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洪世坤
給你一個溫暖的家
文/圖 洪世坤
江西省九江市目前有留守兒童22萬名。面對父母遠走他鄉、外出打工不得不把未成年的孩子留在家中的現實,不少孩子問,我還有“家”嗎?九江市各級關工委的爺爺奶奶們回答:你們的父母是為了改善家庭生活,加快國家經濟建設而外出務工,他們時時刻刻牽掛你們,黨和政府也沒有忘記你們,全社會在為你們建立一個充滿陽光和溫暖的大家庭,讓你們健康成長。
政府主導關愛保護留守兒童,在全社會營造一種新型“家庭”氛圍,這種服務機構在九江被稱作“留守兒童之家”或“農村少年兒童服務中心”。都昌縣是農業大縣,在外務工人員多達20萬人,留守兒童約9萬余人。全縣24個鄉鎮已創辦27所留守兒童之家。西源鄉南鄒村村委會的留守兒童之家,設有綜合活動室、親情交流室、圖書館閱覽室、心理疏導室,重大節假日開展綜合活動,周末開展小型單項活動,日常的文體比賽、手工制作比賽、原創“留守兒童之歌”演唱等活動豐富多彩,留守兒童深感在這里“不是家庭勝似家庭”。修水縣的良瑞社區居民主要是由本縣1874戶鄉鎮移民構成,不少父母都在外地打工。2014年8月,社區關工委成立了留守兒童服務中心。建成后的留守兒童服務中心室內有少兒閱覽室、圖書室、娛樂室以及能通過網絡與父母溝通交流的視頻聊天室等,室外建成了籃球場、乒乓球場和健身場。由社區老黨員、退休村干部等組成的關愛團,社區大學生及中小學生組成的青少年志愿者服務隊,180名愛心人士組成的愛心聯合會等三支工作團隊,活躍在這個服務中心。
讓留守兒童沐浴著黨和政府的陽光。全市“五老”以“家”為平臺,講黨史和國史,進行“三愛”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修水縣是革命老區,紅色教育資源豐富。前年“五老”全年作革命傳統和“三愛”教育報告210場,受教育青少年達6萬人次,其中有大部分是留守兒童。縣關工委還組織留守學生到革命烈士紀念館、秋收起義修水紀念館、黃庭堅紀念館以及多處紅色革命舊址,開展革命傳統和愛國主義教育活動。瑞昌市洪一鄉、桂林街道服務站組織留守兒童參觀瑞昌縣蘇維埃革命紀念館和革命烈士陵園,銘記歷史,緬懷先烈。洪一鄉大畈村是遠近聞名的“博士村”。鄉關工委積極宣傳這個村40多名博士知識改變命運、勵志照亮人生的事跡,激勵留守兒童熱愛學習、立志成才。
讓留守兒童有個汲取著知識的環境。星子縣玉京小學從2004年起就建立了“留守兒童之家”。目前該校的59名留守兒童都有專門的檔案和聯系卡。學校規定每一名教師都要當好一名留守學生的代理家長,至少要為一位留守兒童做一件好事。從2013年開始,都昌縣四中創辦留守兒童之家,招收了來自全縣各鄉鎮的172名留守兒童就讀,挑選24位教職員工為孩子們提供保姆式服務,做到教養結合。前年暑期,德安縣在偏遠鄉鎮設立了35個“蝸牛”義務輔導班,九江職業大學53位德安藉學子為家庭貧困的留守兒童輔導功課,連續3期輔導班共輔導留守兒童500多人。修水縣8個教學點,同步開展了5期“青鳥課堂”暑假公益助學活動,參與活動的大學生志愿者300余人,受益留守兒童3000余人次。
讓留守兒童得到了法律的保護。全市“五老”網吧義務監督員主動協助有關部門,加強了對網吧和文化娛樂場所的義務監督和檢查,取締了一批不法黑網吧。每年6月26日是“國際禁毒日”,各地縣關工委配合公安、司法部門及青年志愿者開展禁毒宣傳活動,還向廣大居民、中小學校學生廣泛宣傳毒品和賭博的危害,營造 “拒絕毒品、珍愛生命”的良好社會氛圍。近年來,九江市沒有發現農村留守兒童因貧困而失學、留守兒童受到不法侵害的案例。
開通“互聯網+”服務模式。德安縣中小學在關工委與縣教育局的安排下,開通“二線”(“親情熱線”和“師長熱線”),讓外出務工家長定期與子女通電話;讓外出務工家長隨時與班主任取得聯系。薇薇新娘婚紗攝影在學校舉辦“說出你的夢想”大型義拍活動,為100余名留守兒童拍攝照片,寄給身在遠方的爸爸媽媽。廬山區動員老黨員、老教師和583名留守兒童“一對一”結成對子。經常與留守學生談心,隨時掌握留守學生的思想動態,引導他們健康成長。
對家庭經濟困難的留守兒童實行社會救助。2011年,德安縣團委啟動“希望工程”愛心助學,至今為265名困難學子提供了20.2萬元資助。彭澤縣關工委邀請在外地創業的成功人士到家鄉母校講自己的成長發展史,教育了本校學生,也感動了在外創業的成功人士為母校的特困留守兒童獻愛心。浪溪鎮的周水江,在深圳證券公司工作。他分年分批資助貧困學生,共捐資30萬元。40多名貧困學生接受資助至讀完大學。廣州阿珂電器有限公司總經理朱含兵是楊梓鎮龍橋村走出去的企業家,與該鎮中心完小簽訂30年合同,每年捐資5萬元,幫扶留守特困兒童。永修縣梅棠鎮關工委爭取了“小城大愛慈善中心”在梅棠鎮開展愛心資助活動。從2015年9月3日資助第一名困難留守兒童開始,短短的3個月募集助學資金合計人民幣30多萬元。
從源頭上逐步減少留守兒童數量。德安縣自2012年以來,提倡外出務工的家長把孩子“帶出去”,通過舉辦家庭教育講座以及老師、村組干部與父母電話溝通,明確要求父母要依法履行對未成年子女的監護職責和撫養義務。近年來,德安縣有60余名學生轉學去了父母身邊。提倡“帶出去”,更要鼓勵“返回來”。德安縣連續多年在務工人員集中返鄉的春節期間,安排舉辦大型招聘會,吸引了本縣及周邊縣區12000多名城鄉勞動者和返鄉農民工前來應聘,實現外出人員就近就業。九江市為回鄉創業就業人員搭建平臺,免費為他們做好社會、養老、醫療保險接待工作,子女可以就近入學,近2年來有7000余名留守兒童回到了父母身邊。