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天陽李杰李崢張玉源劉宏旺莊品
1、遼寧省興城市氣象局 2、遼寧省葫蘆島市氣象局
利用延安的多普勒天氣雷達,分別從基本反射率因子、組合反射率因子、徑向速度產品以及垂直累積液態含水量產品分析2017年7月25日08時至26日08時發生在陜北局部地區一次暴雨天氣過程的雷達回波特征,并總結此次暴雨天氣的雷達回波特點。結果表明,多普勒雷達回波強度出現大于35dBz的回波,并有45~60dBz的強回波帶維持在回波區域內,且回波穩定少動有一小時之多,這是產生暴雨的關鍵性原因;雷達徑向速度產品出現明顯逆風區,是暴雨天氣速度回波的明顯特征;垂直累積液態水含量產品(VIL)對暴雨天氣的分析有很好的輔助作用。
暴雨;多普勒雷達;反射率因子;徑向速度。
陜北一次局地暴雨過程多普勒雷達特征分析
劉天陽1李杰2李崢1張玉源1劉宏旺1莊品1
1、遼寧省興城市氣象局 2、遼寧省葫蘆島市氣象局
陜北地區屬于中溫帶干旱大陸性季風氣候,日照充足、氣候多變、溫差較大、氣溫偏寒、雨少不勻。該地區的主汛期是在七、八月份,而暴雨出現的時間主要集中在七月下旬和八月上旬。在氣象學意義上,局地暴雨是由中小尺度系統影響而造成的,其局地性和突發性強,因此預報難度較大。
隨著我國新一代多普勒天氣雷達的普遍業務化運行,其數據資料及產品已經廣泛應用于短時臨近預報與強對流天氣、暴雨的監測分析當中[1]。局地暴雨天氣過程在大尺度天氣圖上表現不明顯或不易被觀察到,而且目前業務中廣泛應用的數值天氣預報模式對于中小尺度天氣系統的預報效果欠佳,所以要準確預報出這類災害性天氣的發生、發展以及其強度和影響是非常困難的。需要預報員根據大尺度的天氣背景,充分利用多普勒雷達資料及其產品、衛星云圖,加強對中小尺度天氣系統的跟蹤監測,從而達到對局地暴雨天氣較為準確的預報[2-3]。
局地暴雨雖然時空尺度小,但是成災概率卻很大,對它的監測手段往往更多依賴于多普勒天氣雷達。2017年7月25日08時至26日08時,在陜北地區出現了暴雨天氣,局地一小時降水量達到91.3mm。本文利用延安多普勒天氣雷達資料及其產品,來分析此次局地暴雨天氣的雷達回波特征,總結暴雨天氣的雷達回波特點,為今后暴雨預報積累寶貴經驗。
2017年7月25日08時至26日08時,陜北地區出現區域性大暴雨天氣過程,其中共有29個鄉鎮降水量超過100毫米,降水主要集中在子洲、綏德、橫山、米脂、佳縣、吳堡六個縣區,綏德四十里鋪鎮、趙家砭鎮、子洲電市鎮、三川口鎮降水量超過了150毫米,子洲縣周鹼鎮、子洲縣城降水量超過了200毫米,最大降水量綏德四十里鋪247.3毫米,最大小時雨強子洲馬岔58.8毫米,山洪站最大小時雨強子洲槐樹岔91.3毫米。
7月24日20時河套地區西部有一淺槽東移,同時在該地區有一切變線生成;副熱帶高壓持續北抬,25日08時588線位于陜西省南部,對流層中層500hPa圖上淺槽繼續東移,接近河套地區。200hPa有大于等于20*10^5/s的散度中心,700hPa有大于等于40*10^5/s的正渦度中心。與此同時,700hPa存在水汽通量散度輻合中心與比濕值大于等于12g/kg的高濕區。低層切變線位于榆林、靖邊、吳起一線,風速風向輻合明顯,持續時間較長,直到26日凌晨結束。此次過程是由500hPa高空槽和低空切變形成的暴雨過程,結合以上條件,由于受西北路弱冷空氣和西南暖濕氣流的共同影響為強降水提供了重要的水汽和能量條件,加之低空垂直切變,有利于降水的發展和維持,造成了陜北地區出現局地暴雨天氣。
使用2017年7月22日至28日micaps數據資料、7月25日和26日延安多普勒天氣雷達資料及其產品(反射率因子、組合反射率因子、徑向速度產品、垂直累積液態含水量產品)、該降水時段內部分陜北地區區域自動氣象站雨量資料。
降水回波自7月25日11時起,由南向北影響陜北地區,主要形勢以局地強對流天氣為主,局地回波強度可達64dBz,但影響時間不長。25日14時安塞北部、延安北部、子長東南部生成回波,回波中心強度60dBz,并逐漸北抬影響延安北部與榆林地區。25日19時,受西北路弱冷空氣影響,靖邊西北部出現回波,截至22時,兩路回波于志丹、榆林一線徹底合并并加強。隨后由于副高的暫時回落與西北氣流的影響,回波整體開始自西向東移動。至此,本次天氣過程的主要降水時段開始。26日01時左右,在吳堡、子洲、綏德、靖邊一線有一強度為45~55dBZ的強中心帶,回波帶移動緩慢且強度較強,致使子洲、綏德、米脂、吳堡出現了大暴雨;26日02時回波強中心帶強度略有減弱,影響范圍略有縮小,并且繼續移動開始影響延安北部局地。回波整體移動緩慢,強度在40~50dBZ之間,局部達55dBZ;26日06時回波主體強度有所減弱,并繼續向偏東方向移動,榆林與延安西部地區強降水暫告結束。與此同時,子洲縣一帶生成較強回波,回波強度45~55dBZ,局地可達60dBZ,但是該強回波持續時間短、東移過程中減弱速度快。26日8時,本次降水回波基本移出陜北地區,并繼續向東移動,宣告著此次降水過程的結束(圖1)。

