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莼菜

沈嘉祿專欄作家Columnist愛好美食和收藏
震澤是中國蠶絲文化的發源地,桑蠶重鎮,絲綢故鄉。不過與周邊多個已暴得大名的江南小鎮相比,旅游開發起步較晚。但起步晚也有好處,就是可以吸取他者的經驗,為我所用,揚長避短,另辟蹊徑。2003年,震澤核心風貌區寶塔街進行全面改造,原住民非但一戶不遷,政府還投入巨資清理河道,修復公共環境,保護、修復一批危房簡屋,這樣一來,原有的生態環境和內循環系統都被保存下來了。現在老街上保留了四五十戶居民,開了三十余家商鋪,基本上由當地人經營,看不到油炸臭豆腐、油氽油墩子、烤羊肉串等烈火烹油的“壯觀場面”, 石板路上沒有滑膩膩的油漬污痕。污水全部排入管道,塘河上不見漂著一顆油花。旅游環境的改善也規范了原住民的行為模式,亂扔垃圾、亂搭亂建等不文明現象大大減少。來到老街西端的砥定橋遺址,我們進入一家茶樓歇腳,喝著十元一杯的清茶,看河邊男人垂釣,女人洗菜浣衣,真是愜意極了。
中午我們駕車行駛幾分鐘,應吳越美食推進會蔣洪會長之邀去鎮上美佳樂品賞“震澤家宴·秋季版”,前菜有白斬雞、蘇式熏魚、醋浸海蜇、蔥油萵筍、桂花糖藕、咸菜毛豆。熱菜有芡實蝦仁、扁尖燉老鴨、冰糖鰻魚、栗子紅燒肉、蔥爆菱角、芙蓉昂刺魚、大頭菜銀魚等。老鴨、板栗、紅菱、塘藕、芡實都是時鮮,味道自然不在話下。大頭菜銀魚這道菜相當有意思,吳江農家自腌的大頭菜切細絲,與寸把長的銀魚干一起入鍋快炒,臨起鍋前加了幾根青椒絲,賞心悅目,咸中帶甜,鮮香自然,回味悠長。吳江的大頭菜是相當有名的,此物與上海人熟識的云南玫瑰大頭菜不是一伙的,農民收獲后將此物橫開數刀暴曬數日,加大顆粒鹽擦勻,裝入甏內壓緊,上鋪菜葉,甏口泥封,一個月后倒置于墻角慢慢滲水,次年入春后開甏,滿屋飄香。吳江大頭菜呈深褐色,表皮略皺,切細絲與肉絲略炒,誠為下飯妙品。也可與毛豆子一起煮湯,講究一點的,再投幾枚青蝦,滾鍋即可裝碗,鮮美至極!
芙蓉昂刺魚去皮出骨切片,氽得極嫩,下面墊滑溜溜的蛋清羹,鑲了數葉碧綠生青的莼菜,色彩上先吸了睛。莼菜不是春天才有的嘛,難道這是罐頭貨?坐在首席上主導品評的華永根先生告訴我:太湖莼菜的采摘時間從清明到霜降,主要在兩季,秋天也可大量收獲。
太湖莼菜本是野生,至明萬歷年間開始有人工培植。明代萬歷之后,太湖莼萊被列為貢品。杭州西湖也有莼菜,但數量上遠遠不及太湖流域。莼菜之美,在《耕余錄》上有點贊:“蕙味略如魚髓蟹脂,而輕清遠勝,比亦無得當者,惟花中之蘭,果之荔枝,差堪作配。”
芡實就是雞頭米。這貨現在身價大漲,在同里旅游時人們常可看到河邊老太太在剝雞頭米,新鮮的雞頭米要賣到120元一市斤,干貨在超市里有售,味道與口感就差多啦。美佳樂的這道時鮮極具太湖風情,現剝河蝦仁微微泛紅,形態賽過赤金鉤,雞頭米則珠潤玉圓,兩者相配,不僅味道鮮美,形態上也可作“金玉滿堂”之想。
主人怕我們這幫“餓死鬼投胎”的吃不飽,又加了幾道菜:紅燒白水魚加年糕、蘇式醬鴨、大煮咸肉筍干、太湖香青菜。我每次往訪吳江,必定要請當朋友為我去尋找太湖香青菜。香青菜在外觀上與江浙一帶的小白菜并無太大差別,卻有著獨特的品質與風味,炒熱后自有一股濃郁的清香撲鼻而來,生脆鮮嫩,汁水極豐,為同門兄弟望塵不及。太湖香青菜是蘇州地方傳統特色珍稀蔬菜品種,已有一百多年的栽培歷史,它是靠著太湖沿岸優越的地理環境,日夜接受隨潮汐而進退的湖水滋養而出落成名物的。
如果自己在震澤瞎逛,說不定還可以在小巷深處吃到震澤醬肉、東港野鴨、菜花頭扣走油肉、黑豆腐干、野菜團子等。小鎮風味,唇齒留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