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宇軒
一、調查背景
如今,青少年成長的家庭環境問題日益暴露,成為問題孩子的最重要誘因。尤其是不久前發生在身邊的、周邊的幾起“中學生跳樓”事件,更帶給我們深深的思考:我們的孩子怎么了?我們的家庭教育怎么了?經濟在發展,社會在進步,為什么我們的孩子越來越脆弱?因此,我們深深呼吁社會、家長要徹底覺悟,更加關注孩子的心理成長,給孩子營造一個健康幸福的家庭成長環境!
二、調查基本情況及數據分析
本次調查對象為高中學生、初中生、小學生,共發放調查問卷125份,回收有效問卷110份。調查對象中,單親家庭孩子占8.8%。
問卷中,調查對象覺得父母婚姻關系幸福的占52%;覺得還可以的占35%;覺得父母離異對孩子影響很大的占79%;父母每周與孩子交流的時間只有半小時的占35%;對目前與父母相處關系持滿意態度的占65%、不太滿意的占23%;認為家庭不幸福影響孩子身心健康成長是最主要因素的占59%。
從調查問卷的結果分析表明:現階段,多數家庭對孩子教育過多地依賴學校,多數孩子的家庭成長環境不夠積極向上,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長中的核心作用、終身影響效應發揮不夠明顯。由此可見,社會、學校、家長與孩子共同努力,改善孩子的成長環境,顯得尤為重要。
三、當前青少年成長中的典型性家庭問題
從調查問卷和對單親家庭孩子的訪談情況看,當前,影響青少年成長存在以下幾類典型性問題。
1.家庭結構不完整給孩子成長造成的巨大傷害
在婚姻觀念文明、和睦、平等的家庭環境中的青少年,無論是在素質、認知、情感還是在社會方面的發展都更為理想。如果家庭不和睦,家長對孩子缺乏慈愛、溫暖的感情,容易使孩子的心靈受到傷害。單親家庭不論是父母病逝還是離婚,都會給孩子帶來巨大的心靈創傷,由于無法得到完整的愛,孩子容易產生孤獨、焦慮或憂郁心理,加之缺乏溝通和管教等因素,通常會導致這類孩子的學業不良,整體素質不高。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父母離異、家庭破碎嚴重地損害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單親家庭對孩子的成長教育存在著很大的負面影響。近年來,離婚率逐年上升的趨勢很令人擔憂。當然我們不可能阻止離婚現象的發生,但為了孩子,為了下一代,那些打算或即將離婚的父母,在邁出這一步時要三思而后行,多方考慮,以使自己的孩子能和其他孩子一樣健康、幸福地成長。
2.教育理念不科學給孩子成長造成的深層影響
正確的家庭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是青少年身心健康發展的必要條件,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態度上的分歧,致使孩子處于矛盾的環境中而無所適從,久而久之,就會導致青少年心理上或行為上的異常。家長對孩子的期望是孩子成功的動力,但期望過高或過低都是不妥當的。如果家長不考慮孩子的實際能力,要求過高,會使孩子經常處于過大的學習壓力之下,容易產生情緒和行為障礙。調查發現,家長在教育子女方面雖然有較高的積極性,但是缺乏科學系統的家庭教育知識和方法,多數處于盲從狀態。家長過分斥責、打罵子女可導致青少年行為問題發生;漠不關心的教育方式會引起青少年心理上的障礙,他們對學校生活失去興趣,甚至產生厭學情緒。
3.親子關系不和睦給孩子成長造成的直接傷害
有些家長和孩子溝通過于急躁,這是因為兩代人年齡差異很大,又成長在不同時代,的確存在代溝。調查表明,親子關系密切的家庭對青少年的個性塑造和成長會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如果只有急切的心情,缺少扎實的行動,那就在親子關系上吃“夾生飯”。生活在緊張、郁悶的家庭氣氛中,親子關系差,家長與子女缺乏感情上的交流,雙方容易產生隔閡,甚至對抗,這是不利于青少年成長的又一因素。加上現在的孩子缺乏感恩心,遇到問題幾乎不會反省自己,一味責怪家長不理解自己,造成關系疏遠,有的青春期孩子甚至與家長反目。
4.家風家規不健康給孩子成長造成的隱形影響
