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孔冰欣
家門口看病、社區里養老城市是溫暖的
記者|孔冰欣
上海的醫療保障、養老保障,無疑是一道不可或缺的防護屏,仔細妥帖地為老百姓筑牢最親近、最熟悉的健康避風港。
上海是我們的家,我們由衷地熱愛這座城市。什么是家?就是你偶爾吐槽,但永遠放不下、離不開、忘不了的地方。家讓我們感到舒服、感到安全,在柴米油鹽、肥皂、水與太陽之中,蘊含著實際卻深刻的人生,那種被瑣屑快樂填充的滿足,難以言喻。市民得以被“舒服感”與“安全感”包圍的背后,上海的醫療保障、養老保障,無疑是一道不可或缺的防護屏,仔細妥帖地為老百姓筑牢最親近、最熟悉的健康避風港。

上海靜安區南西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醫生到張園大客堂,向廣大居民宣傳健康知識。
新一輪醫改啟動以來,上海作為全國省級綜合醫改試點省份,從群眾反映的焦點、痛點入手,推出一系列深化醫改的措施。優化醫療資源科學布局、探索構建分級診療制度、提速醫療衛生信息化等等,多項工作走在全國前列。郊區三級醫院建設“5+3+1”項目,好醫院開到家門口,促進城鄉醫療均衡發展,優質醫療服務民眾共享;“1+1+1”簽約,好醫生來到居民中,基層醫療深度推進;200億條診療數據,智慧醫療提速改革,大數據時代,實現市區公立醫療衛生機構互聯互通……種種醫改成果,正被切實轉化為廣大市民群眾的健康福祉和獲得感。其中,“家庭醫生”尤為引人關注。
上海的社區衛生服務面臨著深度老齡化、人口高度聚集、資源配置與利用不均衡等諸多挑戰。2011年起,上海在全國率先試點家庭醫生制度,今年將完成100%社區全覆蓋;2015年6月,申城新一輪社區衛生改革試點啟動,居民在選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家庭醫生簽約的基礎上,再選擇一家區級醫療機構、一家市級醫療機構進行簽約,形成“1+1+1”的簽約醫療機構組合。這一“家庭醫生制度2.0版”,如今已覆蓋上海所有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全市簽約常住居民超過233萬人,其中60歲以上老人近190萬人(其簽約率逾50%)。

2010年7月30日,時任世界衛生組織總干事的陳馮富珍在上海長寧區新涇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聽取上海健康城市建設介紹,了解健康電子檔案。
我們的家庭醫生,與以往外國電影中面容矜持、淺笑有禮,全身上下流露出“昂貴”氣息的家庭醫生大相徑庭;上海的家庭醫生,是實實在在接地氣、察民情、暖人心的專業團隊。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老百姓受益良多,打消了疑慮、敞開了心扉,對“健康守門人”的態度,漸漸從另眼相看,到青眼有加。
近日,記者走訪了楊浦區平涼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許昌社區衛生服務站家庭醫生工作站。清潔、明亮的大廳內,一位老爺叔和幾個阿姨三三兩兩坐著,正在掛水;老爺叔看罷新聞,把報紙疊疊好,開始閉目養神。與永遠人滿為患、嘈雜熙攘的大醫院比,社區衛生服務站的氣氛明顯讓記者覺得更加寧靜。四處一轉,還發現了康復理療區、中醫服務區、健康管理區……頓生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之感。
施季華是這里的一名家庭醫生,在她看來,家庭醫生工作站的好處,是“實在、貼心”。“居民能就近就診,治病防痛,配藥也方便。”原先,因受制于基本藥物目錄,社區衛生機構藥物偏少,與不少市民的用藥習慣不符。為突破家庭醫生制度的發展瓶頸,“1+1+1”組合推出延長處方的新舉措:對診斷明確病情平穩的簽約居民可一次性配1-2個月藥量(長處方);經家庭醫生轉診至上級醫院的簽約居民,在回到社區就診時,家庭醫生可延用上級醫院處方藥品,并通過第三方物流實現配送上門(延處方)。長處方、延處方受到簽約居民的熱烈歡迎,親測之后,對家庭醫生工作站的好感度直線上升。
配藥更方便,找專家也更方便了。轉診上級醫院曾是個“大麻煩”,但現在大醫院特別為轉診居民專門開通了綠色通道,每天有超過1萬個市級醫院專家、專科號源優先預留給家庭醫生,方便簽約居民優先轉診。市民再也不必為了在上級醫院掛個號,托熟人找關系排長隊。有困難,別慌別急,找家庭醫生!
