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譚健鍬
如何搶救曾國藩
◎ 譚健鍬
同治十一年(1872年)二月初四,曾國藩起床后與平素無異,餐后在兒子曾紀澤的陪同下到總督府西花園散步。走了一會兒,曾國藩雙足一滑,不能站立,之后就痛苦地抽搐。大家連忙用太師椅把他抬到室內,曾國藩環顧四周,卻口不能言,端坐約45分鐘后逝世。一代名臣曾國藩,猝死原因耐人尋味。
曾國藩緣何猝死?他每晚寫日記,幾十年不改,從中可以找到端倪。打開他的日記,不難發現,在去世前的一個月,他的病癥已多次出現:
正月初六日。日內因見客過多,每疲乏不能治事。
二十二日。三更睡,眼迷糊。
二十三日。語次,余右腳麻木不仁,旋即發顫,若抽掣動風者,良久乃止。
二十六日。坐見之客五次……在途中已覺痰迷心中,若昏昧不明者,欲與轎旁之戈什哈(侍從)說話,又許久說不出。如欲動風者然。
……
可見,曾國藩去世前,經常出現頭暈、肢體麻木、短暫性言語障礙等癥狀。他的這些癥狀,其實可以用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即現在常說的“小中風”來解釋。腦血管疾病發展致死都需要時間,僅僅45分鐘就死亡的并不多見。所以曾國藩的死或許還與心臟病有關。
急性腦中風會合并繼發性心臟損害,對心功能產生負面影響,臨床上稱為“腦心綜合征”。急性腦血管病有時可間接誘發各種心臟異常,如心肌缺血、心力衰竭、惡性心律失常,甚至在此基礎上發生心肌梗死。
有人說,曾國藩生活樸素、節儉,應該高壽。其實不然,他的生活方式在今天看來有很多的不足,以至于影響了他自己的壽命。
首先,曾國藩的身體健康出現了示警信號,他卻置若罔聞,繼續操勞。去世前一個月,曾國藩盡管身體不適,卻依舊頻繁批文件、看書、學習、見客。他經常忙碌到“三更睡”,去世前一周才勉強改成“二更睡”,健康與生命就這樣漸漸被透支了。
其次,曾國藩的精神長期處于壓抑狀態,郁郁寡歡。剿滅了太平天國,他的興奮與快感只是曇花一現。此前,曾國藩為之拼殺了十余年,殫精竭慮,硬是把壯年漢子熬成了衰老夫子。戰后,捻軍又起,他勞師無功?!拔ㄆ硭偎罏橛薄按缧慕棺?,了無生趣”之類的話,在他的日記、書信中比比皆是,這種消極情緒充斥了他的后半生。
(摘自《中國家庭醫生》2017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