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玲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再建新功
◎王紅玲
“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掉隊!”2017年新年前夕,國家主席習近平的這句平實有力地新年賀詞通過電波、報紙、網絡傳向世界,彰顯了中國共產黨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心和信心。事實上,最近五年,在30多次國內各地的考察活動中,習總書記幾乎每次都會提到扶貧,并在超過25個重要場合對扶貧開發工作作出重要指示。縱觀他的履政經歷,不難發現,擺脫貧困,已經成為他的價值堅守。不管是年輕時與老鄉同吃同住同勞動的情懷積淀,還是在不同領導崗位上的大力推動,讓人民擺脫貧困,過上更好地生活,都是他矢志不渝的選擇和追求。
“民亦勞止,汔可小康”,誕生于西周的 《詩經·大雅·民勞》篇中第一次用 “小康”二字來形容較為安定的生活。可以說, “小康”自誕生之日起,就承載了中華兒女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然而中華民族源遠流長卻又苦難深重,在有文字記載的中華文明發展史上,還沒有哪一個朝代真正實現了天下大同、全面小康,直到中國共產黨提出 “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 “全面小康”才第一次離我們如此之近。在可以預見的幾年之后,我們將親眼見證全面小康在廣袤的中華大地上成為現實; “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不再是空中樓閣,而將成為每個中國人都能享有的真實人生。為了這一天,中華民族走了太長的時間,無數仁人志士作出了巨大努力。
“民族、民權、民生”的三民主義,是孫中山先生一生的追求。面對積貧積弱的舊中國,他特別重視扶貧濟困,在 《建國方略》一書中,他詳細論述了自己的扶貧觀,并提出了 “發展實業”和 “發展茶業”的扶貧藥方。即使在彌留之際,他還留下了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囑咐,激勵后人繼承遺志、奮勇向前。
作為與中國共產黨同呼吸、共命運的親密友黨,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繼承中山先生遺志,積極履職盡責,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本就是民主黨派義不容辭的使命和擔當。20多年來,在對口幫扶畢節試驗區的過程中,各民主黨派與當地干部群眾通力協作,充分發揮民主黨派人才智力密集的優勢,開創了多黨合作共同推進貧困地區科學發展的先河。 “修起同心路,架起彩虹橋。打通產業鏈,摘掉落后帽。扶貧先扶智,醫療救助到。攜手共發力,致富脫貧早”成為民主黨派畢節扶貧的真實寫照。如今, “小康路上不掉隊”的集結號已經吹響,我們民主黨派更應積極響應號召,充分發掘自身潛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過程中再建新功。
“上下同欲者勝,風雨共舟者興。”越是偉大的事業,其所面臨的艱難險阻就越多,就越需要有一致向前的信心和決心。當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已經進入了攻堅階段,剩下的都是“硬骨頭”,打好這場脫貧攻堅戰,需要我們堅定理想信念,鞏固共同的思想政治基礎,凝心聚力,眾志成城。對我們民主黨派來說,就是要始終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不動搖,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不動搖,堅持服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不動搖。圍繞這個目標,充分發揮民主黨派聯系廣泛的優勢,不斷爭取共識,積極調動黨內各項資源,認真履行參政黨職能,匯聚各方力量,畫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最大 “同心圓”。
參政議政是民主黨派最基本、最重要的一項政治任務,各民主黨派在多年的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參政議政經驗,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民主黨派發揮作用提供了新的歷史機遇,如何 “把準脈,建真言”是每個民主黨派都應當思考的問題。這方面,要做到 “上接天線,下接地氣,精準建言”,準確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要求、重點和難點,深入基層,調查走訪,收集第一手資料,反映最真實的民情。在做精、做細、求真、務實上下功夫,提出切實可行的對策建議。
對脫貧攻堅開展民主監督工作是中共中央賦予各民主黨派的一項新任務,也是多年來民主黨派首次對專項工作進行監督,意義深遠。中共中央統戰部、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出臺的 《關于支持各民主黨派中央開展脫貧攻堅民主監督工作的實施方案》具體務實。民主黨派要以 “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情懷和心態當好脫貧攻堅的監督者。監督效果如何,關鍵在于重點選的準不準、方式用的對不對。做好這個 “監督者”,各民主黨派要聚焦和對標脫貧攻堅的 “任務單”和 “時間表”,寓監督于幫扶,專項監督與日常聯絡并重,真正將民主監督的過程轉化為與當地中共黨委、政府一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共同打贏這場攻堅戰。
到2020年,讓5000多萬貧困人口一起步入小康社會,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民主黨派大有可為。在脫貧攻堅這條路上,民主黨派從來不是旁觀者,而是親歷者、實踐者、維護者和捍衛者。我們將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 “不忘合作初心,繼續攜手前進”的光榮承諾,與中國共產黨一道,共同見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
(王紅玲,民革湖北省委會主委/責編王宇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