每個人都在一個具體的家庭里成長,每個家庭都有“家風”和“家規”,“家風”體現著價值,“家規”制約著行為。一個家庭的“家風”“家規”,主要影響孩子的價值體系、行為模式和心理素質,這正是決定一個人社會行為和人生之路最關鍵的因素。家庭教育的主要形式是“言傳身教”,父母的文化素質決定其教育態度、教育方法。家長受教育程度越高,自身修養越高,越有利于青少年的成長。家長的職業與他們受教育的程度、經濟收入、居住條件及對青少年的經濟投入情況等密切相關。相對工作不穩定、失業的家長由于疲勞、忙碌,再加上情緒低落,往往對孩子的應答少,而降低了對青少年成長的教育質量,不利于兒童的成長和發育。
四、如何營造青少年幸福成長的家庭環境
心理學研究表明:在孩子身心發展過程中,家庭環境和教育起著決定作用。家庭教育能否順利進行,教育效果是否滿意,子女的身心能否得到充分發展,從一定意義上說,是由家庭教育環境決定的。因此,我們強烈呼吁社會、學校、家長要全力打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
1.建立良好家風,父母率先垂范
父母是孩子的鏡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善于模仿是孩子最大的特點,孩子總是喜歡模仿父母,以期從父母身上學到更多東西。父母的政治表現、工作態度、興趣愛好、言談舉止、待人接物、生活方式,甚至舉手投足,都會成為孩子模仿和學習的榜樣。因此,家長要注重自身修養,慎于言,敏于行,用健康向上的精神風貌和腳踏實地的生活作風,追求高品位的精神生活,培養高雅文明的生活情趣,給孩子做出榜樣來。此外,家長要引導孩子樹立樂觀向上、健康積極的生活態度,不在孩子面前發表消極反動的言論,不把工作中的負面情緒帶到家中。不沾染麻將、賭博、酗酒等生活惡習,以健康的生活態度和向上的精神追求,鞭策和影響孩子。
2.更新教育理念,同塑親子關系
家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所學校,也是終身受教育的場所。但在許多家長眼里,孩子只有成為掌握高深學問的專家學者,他們的教育才算是成功的。近年來,智育唯上的教育現狀,導致道德品質、倫理情商、生活能力等教育嚴重弱化,這些都是將來孩子立足社會的根本、幸福生活的根基。家庭成員之間應團結和善,相互尊重、相互關愛,建立民主平等的朋友關系。國外流傳著這樣一首《育兒歌》:“挑剔中成長的孩子,學會苛責;敵意中成長的孩子,學會爭斗;譏笑中成長的孩子,學會羞怯;羞辱中成長的孩子,學會自疚;寬容中成長的孩子,學會忍讓;鼓勵中成長的孩子,學會自信。”這首育兒歌,含有豐富的哲理,說明家長的教育思想、教育態度和教育方法等,對孩子的身心發育都有著密切關系。
3.營造和諧環境,把握愛的尺度
心理環境能使人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感染和熏陶。良好的心理環境,有助于孩子積極向上、樂觀、自信品質的培養;相反,不良的心理環境,只能使人感到處處受壓抑,導致各種不良習慣的形成。培養孩子成才不僅需要有利的外部環境和條件,更重要的是培養孩子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質。良好的身體素質和心理品質是學生健康成長的標志。這就需要我們為其創設良好的心理環境,引導學生走出心理曠野的“沼澤地”。同時,家庭教育過度的愛也值得我們深思。理性的愛、適度的愛,如陽光雨露,滋潤孩子心田;盲目的愛、嬌寵的愛容易演化為溺愛,對施愛者和受愛者都是傷害。在家庭教育中,對教育“度”的把握很重要。對孩子的愛,必須把握好一個尺度,否則,就容易使愛移位、變味。
4.養成學習習慣,攜手共同成長
創建學習型家庭,已成為現代家庭教育的理想模式,越來越受到廣大家長的重視。在一個書香氣息濃郁的家庭里,孩子會受到環境的熏陶、感染,從而喜歡上讀書。建立學習型家庭,父母必須給孩子做出榜樣,在教育理念上,家長要不斷學習,不斷思考,及時更新教育觀念,用科學的方法教育孩子。父母還必須具有健康向上的生活態度,有積極向上的生活追求,對孩子多加鼓勵,多加引導,家庭民主氛圍濃厚,能尊重孩子的意見,和孩子一起成長。
學校是孩子健康成長的主陣地,家庭是不可缺少的加油站。在家庭里,孩子的各種習慣得到鞏固,自信得到彰顯,能力得到培養,尤其是在親情的感染和家庭氣氛的影響下,一些在學校里無法學到的東西,在家庭里有了學習和實踐的機會。聰明的家長和孩子,讓我們攜手一起,走在健康、向上、幸福的成長路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