“來家庭醫生工作站看病的,大多是老年人,以附近社區已經退休的居民為主,心腦血管方面的問題比較多。我們的日均門診量一般在70-80人左右,家庭醫生上午坐鎮門診,下午下社區,上門服務的包括高齡老人、久病在床的患者、離退休干部,以及所有需要得到幫助的人群。” 施季華說道。
全科醫生同樣可以成為醫壇高手,談吐文雅的施季華曾在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進修過,不僅態度和藹可親,而且專業功底頗扎實,因此備受看病老人好評。她認為,“望聞問切”仍然是基本功課,長期相處,跟蹤病情,對居民的身體狀況知根知底,自然提高效率,事半功倍。“去大醫院就診的病人肯定很多,那里的醫生也是非常辛苦的,他們不可能對上海每個社區的居民病史都了如指掌。所以病人就會覺得,為什么一上來要做這么多檢查項目?其實雙方都蠻無奈的。家庭醫生工作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節省社區居民的看病時間、醫療費用。”
事實上,對社區居民而言,上了年紀三不五時有個頭疼腦熱的,實屬正常。而很多情況下,他們更渴望尋求心靈的慰藉。特意找施季華看病配藥的朱阿姨對記者表示,自己以前是附近居民,后搬到浦東。“跟你講哦,我雖然心臟有點不靈光,但大醫院不想去的,就想到這邊來看毛病,寧可乘個差頭!此地不需要排隊,費用便宜,醫生人老好的!”臨走前,朱阿姨趁施季華忙著詢問另一位老年患者的病情,悄悄留下幾盒家常小炒后告辭。菜色雖然簡單,卻寄托了樸素真摯的情感。以心換心,優秀的家庭醫生為“醫生”一詞更添溫度。
治療區內,笑起來很可愛的沈護士結束了上午的吊針工作,認真地盤點起剛進的一批藥品來。她感慨,現在居民憑醫保卡、就診發票等,就能在家庭醫生工作站輕松拿到藥。
2016年末,上海戶籍人口預期壽命達到了83.18歲,直追日本和瑞士。到2016年底,上海戶籍60周歲以上的老年人口上升到458萬人,占總人口比例的31.6%。根據《上海市老齡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上海2020年老齡人口比重持續增加,戶籍人口中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2020年預計將超過540萬。
“那不是老年人的國度”,神魂飛馳拜占庭的葉芝寫道;“不要溫和地走進那個良夜”,狄蘭·托馬斯的憤怒似乎隱隱透著脆弱。但是,作為老齡化程度最高的中國城市,上海并未喟嘆,這個溫情脈脈的大都會,正用呵護的姿態,為提升養老服務能力做著兢兢業業、實打實的努力。為應對老齡化,上海準備逐步建立起一個涵蓋養老服務供給體系、保障體系、政策支撐體系、需求評估體系和行業監管體系“五位一體”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
如今,申城已試點“長者照護之家”,緊密結合家庭、社區和機構三者間的關系;大力推進建設社區居家養老呼叫平臺,打造“沒有圍墻的養老院”;養老機構數量在增加,服務質量也在提升;實施老年綜合津貼制度,敬老卡自帶“老年優待身份憑證”功能;出臺各類養老服務方面的政策制度、條例意見,對養老機構進行規范,為老年人提供保障。
近日,記者與滬上一個典型的“深度老齡化”社區——普陀區甘泉路街道取得了聯系,聽他們聊聊社區居家養老那些事兒。據甘泉路街道統計,至2017年6月底,這個社區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3.57萬余人,占街道戶籍人口的41.01%;其中8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6710人,占街道戶籍人口的7.72%;兩個比例都遠遠高于上海市平均水平。不僅老年人占比多,而且空巢家庭、純老家庭、獨居老人多。
