余家三級醫院進行推廣應用。
張陳平團隊的亮眼表現,讓國際同行刮目相看,但同時張陳平也意識到,中國很多醫療機構,還無法達到這樣的診療水平。為了推動國內學科整體水平的提高,上海第九人民醫院每年舉辦國家級繼續教育學習班——“顯微外科在口腔頜面外科中的應用學習班”“下頜骨功能性重建”及“功能性外科在口腔頜面部腫瘤治療中的應用”,培養了一批專門從事口腔頜面外科的骨干人才。
未來,張陳平希望通過專科醫聯體的形式,建立起各地專業同道的交流平臺,將自己團隊的技術和規范、流程等輸送到各個醫療機構,讓醫生們得到更多的培訓、觀摩機會,提高醫療服務能力。
對于科室的發展目標,張陳平說,“希望建成類似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癥中心(Memorial Sloan-Kettering Cancer Center)和MD 安德森癌癥中心(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那樣的世界知名頭頸腫瘤治療中心。”目前,已經有不少海外患者到張陳平團隊尋求治療,當中國醫療服務的綜合能力進一步提高后,相信這里會真正成為面向世界的治療平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