圖1 本次過程發生期間不同時次的組合反射率因子
從本次過程中幾個時次的不同基本反射率因子圖像可以清楚地看到,由初期西南方向與西北方向的多個對流性單體回波,逐漸合并發展,于25日22時發展成覆蓋范圍大、結構密實的強回波。并且在26日01時至02時這個時間段內,各仰角圖上強回波帶基本維持在吳堡、子洲、綏德、靖邊一線,也再次印證了回波穩定、少動的特點,同時造成了局地的暴雨天氣[4]。
同時,分析26日01:04的0.5°、1.5°、2.4°、3.4°仰角反射率因子,可以看出,本次過程不存在弱回波區,也就意味著低層斜升氣流不強,與低層存在正渦度中心,高層有散度中心,上升氣流強度不大相對應(圖2)。

圖2 本次過程01:04各仰角反射率因子
通常暴雨的產生一定伴隨著特殊的大氣環流背景,有利的風場條件是產生暴雨天氣的必要條件[5]。多普勒雷達徑向速度產品表征大氣風場的狀態,在徑向速度產品上出現的強烈風場輻合、風切變、逆風區等特征都是暴雨產生的關鍵原因。由圖3可見,26日2:18、2:24在綏德、米脂、子洲、佳縣一帶存在逆風區,逆風區的存在,說明大氣中風場有明顯的風向突變現象。這種徑向速度回波是典型的中小尺度對流性降水的特點[6]。

圖3 本次過程發生期間不同時次的徑向速度
假定反射率因子完全是由液態水反射得到的,將反射率因子數據轉換成等價的液態水值就稱之為垂直積累液態水含量(VIL)[6]。此次暴雨期間,00:58、1:27、3:04 的 VIL與反射率因子的大值區有很好的對應關系。強降水過程中在VIL產品上顯示數值較大,有較好的指示意義。
本文主要利用延安多普勒天氣雷達資料及產品對2017年7月25至26日發生在陜北地區的局地暴雨天氣過程進行了分析,得到如下幾點結論。
(1)本次過程天氣形勢較為復雜,25日白天主要受副熱帶高壓的控制,其西側的西南氣流誘發的小擾動影響陜北地區。而自25日夜間到26日08時,主要受西北路冷空氣和西南暖濕氣流的共同影響,榆林以及延安北部地區出現局地大暴雨天氣。
(2)多普勒雷達回波強度出現大于35dBz的回波區,并有45~55dBz的強回波帶持續出現在回波區域范圍內,且回波強度穩定、少動有一小時之久,這是產生暴雨天氣的關鍵原因。多仰角基本反射率因子再次印證回波穩定、少動的特點,也證明本次過程回波不存在弱回波區。
(3)多普勒雷達徑向速度產品上出現逆風區,是暴雨天氣速度回波圖的明顯特征。垂直累積液態含水量產品(VIL)對暴雨天氣的分析可以起到很好的輔助作用,因此在工作中要綜合分析考慮各種產品。
[1]王愛軍,楊春榮,王洪麗.一次局地暴雨天氣多普勒雷達的資料分析[J].安徽農業科學,2012,40(01):411~413+466.
[2]張培昌,杜秉玉,戴鐵丕.雷達氣象學[M].北京:氣象出版社,2000.11.
[3]胡明寶,高太長,湯達章.多譜勒天氣雷達資料分析與應用[M].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0.01.
[4]何彩芬,朱龍彪,董杏燕,等.寧波夏季強對流性短時暴雨和臺風短時暴雨的雷達回波特征對比分析[J].氣象,2006(11):67~72.
[5]張培昌,杜秉玉.雷達氣象學[M].北京:氣象出版社,2000.
[6]俞小鼎,姚秀萍,熊廷南.新一代天氣雷達講義[Z].北京:中國氣象局培訓中心,2000.
劉天陽,男,1993年生,天津寶坻縣人,理學學士,助理工程師,研究方向:短期預報與服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