對此,甘泉路街道在現有的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支撐的養老服務體系的底子上,積極探索、整合資源,進一步完善具有甘泉特色的社區養老體系。近年來,街道全力構建社區養老服務體系,制定《甘泉路街道養老服務體系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14-2016)》,分析提出《甘泉路街道適老型社區改造方案》,在為老服務方面共投入資金近2000萬元。全面完成適老型小區改造,累計安裝了樓道折疊椅1186套、敬老字牌498塊、樓層標識牌7845塊、安裝小區陽光椅632只,為398戶80周歲以上獨居老人家庭安裝衛浴防滑扶手,為85戶困難老人家庭和10戶雙擁老人家庭進行適老房改造,并在新長、新滬、延長三個居民區開展“一居一品”宜居老小區環境氛圍提升改造。為老服務設施建設方面,設置了1個快捷照護站,由“愛照護”團隊負責運營管理,打通居家養老和社區養老,使社區老人在“一碗湯的距離”內即可享受多樣化照護服務;2個睦鄰中心,因地制宜、創新實踐;7個“久齡家園”綜合為老服務站點,每個站點輻射周邊4-5個居民區,通過購買社會組織服務來承接站點的運營,為老人提供助餐、醫療保健、團隊成長、老年教育服務等。

上海市普陀區甘泉街道的“@甘泉E家老年人電腦使用操作技能培訓”項目。
記者獲悉,2017年,甘泉路街道先行先試做好“長護險”試點。“長護險”服務的開展緩解了失能失智老人、或行動不便的老人及其家庭在護理服務費用上的經濟壓力,同時也規范了居家護理和養老機構內護理服務的流程和收費標準。有了“長護險”后,通過評估的老人在養老機構內按評估等級享受護理補貼,其中補貼的85%由長護險基金支付,個人僅需承擔15%;而居家養老的老人有了“長護險”以后,居家照護的服務費用由長護險基金承擔90%,個人僅需負擔10%。甘泉路街道東泉苑小區的一戶家庭,男主人是一名殘疾人,妻子50歲時因腦梗中風,至今已躺了18年,可謂禍不單行。兩人申請長護險后,男主人評估為3級,妻子評定為6級,每天享受專業護理員的上門服務,一掃多年愁緒、窘境。
今年,甘泉路街道還積極動員全民參與養老事業,依托社區基金會項目化運作,開展了“@甘泉E家老年人電腦使用操作技能培訓”項目和“社區互助養老服務”項目,前者由老年人自建講師團隊自編教材,讓“老伙伴們”走出電腦使用的盲區,后者為新長居民區志愿者隊伍向高齡獨居老人開展的家庭互助式個性化關愛服務。
今年1月,天寒地凍,志愿者周龍娣放心不下獨居老人柯阿姨,上門探望,結果發現老人倒在衛生間的地上,說不出話來。情況緊急,周龍娣趕忙撥打120,并通知志愿者隊長,隊長立刻聯系志愿者穆建華、徐冬娣前來馳援。救護車將柯秀菊老人送到同濟醫院,經CT檢查,老人患的是腦血栓,必須立即進行手術治療。醫生說:幸虧志愿者們送得及時,否則就失去了寶貴的搶救時間。幾個小時的手術,周龍娣與志愿者隊長錢建芳始終候在手術室門口,直至柯秀菊老人轉危為安。
此外,甘泉路街道與時俱進,堅持養老“三分靠科技、七分靠服務”。甘泉社區“愛照護”快捷照護站自2016年底建成以來,由專業團隊負責運營與服務,擁有多功能廳、康復室、治療室、助浴室、智能設備展示區、備餐間等設施,提供專業康復訓練、日常照護、介護預防課程等服務,同時作為在街道長護險居家服務的樞紐站,承擔著合理分配布局長護險護理員及服務后續跟蹤的重要職責。
值得一提的是,快捷站是上海首家將“挪威紅繩”運動療法引進社區的機構,該療法集醫療康復、健身鍛煉、專業訓練于一體,對于介護預防和身體功能改善增強非常有效。快捷站使失能失智老人在熟悉的環境里即能安心生活,賦予老人和家庭養老主動權,更多老人通過專業護理、康復、照護,將有能力、有尊嚴地回歸家庭,回歸社會。老有所依,至愛無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