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南“四方五共”模式促進移民增收
貴州省黔西南州工商聯秘書長 戴云
共商,就是注重傾聽民意
吸納民愿,把發展規劃直接對準群眾,直接對準貧困戶,同群眾一道商量發展規劃,防止埋下隱患。冊亨縣巧馬鎮通過班子成員共商、干部共商、干群共商,理清發展思路、提振脫貧信心,19輪“共商”點燃8000人搬遷熱情。同時,共商建幫扶體系。以黔西南“星火計劃?科技扶貧”試驗區為支撐,構建獨具特色的“3+1+N”的幫扶體系,從理論層面指導“百企幫百村”付諸實踐。
共識,與群眾達成一致
充分提高農民的自主性,調動貧困農戶脫貧致富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尊重貧困農戶意愿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和因戶施策能充分提高農民生產生活的自主性,調動其參與脫貧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截至目前,全州共達成13000余條共識,制定幫扶措施10余萬條。
共建,建設美好家園
運用“四方五共”工作法,充分發揮民意調查工作功能,全方位與群眾共商,形成共識,共建小鎮,共享發展,共擔責任,創建“脫貧攻堅?五個綠色”小鎮為民心工程。全州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和4個全省極貧鄉鎮(望謨縣郊納鎮、冊亨縣雙江鎮、晴隆縣三寶鄉、貞豐縣魯容鄉)全面啟動“脫貧攻堅?綠色經濟、建造綠色家園、完善綠色制度、筑牢綠色屏障、培育綠色文化五個綠色”小鎮創建,2016年,全州實現10.01萬以上貧困人口脫貧,建成黨群共生的民心工程。
共擔,同群眾一起擔當
州黨委將全州8縣(市)及義龍試驗區劃分為“五大戰區”,分別由州黨委、州人大、州政府、州政協及興義軍分區負責包保,保障五大戰區脫貧攻堅任務的如期完成。在實施過程中,州黨委、州政府將“群眾不脫貧,責任在我;全州不脫貧,我有責任”的責任擔當意識傳遞給每一位扶貧干部,制定完善目標責任、崗位管理、激勵保障、約束懲戒“四位一體”干部管理制度體系,在促進農民發揮主體性脫貧作用的同時,給予其政策和責任保障,從而推動精準扶貧工作的順利開展和有效實施。
共享,讓群眾享受發展成果
通過石漠化治理“四大模式”(“晴隆模式”“頂壇模式”“坪上模式”“者樓模式”),實現了生態建設與產業發展和農民增收相結合,形成了提升農民創造性的示范效應。在精準扶貧實施過程中,州黨委、州政府結合黔西南州貧困地區實際困難,充分發揮“晴隆模式”在精準扶貧中的推進作用,同時推動農戶進行自我創造和自我超越,探索出了一系列精準扶貧新模式,如“中
■ 在打響脫貧攻堅戰、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工作中,以“大黨建”為統領,黔西南州組建了由政府、群眾(搬遷戶)、工商聯盟(企業)、社會中介組成“四方聯盟”,實施“四方聯動”和“共商、共識、共建、共享、共擔”的“五共”流程工作法,從根本上處理好易地扶貧搬遷中政府與群眾的關系,有效解決了易地扶貧搬遷難搬出、難穩住、難發展、難融入的問題。心+基地帶農戶”“中心+養羊協會+農戶”“集體轉產”“冊南模式”和“林草畜模式”等,在實踐中均取得了較好成效,推進了產業發展,促進了貧困農戶增收,使貧困農戶共享精準扶貧的成果。
黔西南州“四方五共”模式的核心就是匯集政府、企業、群眾、社會等一切多元化的力量,通過“五共”,慎用權力、用對權力,解決了單方用權、單方行政的問題,獲得老百姓的支持參與,實現搬得出、穩得住、能發展、生活好。
(注:原文5336字,已收入中國政務信息網·地方領導文庫,投稿郵箱: bjb@ccgov.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