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芹
(云南省保山市昌寧縣大田壩鎮農業總合服務中心,保山 678100)
山地茶園機剪機采技術研究
陳 芹
(云南省保山市昌寧縣大田壩鎮農業總合服務中心,保山 678100)
現如今,茶葉已成為我國農業生產的主導產業,每年均會向國外輸出大量的茶葉產品,推廣我國特色茶道,提高農業生產的經濟效益。為有效提高茶葉產量和品質,優化茶園管理,我國不少地區將自動化設備應用到茶園中,替代人工采摘、修剪,有效增加了茶葉采摘效率,保質保量。文章以保山市昌寧縣為例,對山地茶園機剪機采技術進行深入研究,以期對各地區山地茶園管理提供借鑒。
山地茶園 機剪機采技術 效益
茶文化自古以來就是我國悠久歷史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并淵源流傳至今,品茶、用茶、賞茶已成為國民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保山是我國重要的產茶基地,而茶產業更是臨沂市的傳統支柱性產業,也是當地農戶重要的經濟來源。但隨著國家對經濟發展實行宏觀調控后,我國的勞動力成本顯著提高,作為茶產業的主要勞動力,極具緊缺,導致茶園總體造價隨著升高,茶園管理者不得不將目光轉向現代化采、剪技術,將機剪機采技術引入到茶園種植中,替代傳統的人工采摘、修剪環節,并取得顯著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茶產業和社會的雙向發展。
茶葉是昌寧縣的傳統優勢產業,也是一項民生重點產業。昌寧縣作為西南茶馬古道支線的必經之地,是全國和云南省生產優質茶葉和弘揚茶文化的重要基地,也是全國首批四大優質茶葉基地縣、十大生態產茶縣、中國優質紅茶生產示范縣、全國十大魅力茶鄉、茶葉科技示范縣和茶文化創作基地縣,多次榮獲“全國重點產茶縣”稱號,并于2015年成功申報獲得“昌寧紅茶”地理證明商標和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認證,成為全國“昌寧紅茶”知名品牌創建示范區。據相關數據統計昌寧縣13個鄉鎮,100多個村子,1 000余個村民小組共計近20萬人以茶葉為主要農作物進行耕種,主要種植品種包括昌寧紅、龍潤、尼諾、雪蘭等眾多知名品牌,茶葉總產值高達22.3億元,茶文化更是有著悠久的歷史,人人愛茶、品茶、敬茶,因此,茶葉種植業已經成為當地農民的主要經濟來源。
第一,機采的最佳時期。以云南打大葉種為例,通常利用手采春茶作為優質茶葉或清茶的原材料,手采夏秋茶通過機采加工成紅碎茶。在茶種末梢生出1芽3葉占全葉的2/3左右時,即可進行采摘,不僅可以有效提高采摘質量,還能增加茶園的最終經濟收益。
第二,分類機采。在機采過程中,應根據茶樹品種、新梢幼嫩、茶樹樹齡的不同實行分類機采。一般由于茶樹品種的不同,采摘最佳時期也會相應調整,可在新梢幼嫩時期進行機采;春茶生長后期可進行1次機采,夏茶可進行3次機采,秋茶生長初期可進行一次機采。在采摘期結束后,工作人員可對初生樹齡較短的茶園實施適度修剪,注意控制修剪力度,不易過大,對于原有茶園中出現3枝時,進行重度修剪,以便于下個生長季節萌發新芽。
第三,安全為本,掌握機采操作技術。在機采中,一般使用的采茶機、修剪機兩種機械設備。
第四,控制冠面的修剪力度。為有效提高下個階段新梢機采的整齊度,在上個階段機采結束7 d后,技術人員要對高出原有采摘面的新梢及支出葉片進行適度修剪。保證兩次采摘面相互協調統一,有利于提升茶葉產量和質量。
第五,適時保留秋梢。在持續幾年機采的茶園中,茶葉的葉層逐漸薄軟、葉面積明顯萎縮,且茶樹成活率極低,在此階段,技術人員應當適時保留秋梢,有利于防治茶樹早衰,促進茶樹再生長,從而提高茶園產能以及延長機采時間。
基于經濟效益。首先,通過對保山市昌寧縣茶園的機采機剪技術分析不難看出,機械采摘不僅可以提高采摘的工作效率,提高茶葉的品質,更能降低勞動力成本,解決勞動力短缺這一問題。據不完全統計,采茶機的采摘速率是人工手采的20倍左右,每700 m2左右的采摘工作就可節約近1 000元的采茶成本[1]。其次,適時機采、保品保質。據了解,每年每輪茶葉的最佳采摘期只有1周左右,尤其是在勞動力短缺、生產成本升高階段,只有抓住最佳時期進行機采,才能保證茶葉的產量和質量,而且有利于下個階段的茶芽萌發。最后,減少漏采,提高單產。對于實施機采的茶樹,經過多次修剪、采摘使得采摘面高度平整,在新梢高于采摘面時,可以進行二次采摘,有效減少漏采的現象。
基于社會效益。通過引入機剪機采技術,當地有效解決了勞動力短缺的問題,不僅很大程度上解放了勞動力的雙手,更加促進山地茶園機采機剪技術的發展,對茶園和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2]。
綜上所述,萬物皆可變,不可一成不變,對于山地茶園機剪機采技術也當如此。在社會不斷發展的今天,茶園管理者應充分意識到只有不斷探索適合當代茶園的機剪機采技術,才能從根本上提高茶園的產能以及經濟效益,才能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更能為國家經濟收益創造價值。

[1] 高文勝.介紹兩款茶園管理機械.農業知識(科學養殖),2015,(6):50
[2] 陳雪峰.茶園機械化修剪采摘.云南農業,2001,(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